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因爲用兵不行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因爲用兵不行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真的不會用兵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三國志》裏描述的諸葛亮智勇雙全,忠誠可靠,在他死後,司馬懿觀察蜀軍留下的營壘,不禁感嘆“天下奇才也!”《諸葛亮傳》的末尾還附有一篇陳壽的簡評,他先是稱讚諸葛亮“有逸羣之才,英霸之器”,又說其素有苞括四海、震盪宇內的志向,所以才幾度引兵蹈涉中原、抗衡上國。最後陳壽評價說諸葛亮具有政治才幹,但不擅長用兵,即“治戎爲長,奇謀爲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所以纔會導致北伐無功。

因此,在陳壽看來,諸葛亮北伐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爲不懂用兵,他沒有出奇制勝、臨陣應變的能力。所以當魏延請兵萬人,想效法韓信從子午關出擊,兵行險棋時,諸葛亮卻斷然拒絕了。對此,魏延怨恨不平,認爲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嘲笑諸葛亮膽小。而按諸葛亮求穩的做法去北伐,最終也片功未立,可見諸葛亮用兵能力不怎麼樣。所以陳壽斷定說:

“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三國志》裏的這個評價給了許多讀史的書生先入之見,他們堅決的認爲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因爲用兵不行,好像換了孫武、白起或曹操來指揮,結果就一定能成功一樣。

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因爲用兵不行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諸葛亮是否會用兵?

北伐成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諸葛亮之後,歷史上進行北伐的後輩可謂層出不窮。而且他們的國家並不比蜀漢弱,敵國也不比曹魏強,但很少有人能夠成功。如果單單用結果來衡量一個主帥的指揮能力,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西晉滅亡,祖逖率軍北伐,中流擊楫而誓曰:“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結果晉軍一直無法討滅石勒,十年之後,晉朝內亂,祖逖憂死,北伐失敗。我們是否也可斷定“將略非祖逖所長歟”?

曹彬是北宋的名將,他參與指揮平定後蜀和南唐的戰爭,但是在北伐遼國時卻遭遇了慘敗。我們是否也可以據此說“將略非曹彬所長歟”?

北伐要想獲得成功,不僅是收復幾座舊城,而且要討滅北邊的國家。

東晉北伐,唯有桓溫與劉裕成績的最大。桓溫北伐前秦時,成功收復了洛陽。他急忙向晉哀帝上疏,請朝廷遷都中原,一切北徙以充實河南,但朝廷見北土蕭條,人情疑懼,不肯北遷。在孫綽等人的勸告下,桓溫放棄了遷都的計劃。數年後洛陽再度淪陷,晉室錯失迴歸中原的時機。這場北伐也歸於失敗,那麼北伐無功,是否也是因爲“將略非桓溫所長歟”?

劉裕是南北朝時最會打仗的漢人皇帝,他殲滅的國家數不勝數。在滅亡後秦,劉裕成功收復了淪陷於胡人長達百年的長安,他召集諸將,謀議遷都洛陽。參軍王仲德勸阻說:“非常之事,固非常人所及,必致駭動。今暴師日久,士卒思歸,遷都之計,未可議也”。部將也都認爲晉軍沒法守住北伐的成果,劉裕又想留駐長安以經略西北,而諸將皆久役思歸,加上劉穆之病卒,朝中根本無託,只得回師江南。五年後,長安和洛陽又重新淪陷,這次北伐也是無功而反。那麼也可以據此評論說“將略非劉裕所長歟”?

將北伐失敗的原因歸於諸葛亮的用兵能力,或者根據北伐失敗的結果來懷疑諸葛亮的用兵能力,這都是片面的。因爲它忽略了客觀形勢,誇大了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而且我們甚至可以說,這些書生是軍事盲,他們完全沒有認識到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北伐不是爲了討滅曹魏,而是爲了保存蜀漢。

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因爲用兵不行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第2張

歷史上北伐成功的將領寥寥無幾

諸葛亮最初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茅廬授計劉備時,提出了隆中戰略,說: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向宛、洛,將軍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宋朝的書生蘇洵讀史至此,不禁廢書長嘆,說:“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爲也。”認爲諸葛亮沒有把戰略重心放在荊州,而是勸劉備窺取西川。西川地理閉塞,守不可出,出不可繼,根本就不是北伐的理想根據地。後來也有書生繼續批判說隆中對犯了分兵的錯誤,沒有集中兵力去北伐。從西川和荊州兩路北上,怎麼討滅得了曹魏呢?

