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文化名家 > 郭沫若原配張瓊華:一世的名分,一生的孤寂

郭沫若原配張瓊華:一世的名分,一生的孤寂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代文人中,郭沫若最具爭議。但對他的評價,很多方面尚未定論,特別是他的人格問題,更是議論紛紜,莫衷一是。

林語堂對郭的評價是——“集古今肉麻之大成”。

胡適對郭沫若的評價:“郭沫若這個人反覆善變,我是一向不佩服的。

魯迅罵他是“才子加流氓。”

他確實有才華,特別是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曾與王國維羅振玉、董作賓並稱甲骨四堂。

郭沫若自幼聰穎,才智過人,4歲半上私塾,7歲能背《唐詩三百首》和《千家詩》等,他寫詩、對聯非常有功力,很小的時候,便顯露出橫溢的才華。他在考古、金石、歷史研究、詩歌、文學創作等等方面都是個奇才。

郭沫若原配張瓊華:一世的名分,一生的孤寂

1912年舊曆正月十五日,20歲的郭沫若奉父母之命,和張瓊華結婚。賓客散盡,當郭沫若第一眼看到張瓊華平凡的臉時,覺得如同“一隻猩猩!”又發現張瓊華是三寸金蓮,他的失落是無以言表的,於是怨氣沖天地走出洞房。

郭沫若拿着一本《莊子》在廂房裏度過了花燭夜。後來,寫了自敘傳《黑貓》以諷刺挖苦的口吻記述這場失望的初婚:

“好比隔着口袋買貓,說好是白的,帶回來打開一看,卻是黑的!”

這話如此刻薄,那麼同樣是包辦婚姻,照此話說,女人同樣是隔着口袋買貓了。

婚後第五天,郭沫若便乘船回成都府中學堂了,第二年也東渡日本留學。郭沫若承認這場婚姻的悲劇的主人公是張瓊華:

“父母不願意離她,儘可以把她養在家中做個老女,她也樂得做一世的貞姑。”

“……我們都是舊禮制的犧牲者,我絲毫不怨恨你,請你也別要怨恨我罷,可憐你只能在我家中做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多麼冠冕堂皇的免責聲明:我已經把話說清楚了,你一廂情願是你的事。男人總是想選擇誰就覺得誰可憐,不想選誰的時候就假裝你能撐起全世界。

1915年,郭沫若在給他人的信中提到張瓊華:

“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爲我侍奉父母也”。

反抗不了舊的傳統,拋下這些受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舊女子在父母面前替自己盡孝,這些男人就可以心安理得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了。

郭沫若原配張瓊華:一世的名分,一生的孤寂 第2張

張瓊華從此被舊式婚約束縛,一直在郭家獨守空閨,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在無望的等待中消耗着青春,恪守婦道、孝敬公婆,用一輩子的等待成全了舊式女人的婦道。

他們的結合,只有婚姻之名,已無婚姻之實,失去了婚姻本身應該有的溫暖和承擔,她準備着將就過一輩子,沒承想對方連將就的機會都不曾給她。

“依然碌碌一庸才,廿六年後始歸來。”

1939年2月,已是國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沫若,得知父親臥病在牀,處於昏迷狀態,決定告假兩週,回鄉探親。

家鄉的親戚朋友圍着已經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郭沫若噓寒問暖,而他的原配夫人張瓊華只能像個陌生人一樣,站在人羣的背後,默默注視着這個自己生命中唯一的一個男人,和他年輕漂亮的第三任妻子。

這是她一生中第二次見到自己的丈夫,距離結婚時第一次相見,隔了26年的歲月。

家裏人告訴郭沫若,母親臨終前曾留下遺言;“他日八兒歸來,必善視吾張氏媳,毋令失所。”

時光荏苒,家中卻還是熟悉的樣子,他們結婚時用的傢俱都擺放得整整齊齊,擦拭得乾乾淨淨。郭沫若幼年時代讀過的書籍,用過的文具,作業本和詩文稿,取得的畢業證書,她都一件一件保存好。郭沫若從日本寄來的家信,她也一封一封珍藏着。

面對此番情景,郭沫若不能視而不見。他說:

