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不少古裝影視作品中,我們發現劇中演員時不時就從寬大的袖子中拿出銀子、書卷之類的,彷彿一個萬能口袋。

可問題是,那麼多東西在袖子裏,爲什麼不會掉出來?

古人的衣服袖子真的可以裝一切嗎?

古人衣服都是大袖子?

由於電視劇裏掏袖子的人物一般都是廣義上的漢族,所以我們把“古代人們的衣服”範圍限制在“漢服”中。

其實,我國古人的服裝沒有什麼口袋,也不是所有東西都放在袖子裏的,有時候塞進腰帶或掛一個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裏,還有時揹包裹出行。

把東西放進袖子的這種情況多半是發生在如上朝這樣重要的場合,而這樣做的條件是衣服有大袖子。

古代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的說法,意思是古人中基本只有文人貴族纔會穿這種大袖的衣服,普通百姓因爲勞動的緣故,通常會穿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來。

至於如何把袖子綁起來,就要說到襻膊 [pàn bó],又稱臂繩。早在漢代,中國人就用襻膊來綁住袖子方便作業。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宋百馬圖中馬伕》中寫到“宋人記廚娘事,就提及當時見過大場面的廚娘,用銀索襻膊進行烹飪。

可以這麼說,拖地大袖子並不是中國古代服飾中最常見的袖形,不光普通百姓一輩子也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社會,它出現的頻率也遠沒有電視劇裏那麼高。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除了拖地袖子,中國人還有什麼選項呢?

從歷代服裝的連袖廓形上看,袖子的變化多集中在袖底線的曲直、袖身的長短和袖口的寬窄上。

根據《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的分法,可以把袖形粗略地分爲寬袖、垂胡袖/琵琶袖、長袖/大袖、窄袖/小袖幾種。

作爲“漢服中的漢服”,深衣大約春秋戰國時期,才從南到北流行開來。

早期的深衣帛畫、木俑和實物,大多出土於楚墓,最常見的袖形並非寬袖大袖,而是復興漢服圈中相對小衆的“垂胡袖”。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第2張

所謂“垂胡”,和胡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說文解字》中解“胡”爲“牛頷垂也”,垂胡袖的袖身肥大,袖口收緊,腋部較窄,與牛脖子上下垂的皮褶形狀類似。

這種袖形不只屬於“制芰荷以爲衣”的楚地,它在漢代繼續流行,直到清代,都是漢族服裝中常見的元素。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第3張

牛脖子的“垂胡”

至於垂胡袖和琵琶袖到底算不算同一種袖形,學界還沒有定論。

雖然明代以後的“琵琶袖”裁剪和楚墓文物有微妙差別,但總體看來,它們大袖身小袖口的形狀,沒多少變化。

琵琶袖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的袖口很小,跟手腕大小相似,所以是可以放一些東西的。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第4張

其他幾種袖形,寬袖的特點是短袖筒、寬袖口,一般用於上層社會禮服;

大袖/長袖的袖身極長,袖底線爲弧線,兩手下垂時袖子可以着地;

窄袖/小袖則以方便爲主,外面通常罩有其他衣服。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第5張

寶玉“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上層社會尚且沒有袖口一寬到底,平民百姓們,就更不可能穿又廢布料又累贅礙事的寬袍大袖了。

所以,古人的衣服袖子都特別大,顯然是錯的。

袖子主要有哪些用途?

毛巾、手帕作用:

古人一般將衣袖當毛巾、手帕,用以拭淚、擦汗、遮面、擋陽等是古代生活中的習俗行爲。

例如:宋詞大家辛棄疾有“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的感慨;魏晉“竹林七賢”之阮籍有“舉袂當朝陽”的描述。

戰國時,以“張袂成陰”形容齊國之繁榮:人們用張開衣袖可聯遮天空、使天陰;用“舉袂成幕”狀形容人們以衣袖擋陽之態。

古人之“掩面”“掩涕”“掩泣”等習慣用語,一般省略了主語衣袖,例如“掩鼻”之典出自“掩袖工饞”成語,原指用衣袖掩住鼻子之意。

屈原《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長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滿座重聞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淚意;

元曲中“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是青衫衣袖拭面擦淚而溼。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第6張

情感表達作用:

以流傳至今的成語爲例,就有:“拂袖而去”,以甩袖離開表示不悅、生氣、不理睬之意;“袖手旁觀”,表不參與、不關心、中立之意;“投袂而起”,表立即行動。

再如,以“挽袖”表躍躍欲試,引申爲“摩拳擦掌”,此行動的貶義則爲“捋袖揎拳”;以“聯袂”表示合作、同行之意。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第7張