在我們看來,論史者不應做事後諸葛,只論形勢而不看實際,我們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纔是。

隆中對時,曹操雄踞中原,“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諸葛亮告誡劉備說“不可與爭鋒”;孫氏據有江東,根基堅固,故孔明又說“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由此可見,隆中對是以“不爭操”和“不圖權”爲策略的,後人反以爭操與圖權來詰難其理論,豈非牛頭不對馬嘴?隆中對根本就不是後來北伐的指導思想,而是諸葛亮立足於當時劉備當時的困境而提出的解決方案。

當時劉備四處戰敗,旅寄江表,屯兵新野,外爲曹操所逼,內爲劉表所忌,幾乎無地立足。所以諸葛亮才教他奪劉表之荊州、圖劉璋之巴蜀以求自立。隆中對的根本目的是力求鼎足三分,至於霸業可成、興復漢室之語不過是美言以感劉備而已。當人無尺寸之地時,哪裏還顧得上圖謀天下呢?諸葛亮知道曹操勢力太大,已經不可與爭鋒;孫權根基穩固,只能交結爲援。劉備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奪取荊州和西蜀來作爲立足之地,然後“待天下有變”,再去考慮統一天下的問題。

後來關羽和劉備皆不用其言,不滿足於三分,而是急切要統一。關羽想要自己北伐滅魏,故而反失荊州;劉備稱帝后欲東圖江左,討滅孫權,盡長江爲己有,然後再北伐曹魏。終敗於猇亭,無能爲也。

在關羽、劉備相繼失敗後,蜀國喪失了荊州、僅保有西川之地,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北伐滅曹魏比登天還難,難道諸葛亮不知道嗎?

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因爲用兵不行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第3張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是滅魏,而是要存蜀

諸葛亮北伐曹魏,不聽魏延之勸,不肯從子午谷出,直搗長安,而是執意西出祁山,趨近秦、隴。結果連年征戰,數次北伐都無功而返,最終病死於五丈原。議者因此非議諸葛亮的用兵能力,認爲其爲人過於謹慎,不敢冒險,不懂奇兵之效,陳壽更說將略非諸葛亮所長。

細考其究竟,其實不然。諸葛亮北伐曹魏,名爲攻而實爲守,是以攻爲守而已。曹魏之強,蜀不足以滅之,即使諸葛亮聽從魏延的計謀,出奇兵攻取長安,蜀軍亦未必能守得住。長安地處關中,靠近洛陽,是曹魏必守、必救、必反攻之地。且偏遠於蜀漢,糧道漫長而險難,蜀國即使能攻下長安亦不能堅守到底,大概率還是像桓溫、劉裕北伐那樣,歸於失敗而已。所以諸葛亮拒絕使用魏延的計謀,他並不認爲蜀國具備滅亡魏國的實力。

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因爲用兵不行嗎 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 第4張

諸葛亮北伐實際上並不是志在滅亡曹魏,而是要鞏固蜀漢。以諸葛亮之戰略,欲從祁山進取,漸序攻克天水、南安、陰平等地,用來做爲蜀國抗擊曹魏將來入侵的屏障,所以其北伐中原實是以攻爲守。這點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就指出來了,他說:

“秦、隴者,非長安之要地,乃西蜀之門戶也。天水、南安、安定,地險而民疆,誠收之以爲外蔽,則武都、陰平在懷抱之中,魏不能越劍閣以收蜀之北,復不能繞階、文以搗蜀之西,則蜀可鞏固以存,而待時以進,公之定算在此矣。公沒蜀衰,魏果由陰平以襲漢,夫乃知公之定算,名爲攻而實爲守計也。”

當關羽戰死,失去荊州後,諸葛亮自知道隆中分兵兩路北伐滅亡曹魏的戰略已經破產,因而轉爲防禦。以攻爲守是爲了迷亂敵軍,“克復中原”也不過是個口號,這自然不能明白地向部下做出說明,因此諸葛亮無法安撫魏延,只能任由其怨恨。

諸葛亮死後,費禕和姜維皆不知北伐的真意,因此出現了九伐中原、以攻爲攻的錯誤戰略。欲以柔弱之蜀漢兼併強大之曹魏,反而使蜀漢日益衰弱,終於敗亡,人之戰略眼光差異,如此。

所以,不懂軍事、地理與形勢,就膽敢妄議古人,這是可笑的書生之見。正所謂“古人作事無鉅細, 寂寞豪華皆有意。書生輕議冢中人, 冢中笑爾書生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