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劉裕在收復長安後爲何卻選擇了撤退呢?

劉裕在收復長安後爲何卻選擇了撤退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裕是南朝時期最偉大的皇帝,醫生戰功赫赫,最爲著名的便是劉裕北伐。劉宇一共北伐兩次,但是在收復長安後他就急匆匆的回師了,這是爲什麼?

對於劉裕在收復長安之後,回師的原因和看法,向來說法不一,爭議頗大。大體有以下幾種看法:

篡位說

劉裕在收復長安後爲何卻選擇了撤退呢?

另有一些史家引用北魏官方史書《魏書》的看法認爲:劉裕北伐只爲篡位獲取政治資本,因此劉裕回建康是爲急於篡位。但是劉裕回建康是過了兩年之後才稱帝,並沒有急於篡位。劉裕回師是因朝中最重要的心腹劉穆之突然病逝,劉裕頓感後方空虛,遂回師。

劉裕在收復長安後爲何卻選擇了撤退呢? 第2張

“篡位說”明顯不合史實,據《晉書.郭澄之傳》記載:“(劉裕)既克長安,裕意更欲西伐,集僚屬議之,多不同。”說明劉裕當時攻下長安後是準備繼續西征的。《宋書》,《南史》,《資治通鑑》均記載劉裕並不是回師建康而是回師彭城。篡位說明顯有誤。同時,一些持有此看法的網絡雜文也多有違史實,過分誇大劉裕第二次北伐喪失的成果。

劉裕第二次北伐,並不僅僅是北伐關中,實則是北伐關、洛,收復了關中和河南兩地。關中之地雖得而復失,但河南之地仍然得到劉裕的重兵扼守。劉裕撤離關中時,僅留1萬人守在關中,將大部分兵力布守在河南,並在黃河岸邊建立了4個軍鎮,拱衛河南中原之地,他還是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同時,根據裴子野《宋略.總論》記載:劉裕曾計劃在422年出征北魏,結果422年五月劉裕病卒,北伐取消。因此,劉裕如果北伐僅僅爲了篡位,他何必登基之後還有意北伐。

對劉裕北伐只爲篡位說可看作是《魏書》的詆譭之言。記載這段歷史的四部正史中只有《魏書》一家想當然地認爲劉裕北伐只爲篡位,《魏書.島夷劉裕傳》:“裕志傾僣晉,若不外立功名,恐人望不許,乃西伐姚泓。”《魏書》作爲北魏的官方正史,對劉宋的史實多有詆譭抹黑之嫌。

根據同時代的《宋書》記載劉裕當時:“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虛,乃馳還彭城”,《南史》也記載:“帝在長安,本欲頓駕關中,經略趙、魏,聞問驚慟,哀惋者數日。以根本虛,乃馳還彭城。”

《資治通鑑》也記載:“始,裕欲留長安經略西北,而諸將佐皆久役思歸,多不欲留。會穆之卒,裕以根本無託,遂決意東還。”這些史料都說明,劉裕當時本想以關中之地爲根基,繼續發兵西北,無奈劉穆之逝世,劉裕迫不得已改變先前想法。

攘外先安內說

呂思勉卻認爲劉裕急急篡位的說法只是史家附會王買德的話說:“宋武代晉,在當日,業已勢如振槁,即無關、洛邑之績,豈慮無成?苟其急於圖,篡平司馬休之後,逕篡可矣,何必多伐秦一舉?武帝之於異己,雖雲肆意翦除,亦特其庸中佼佼者耳,反之子必尚多。劉穆之死,後路無所付託,設有竊發,得不更詒大局之憂?

欲攘外者必先安內,則武帝之南歸,亦不得訾其專爲私計心也。義真雖雲年少,留西之精兵良將,不爲不多。王鎮惡之死,在正月十四日(應爲十五),而勃勃之圖長安,仍歷三時而後克,可見兵力實非不足。長安之陷,其關鍵,全在王修之死。義真之信讒,庸非始料所及,此尤不容苟責者也。

據南朝裴子野考證,劉裕攻克長安時已經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計劃:即先聯合西涼(漢人)前後夾擊北涼和西秦,滅掉這兩國之後,再同西涼一起對付夏國(匈奴人),滅掉夏國後,再聯合遼東北燕(漢人),三軍齊發進軍北魏,肅清河北,統一大業就此完成。但這首先需要後方的穩定,因此,呂思勉攘外先安內說是有道理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