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朱高熾登基後,爲什麼停了朱棣留下的在建工程?

朱高熾登基後,爲什麼停了朱棣留下的在建工程?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高熾登基後,爲什麼停了朱棣留下的在建工程? 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朱高熾登基後,爲什麼停了朱棣留下的在建工程?

"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如神"。明成祖朱棣本爲燕王,奈何朱允炆執意削藩,致使他揭竿而起。一路從北京,打到了南京。

這場靖難之役中,少不了他幾位兒子的功勞。"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他的兒子們有的勇武善戰,有的運籌帷幄,很快奪得了大明江山。

因爲並不是一出生就在皇家,所以這幾位的父子關係,少了些拘謹,而又多了些平常百姓的親近。今天要說的是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

(一)、君子報仁義,無懼天地傾

作爲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並沒有遺傳到父親的運動基因。他體態臃腫,走路也不靈便。在父親面前,遠遠不如二弟朱高煦受寵。不過他待人和善,總是能夠從他人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天生憂國憂民,有那股能當大任的君王氣質。

1. 父子同心立社稷,永樂盛世創輝煌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至今人們提到朱棣之時,心中的自豪感也會油然而生。他在任時,勵精圖治,展現出了不凡的氣魄。當時派遣鄭和下西洋,四海之內皆知大明國威。

很多的東南亞國家紛紛進獻奇珍異寶,只求能到南京一睹聖容。那個時候,萬國來朝,大家就像朝聖一樣,不遠萬里的來參見大明皇帝。

而面對北元屢次襲擾邊境,朱棣數度率大軍遠赴草原征伐,將其打的潰不成軍,讓邊疆的明朝百姓充滿了自豪感與安全感。

"明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於烏梁海以西,西闢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爲郡縣"。他甚至還將整個越南,劃入了自己的版圖。

此外,他還修訂了《永樂大典》,這本集百家之言的大成著作,讓中華文化得以代代相傳。

那時候的中國,可謂是名盛一時,用梁啓超的話來說就是"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不過,在這繁華背後,隱藏着巨大的危機。

2. 以仁爲本,萬事爲民着想

朱棣在位時,名利雙收,出盡了風頭。但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他在前線領兵作戰,而朝政一直由太子朱高熾主掌。

他屢次反對父親,認爲不應該那麼着急的去建功立業,應當與民休息。爲此,他還屢次陷入廢儲危機,但他的初心從未改變。

朱高熾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廟號仁宗,要知道,縱觀整個歷史,能得仁字的君王寥寥無幾,排在他前邊的也只有宋仁宗趙禎。

朱高熾,必定有其過人之處,才能當此廟號。他雖然只當了十個月的皇帝,不過卻當了很長時間的家,只要朱棣不在,那朝政都得由他處理。

仁宗知道國庫還剩幾多銀兩,他也清楚,若是常年的入不敷出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朱棣在世時,他沒辦法阻止,可等到自己上任,就能夠大展拳腳。

用當年明月的一句話形容父子二人就是"朱棣是個好皇帝,但不是個好人;朱高熾是個好皇帝,也是個好人"。那麼,他究竟是如何化解掉父親遺留下來的危機?又是怎樣成爲了仁宣之治的開創者?

(二)、修養生息保家國,不求虛名只務實

朱棣在位期間,乾綱獨斷,主持了很多浩繁的工程。可不論是打仗,還是修建都城亦或者是其他,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銀兩。

朱棣倒是很高興自己開創的局面,可底層的百姓卻受盡了苦頭。不論哪項開支,都是取之於民,但是鮮有用之於民者。

1. 躬耕政務深知弊,丞需改革挽狂瀾

張養浩曾經說過"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論是哪個盛世,受苦受難的永遠是最底層的人。

現在大家誇讚朱棣,無非是他開創了偉大的功績,可一將功成萬骨枯,這繁華的背後,有多少人爲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猶未可知。朱棣他只需要想着如何如何青史留名就夠了,可朱高熾知道,國家究竟有多麼疲敝。

"太宗南征北伐,接連興兵,輜重物資,耗費鉅款。而江北困於營造,江南頓於轉輸。丁男疲於力役,婦女困於耕耘。富者怨征斂之繁,貧者罹凍餒之苦"。作爲當家人的朱高熾,早就知道了國計民生苦不堪言。

