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傳統文化 > 黎族社會留下的氏族制都有啥民族特色

黎族社會留下的氏族制都有啥民族特色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黎族的傳統社會,無論五指山腹地還是外圍地區,都保存着濃厚的氏族制度殘餘。

黎族母系氏族殘餘的主要體現在婚姻關係、生產力水平及其婦女在生產中的地位等。

黎族嚴格遵守族外婚的習俗,即不同血緣集團才能通婚。在沿海靠近漢族地區的黎族,受漢族封建文化影響較深,所受宗法性的限制較多,社會成員間遷徙流動雜居,家族私有制已鞏固,婚姻已衝破閉塞的氏族團體。但在中心“合畝制”地區和接近中心的大部分地區,家族與家族,村與村之間仍然保留着較多的血緣聯繫。對婚姻起作用的不是從漢族那裏借來的王、黃等漢族姓氏,而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血緣氏族的限制。

1935年前,保亭一帶峒下設弓,每個弓大致相當一個血緣集團,同弓不婚,婚姻在弓外進行。白沙二區毛棧鄉(今屬五指山市毛陽鎮)一、二、三裏與四、五、六裏所屬各村,樂東二區頭塘鄉(今屬樂東黎族自治縣三平鎮)邢姓按一、二、三、四表與五、六、七表各自分成兩個通婚集團,保留了氏族社會嚴格的外婚制。至今不同血緣集團通婚的習俗還保留着。瓊中紅毛鎮番響村全是王姓,其先人大約是從清朝初從外地遷來,後來發展成坎茂、毛西、道響等村,坎茂是老大,毛西是老二,道響是老三,道響又發展成道響、羅蝦、南美、番響4個村子,這些村寨不能通婚。而能與這些村寨通婚的,紅毛鎮主要有什卓、羅坎、朝南、什寒、牙寒、合老、羅輕、龍簡、牙挽、報膠等村莊及紅毛鎮外的其他地區。這種通婚習俗在五指山、瓊中、保亭、樂東、白沙等許多地方仍大量地保留着。

黎族社會留下的氏族制都有啥民族特色

婦女出嫁後與孃家還保持着十分密切的關係。一些地區婦女出嫁後,按慣例不必爲自己的丈夫洗滌和縫補衣服,但卻有爲自己已婚的兄弟和兒子縫洗衣服的義務。婦女遇生病或難產舉行“送鬼”儀式時,需要請自己家族的“鬼公”來祭祀孃家的“祖先鬼”。在一些地方,婦女病重時,一般要送回孃家治理,儘量不讓她死在夫家,以後不論死在夫家或是孃家,遺體都要埋葬在孃家的公共墓地,她的遺物必須由其孃家兄弟繼承,孃家也要把她的作爲自己家族的“祖先鬼”而加拜祭。

一些地區還以動植物如龍、水牛、芭蕉、番薯等作爲同一血緣集團的稱號,文身、織繡衣裙要遵守祖先沿襲下來的式樣,這些都是氏族圖騰標誌的再現。

與氏族制度相適應的是落後的生產力。

1949年以前,“砍山欄”在黎族地區仍佔重要地位。這種耕作方式是,先把林木砍倒曬乾,接着鑽木取火引火,焚燒清除殘燼,待雨後表土鬆軟播種。播種時男用木棍戳穴,女點種。不施肥,不中耕。收穫時用手捻小刀逐穗收割。這種砍倒燒光的原始鋤耕農業,也就是農業發展史上的“刀耕火種”耕作方式,這種生產方式盛行於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在這母系氏族時期,婦女在生產活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也受到人們的尊敬,這在合畝制地區有所反映。如仍然存在着嚴格的男女自然分工,婦女們專門從事稻田的插秧、“山欄”地的播種,以及以後的除草、收割、儲藏、加工等重要的工作。合畝內開始插秧和收割時候,也要由“畝頭”的妻子先做一種宗教性的儀式後,合畝內的其他婦女才能進行。此外,婦女還是唯一掌握製陶技術的勞動者。

隨着生產力的發展,黎族社會逐步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

黎族社會留下的氏族制都有啥民族特色 第2張

由於燒墾農業的不斷髮展,男子逐漸從漁獵轉到農業這一主要生產部門中來,同時,以牛踩田爲主要形式的水田耕作也逐漸得到發展。婦女在生產活動中逐步退居到次要地位,男子開始代替婦女成爲主要的農業生產者,促使黎族的原始社會開始進入以父系計算的、男子家長起着主要作用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今五指山市一帶地區還保留着一種帶有父系家族殘餘的合畝制。合畝制由數戶至一、二十戶有血緣關係的家庭組成。一個合畝約相當一個父系小氏族。在氏族內部,土地、牛隻共同使用,集體勞動,共同消費,成員之間有互相幫助的義務,氏族內部人們過着平等的生活。當時氏族內部已經出現了貧富差別,私有財產開始萌芽,在這些地方,黎族社會正處於一個以公有爲主,夥有、私有同時並存的父系氏族公社末期的經濟形態。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