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奮血戰史 > 古代戰役 > 晉滅吳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晉滅吳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滅吳之戰是晉朝爲統一全國發動的戰爭,也是三國時期最後的一場戰爭。在晉咸寧五年(279年,吳天紀三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下令大舉伐吳,次年三月十五(280年5月1日),吳主孫皓正式投降,該戰結束。戰後,晉武帝將年號改爲太康,因此這場戰爭也被稱爲“太康之役”。

晉滅吳之戰使晉朝開創了由北方平定南方統一天下的先例,戰後不久,吳國各地守軍陸續向晉國歸降,西晉成功統一全國,結束自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分裂局面。同時,晉滅吳之戰作爲中國古代第一次成功的大規模渡江作戰,在中國軍事史上同樣有着重要地位,此役創造的水陸俱進、多路併發、順流直下的戰略,對此後歷代在長江流域發生的諸多戰爭有着重要的借鑑作用。

戰爭開始

晉滅吳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晉咸寧五年(279年,吳天紀三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正式下令伐吳,並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戰計劃,將二十餘萬晉軍兵分六路出擊:鎮東大將軍琅邪王司馬伷由駐地下邳向塗中方向推進,安東將軍王渾由駐地壽春向橫江方向推進,建威將軍王戎由項城進攻武昌,平南將軍胡奮由江夏進攻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率軍自襄陽向江陵方向進軍,龍驤將軍王濬、巴東監軍唐彬率軍由巴蜀順江東下。由西線的四路晉軍負責主攻,東線的兩路晉軍負責牽制吳軍主力,並任命張華爲度支尚書,統籌軍運。爲了能使各路軍隊統一行動,司馬炎命令王濬的軍隊過了建平以後受杜預節度,至建業時受王渾節度。

同時爲了安撫反對出兵的太尉賈充,司馬炎任命其爲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以行冠軍將軍楊濟爲副,以示恩寵。但賈充害怕伐吳之戰會失敗,以老邁推託。最終,司馬炎以“君不行,吾便自出”相威脅,賈充才答應領命,率領中軍屯駐於襄陽,節度全軍。

晉軍平定荊州

晉滅吳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其對歷史的影響有哪些呢? 第2張

晉咸寧六年(280年,吳天紀四年)正月,杜預率軍包圍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並派遣參軍樊顯、尹林、鄧圭、襄陽太守周奇等率軍沿江西上,接連攻克吳軍各據點,爲王濬軍東進清除障礙。同時又派遣牙門將管定、周旨、伍巢等人率領八百奇兵,趁夜渡江,故意多樹立旗幟,並在巴山放火,僞裝成人數衆多的樣子,不斷襲擊吳軍要地,從心理上成功打擊了吳軍。吳樂鄉督孫歆在給江陵督伍延的信中,稱“北來諸軍,乃飛渡江也”。

另一方面,王濬、唐彬大軍[注 7]被吳將吾彥所阻,無法攻克建平城(今湖北省秭歸縣),最後決定繞過建平繼續東下,於二月初一(3月18日)攻克丹陽(今湖北省秭歸縣東),殺死守將盛紀。爲了破壞吾彥用來封鎖江路的鐵鎖鐵錐,王濬特意造了幾十個長寬百餘步的大木筏,並在木筏上紮了許多草人,挑選水性好的士兵乘木筏開路。水中的鐵錐一旦遇到木筏便被拔出帶走。王濬又打造了許多長十餘丈,粗數十圍的火炬,灌以麻油,放置在船頭,遇到鐵鎖就將火炬點燃,將鐵鎖燒斷,突破峽口後,王濬、唐彬部於二月初三(20日)攻克西陵(今湖北省宜昌市),殺死守將留憲、成璩、鄭廣,接着又於二月初五(22日),攻克荊門(今湖北省宜昌市東南)、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殺死守將虞忠、陸晏。吳樂鄉督孫歆率軍迎擊,被王濬、唐彬軍擊敗,杜預部將周旨、伍巢趁機混入撤退的吳軍,將孫歆生擒。二月初八(25日),王濬、唐彬軍攻克樂鄉(今湖北省鬆滋縣東)後,殺死吳將陸景,吳平西將軍施洪乞降。吳江陵守將伍延企圖詐降以偷襲杜預,被杜預識破,派兵強攻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於二月十七(4月3日)破城。此時,胡奮也派兵攻佔了江陵周邊的另一重要據點江安(今湖北省公安縣)。至此,吳軍江陵段江防完全失守。

此前,王濬攻下西陵時,杜預便寫信給他,告訴王濬不必受自己節度,讓他直取建業,成就曠世之功。王濬看到信後非常高興,將杜預的書信上表給司馬炎。二月十八(4日),司馬炎頒佈詔令,將王濬升爲都督益、樑二州諸軍事以示嘉獎,命令王濬、唐彬繼續東進攻下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後,配合胡奮、王戎攻克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之後順流而下,直搗吳都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並要求杜預南下綏撫荊南諸郡,將軍隊劃撥一萬七千人給王濬、唐彬兩軍,胡奮和王戎任務完成後也分別劃撥七千、六千人給王濬、唐彬兩軍,大都督賈充移屯項城(今河南省沈丘縣)。此後,杜預持詔南下,吳國荊南各郡望風而降。杜預將吳軍士兵遷至江北,並在南方各郡設置長吏加以管理,荊州很快恢復秩序,吳人紛紛前來歸附。王濬、唐彬部則配合胡奮部、王戎部連克夏口、武昌,吳軍無力抵抗,吳國守將楊雍、孫述、劉朗等人投降於王戎部,之後毗鄰武昌的揚州守將孟泰等人也舉蘄春(今湖北省蘄春縣西南)、邾縣(今湖北省黃岡市北)二縣向王戎投降。