“我的一生如果有應該要懺悔的事,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感動之餘,他竟突然當着衆人之面對她深深鞠躬致歉。張瓊華驚慌失措,受寵若驚。

郭沫若在家鄉給兄弟姐妹題畫留詩的同時,也特意給張瓊華寫了兩首。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雷霆轟炸後,睡起意謙沖。

庭草搖風綠,樨花映日紅。

江山無限好,戎馬萬夫雄。

國運升恆際,清明在此躬。

詩後有短跋:“民國廿六年九月赴崑山訪辭修,遇敵機轟炸,在明遠室中小臥片時後作此,距今一年將半,望清新之意無問今昔。書付瓊華。”

郭沫若打趣地說:“日後如果你沒有錢用,可以拿它去賣幾十個大洋。”

她激動地語無倫次地說:“這咋個賣得嘛!就是餓死了,我也不得賣它!”……

這是他這一生對她唯一的“恩賜”,就這幾個字,和他對她的深深的一個長揖,彷彿這許多年來日復一日的等待與痛苦在那一刻而煙消雲散了。

郭沫若這次回鄉,在家沒有久留,四個月後,父親病逝的噩耗傳來,郭沫若便攜於立羣與剛生下三個月的郭漢英連夜回家奔喪。

於立羣和漢英在守喪期間,受到了張瓊華的熱情招待和照顧。她主動將自己居住多年的婚房讓給郭沫若和於立羣,自己則另找一間小屋子居住。於立羣在哺乳期間,需要爲漢英餵奶。張瓊華便從市場上買來活雞鮮魚,親自下廚,爲於立羣催奶。

性格詼諧的張瓊華有時也開點小玩笑。有一次,她指着於立羣對一羣侄兒說:“你八爸給我帶回來一個媳婦。”她對漢英格外珍愛,經常抱在懷中久久愛撫、逗弄,小小的漢英,在她的懷裏,也顯得最乖。

解放以後,張瓊華生活無着落,最初以典當爲生,賣衣服,賣箱櫃,賣碗碟。後來沒有什麼東西可賣了,她就做葉兒粑賣,這是一種用糯米做的甜食,四川人很愛吃。忠厚本分的張瓊華不會“偷工減料”,她做的葉兒粑工精料足味道好,雖然賣得快,但卻虧了本。年紀老了,無兒無女無依靠,日子過得很艱難。

親戚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對張瓊華說:“給八爸(郭沫若)寫封信,讓他每月給你寄些生活費來吧。”說了幾次張瓊華都不同意,她怕給郭沫若添麻煩。

生活實在無着了,她才把自己一月的開支反反覆覆算了又算,提出了一個最基本的限額,囑咐親戚說:“讓他一月寄十五元來吧。”

郭沫若收到親戚的來信後,主動承擔起了張瓊華的供養責任。他每月給張瓊華寄去人民幣十五元,以後隨着生活費用的提高,逐步增加到二十元、二十五元、三十元。張瓊華每次收到匯款後,都遵照郭沫若的要求寄去回箋。這成了這一對名義上的老夫妻的唯一聯繫了。

1963年,張瓊華去西安看望自己的姨侄女,在親戚們的鼓動下去了一趟北京。據說,受到郭沫若的熱情款待,並派祕書陪張瓊華遊覽了北京風景名勝。臨走時郭沫若送給她一些生活用品。

1979年6月,也就是郭沫若逝世後的第二年,在四川樂山舉辦首屆郭沫若學術討論會,郭沫若的兩個女兒郭庶英、郭平英專程趕來參加。會後,庶英、平英特意去看望年近九十的張瓊華。

當庶英、平英拉着張瓊華的雙手,貼在她身旁呼喊着“媽媽、媽媽”時,張瓊華先是一愣,後來知曉是郭沫若的兩個女兒在呼喊她,頓時雙眼模糊,泣不成聲。

自她嫁到郭家那天,到如今已經六十七個春秋。隔着六十七年的辛苦路,今天終於有人親口叫她“媽媽”了,這是多麼幸福與甜蜜呀。

1980年,張瓊華在孤寂中辭世,享年90歲,無兒無女。在她明媒正娶嫁給郭沫若的68年裏,只見過郭沫若幾次面,在孤寂中度過了一生。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