同時,朱棣早年間一直實行高壓政策,嚴厲的打擊與建文帝相關之人;其次,明朝的版圖雖然盛極一時,但每年都需要大量的經費來維護在當地的統治。

當時征服安南,就是很好的例子。那裏每年都有起義,徵收的稅負還不如投入的多。

朱棣在位時,攻打北元,南征越南,同時派遣鄭和下西洋,又營造都城北京,這些都讓整個國家沉重不堪。

2. 重心逐步轉移至內部

當了那麼多年當家人的朱高熾,在登基上位的那一刻,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經營國家。他急忙停止了朱棣留下的在建工程,如此一來,國家的開支能夠大幅度減少。同時,又讓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動。

朱高熾知道,這不過是賠本賺吆喝的買賣。下西洋有兩個意思,首先是爲了尋找朱允炆,這麼多年過去了此人還能有什麼威脅;其次,則是弘揚大明國威,可人家都知道你了又能如何。萬國使節齊聚大明首都,要斥巨資招待他們。

雖然他們也會進貢什麼奇珍異寶,可是回贈於他們的,遠遠要比拿來的多。在朱高熾看來,這種行爲無異於是打腫臉充胖子。

下了那麼多次西洋,該知道大明的早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不會因爲再下幾次,就會對大明懾服,主動請求納土。

可見,朱高熾是一個極其務實之人。當朝野上的人們都在稱讚永樂盛世之時,只有他能夠設身處地的爲民着想。

他不要求什麼面子,只需要自己過得好即可。倘若沒有明仁宗,明朝很可能會重蹈秦朝覆轍。

秦始皇也是窮兵黷武,而又不注重內在的發展,所以才發生了民變四起的現象。

歷史上這樣爲民着想的帝王,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他們本能的認爲,天下人都是自己的奴隸。可以胡作非爲,完全不用在乎他們的死活。

(三)、十月換天顏,大明繼揚帆

朱高熾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儒君,他學着堯舜的模樣,推行開明的政治。此人懷揣着仁愛和道義,併爲此孜孜不倦的努力。

在對待官員方面,他納諫如流,有時候也會因爲一些事情而大發雷霆,若當真是自己不對,還會主動和他們道歉。這個舉動,是非常難得的。

1. 打天下者永樂,治天下者洪熙

事實證明,朱棣立朱高熾爲太子,這個決定十分正確。若是朱高煦等人上位,那麼他們還會繼承父皇的遺志,以開疆拓土爲己任,而不顧內政交困。他雖然只在位了十個月,不過留下來的遺產,那是十分寶貴的。

當初朱棣得位不正,對於文人官僚們十分不信任。而朱高熾明白,衆人拾柴火焰高。只憑借他自己的力量,是完全無法扶大廈之將傾。他讓三楊入閣,主持朝政,同時對於朱棣爲文官們炮製的那些冤獄,也都一一的進行平反。

甚至,很多建文帝時期的老臣,也都能夠在仁宗朝再度爲官。他的氣量,並非常人能比。在"停罷採買,平反冤濫,貢賦各隨物資產,陂池與民同利"。

對百姓上,他再度展現出了仁義的一面。原先爲了建造宮殿,皇家是可以無償的從農民手中徵收木材,金銀器皿的,而朱高熾對此深惡痛絕,當即廢止。

他又想方設法的爲百姓們減免稅收,想讓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以撫平太宗朝長期戰亂而帶給他們的創傷。

2. 父死子繼,開創仁宣之治

因爲只在位了十個月,所以他的歷史存在感並不是很高。不過其兒子朱瞻基,完美的繼承了父親身上的優點。他雖然很是仰慕爺爺,不過常年待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把那套仁義治國的理念,學的淋漓盡致。

他在父親的基礎上,又開始不斷的發展農業,給農民很高的補貼。同時,三楊也繼續受到重用,他們爲宣宗出謀劃策,多有建樹。

在懲治貪官污吏上,朱瞻基比父親要更加徹底。他學着太祖皇帝,制定了很多的嚴刑峻法,以防貪贓枉法者出現。

爲了節省開支,他還放棄了對西域的管轄權。那裏並非是明朝的基本盤所在,仁宣盛世是可以與西漢的文景之治還有初唐的貞觀之治相提並論的。

"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可令這父子二人沒想到的是,英宗朱祁鎮過度仰慕太宗皇帝,決議御駕親征,在土木堡之變中慘遭俘虜,導致北京險些丟失。

結語:

那些萬國來朝如何如何,不過是說說好聽而已。使節和國王們來了,大明皇帝臉上就有光。朱棣遠遠不如朱高熾更加的務實,他只知道開疆擴土,但是從來沒有想過財政還能不能夠支撐他的這份宏圖大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