吳軍主力潰退

揚州方向的王渾部也於正月時開始向橫江方向進軍,沿途接連攻克吳軍據點。爲保障上游諸軍的進軍路線,王渾分遣參軍陳慎、都尉張喬等率部攻克尋陽(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賴鄉,殄吳護軍李純率部佔據高望城,先後擊破了吳將孔忠、俞恭的部隊,俘獲了吳武威將軍周興等五名吳軍將領,吳厲武將軍陳代、平虜將軍朱明畏懼其兵威,率部投降。琅邪王司馬伷也推進到塗中一帶,並遣琅邪相劉弘等人率軍直逼長江,與建業隔江對峙。

爲打破局面,孫皓命丞相、軍師張悌、丹陽太守沈瑩、副軍師諸葛靚、護軍孫震率領精兵三萬人前往迎戰。大軍進至牛渚時(今安徽省當塗縣北),副將沈瑩料定長江上游的荊州必將失守,建議張悌固守於此,以逸待勞,等待晉國水軍到了後決一勝負,並認爲如果輕易出擊,一旦大敗,後果不堪設想。張悌則認爲,如果等到晉國水軍從蜀地攻過來,吳軍一定軍心大亂,局面將難以收拾,不如趁現在渡江決戰,如果能贏便可率逆江而上,乘勝迎擊由蜀地而來的晉國水軍。於是率軍渡江西進,在楊荷橋包圍了王渾部將張喬的七千兵馬,迫使張喬投降,取得首捷。副將諸葛靚建議張悌將降軍全部殺掉,免留後患,被張悌以“殺降不祥”拒絕,安撫降軍之後繼續西進。

王渾聞訊後,派遣司馬孫疇、討吳護軍張翰、揚州刺史周浚率軍進擊,兩軍最終於版橋結陣對峙。吳將沈瑩率領以陷陣聞名的丹陽銳卒三次衝陣都未能攻破晉軍的陣型,退兵時出現破綻。晉將薛勝、蔣班趁機進攻,吳軍陣勢頓時土崩瓦解,先前投降吳軍的張喬趁亂在後方叛變,吳軍因此大敗,死傷慘重,張悌被參安東軍事劉彪生擒,孫震、沈瑩也都被俘,三人都被斬殺,僅諸葛靚率數百人逃回江東,王渾大軍進屯橫江(今安徽省和縣)。

此戰之後,吳國精銳盡喪,孫皓自知滅亡在即,在給舅舅司徒何植的信中自責道:“天匪亡吳,孤所招也。瞑目黃壤,當復何顏見四帝乎!”不久後,何植與建威將軍孫晏向王渾軍投降。琅邪王司馬伷也於這一期間命長史王恆率軍渡江作戰,擊破了吳國江防守軍,俘獲吳將蔡機,並迫使諸葛靚、孫奕等人投降。

石頭城受降

王渾擊敗吳軍精銳後按兵不動,打算等王濬大軍到後再一同攻打建業。揚州刺史周浚接受屬下何惲的提議,建議王渾立即渡江,兵臨建業,迫使孫皓投降,搶佔平吳首功。但王渾爲人謹慎,以“受詔但令江北抗衡吳軍,不使輕進”爲由拒絕。

不久後,王濬、唐彬率八萬大軍,乘舟從武昌順流而下。吳主孫皓派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一萬餘人前往迎戰,但王濬大軍一到,張象便立即投降。孫皓聽說王濬軍旌旗蔽日、陳勢盛大,不免膽戰心驚。宮中又有數百人趁此機會逼迫孫皓殺死佞臣岑昏以平衆忿,孫皓只得應允。兩日後,從武昌撤回的陶濬抵達建業,向孫皓保證說:“蜀船皆小,今得二萬兵,乘大船戰,自足擊之。”孫皓爲陶濬配備了兩萬人馬,並封其爲假節鉞,鎮南大將軍,領荊州牧,希望他可以拯救吳國命運,但士兵們卻於出發前夜逃亡。後來,孫皓聽從光祿勳薛瑩和中書令胡衝的計策,分別遣送使節向王濬、司馬伷、王渾請降,試圖分化晉軍,依然未能奏效。

“吳郡孫皓叩頭死罪。昔漢室失御,九州幅裂,先人因時略有江南,遂阻山河,與魏乖隔。大晉龍興,德覆四海,闇劣偷安,未喻天命。至於今者,猥煩六軍,衡蓋露次,遠臨江渚。舉國震惶,假息漏刻,敢緣天朝,含弘光大。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奉所佩璽綬,委質請命。”

三月十四日,王濬、唐彬大軍到達距離建業僅二百里的牛渚(今安徽省當塗縣北),預先安排進攻建業的部署。唐彬料定吳軍必亡,故意稱病停留於此,以示不願爭功。三月十五日壬寅(5月1日),王濬率軍開赴建業,行經三山時,接到王渾邀他共商軍事的書信,王濬以風勢太大,無法停船爲藉口拒絕,並於當日率軍進入石頭城。吳主孫皓“面?輿櫬”,率太子孫瑾、魯王孫虔等二十一人,正式出降。吳國至此滅亡。

勝利消息傳來後,司馬炎感慨地說:“此羊太傅之功也。”此前投降晉國的孫吳宗室孫秀聽聞吳國滅亡的消息後,面向南方哭着說:“昔討逆弱冠以一校尉創業,今後主舉江南而棄之,宗廟山陵,於此爲墟。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