指代、比喻作用:

古人還以衣袖的不同色狀,作喻指之用,如古詩中“天寒翠袖薄”之“翠袖”,“彩袖殷勤捧玉鍾”之“彩袖”,成語“紅袖添香”之“紅袖”,均是指代女性。

更妙的是以“斷袖之癖”特指同性戀。此典出自《漢書·佞幸傳·董賢》,講哀帝劉欣與男寵董賢同寢,劉醒起,爲不驚動董,遂將被董身所壓的衣袖割斷。

古代以“垂衣拱手”之態,形容太平無事,無爲而治。

古籍《尚書·武成》中有“垂拱而天下治”的記述。

垂拱,是垂衣拱手之省略,“垂衣”即衣袖下垂。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第8張

歌舞作用:

衣袖長,便於歌舞,是事實。

例如《楚辭·招魂》中狀鄭舞之容曰:“祍若交竽”。

據歷史學家顧頡剛考證:“衽自有襟義,而亦有袖義。”“竽長四尺有餘之樂器,長袖善舞,迴轉相交,有若兩竽,若釋爲襟則何由交乎!”。

故而“衽若交竽”是言長袖舞時,如兩竽交往。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第9張

禮儀規範作用:

中國服飾文化是禮儀文化的組成部分。古代服飾的美飾功能在政治生活中,表現爲禮儀規範。

所謂“禮儀之邦”與“衣冠之國”,正顯示了服飾與禮儀的密切關係。

古代的衣袖也從側面反映了服飾與禮儀的一些情況。

譬如古時常見的行禮“斂衽”,《戰國策·楚策一》中有“一國之衆,見君莫不斂衽而拜”,《史記·貨殖列傳》中有“齊冠帶衣履天下,海岱之間,斂袂而往朝焉”的記述。

“斂衽”是整一整衣袖拜禮的動作,原是男女均行之禮,元代以後只稱女子禮拜爲“斂衽”。

古人的寬大袍袖,在禮儀中,有利於顯示莊嚴、穩重之態,還有禮節行使時規範的要求,這也是在特定場合(如朝拜、成婚、壽慶等)要換上有寬大袍袖的禮服的一個原因。

袖子裏能放東西嗎?

既然不是所有的古人都能穿寬袍大袖,那古裝劇裏的人從袖子裏掏東西出來也是假的嗎?也不盡然,這是借鑑了古典小說的描述。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寶釵撲蝶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

《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與戴宗見面,宋遞與吳用之書,“那人拆開封皮,從頭讀了,藏在袖內”;

甚至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時候,都要靠袖子救場:屠戶“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第10張

寶釵撲蝶

除去顯然不可能裝得下任何東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內藏物的,還剩寬袖、大袖和垂胡袖。

寬袖和大袖,想放得下東西,必須要裝一個暗袋。

一般咱們看到的古人穿的寬袍大袖,是在袖子裏面縫有跟袖口開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狀,可以放一些銀兩、書信等東西,比較方便。

還由此出現一些名詞,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裏藏的小件奇珍寶物,“兩袖清風”說的是袖子裏沒有裝錢,所以很清貧。

個別衣服也能裝大物件,如“竊符救趙”中,信陵君奪兵權殺晉鄙時用的就是“朱亥袖四十斤鐵椎”。

而且這些口袋多在手肘後,而非袖口處,這樣是爲了避免擡起手臂時東西掉出來。

東晉葛洪的醫書《肘後備急方》中的“肘後”就是說這書能放在肘後的口袋裏隨身攜帶。

不過清朝入關後,便改掉了這種設計。

不過,人們穿大袖衣服時,裏面不可能光着身子露胳膊,外衣裏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內藏物了。

古代人的袖子那麼長有什麼用?袖子裏能放東西? 第11張

下半段封口

還有一種袖子,表面看起來袖口寬大,實際上開口只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縫合的。

這種設計在和服中也有出現,如果硬要塞東西進去,容量確實是夠的,只不過想原路拿出來,免不了抓耳撓腮一番。

垂胡袖是特殊的袖形,可以容納香袋、手帕、幾枚小錢之類的小物件。

不過,出於美觀和方便的雙重考慮,袖子裏能放的東西極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於掏出一錠銀子?

除非你想買下整座客棧,古代生活哪裏有機會花那麼多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