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記載 > 演義趣聞 > 爲什麼說當官的都是“人面獸心”的“衣冠禽獸”?

爲什麼說當官的都是“人面獸心”的“衣冠禽獸”?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人最講究等級,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吃什麼樣的飯,穿什麼的衣服,都有嚴格的規定。

明清時期,官員穿的衣服稱爲補服。

爲什麼說當官的都是“人面獸心”的“衣冠禽獸”?

補服的源頭,可上溯至元代,但元代服裝多爲花卉。作爲真正可區分官位高低、表明身份貴賤的補服,定型於明代。

爲什麼說當官的都是“人面獸心”的“衣冠禽獸”? 第2張

據《明史·輿服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官吏所着常服爲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方形補子。文官繡禽鳥,以示文明;武官繡猛獸,以示威猛。官員一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一,藉以明貴賤、別官品。

爲什麼說當官的都是“人面獸心”的“衣冠禽獸”? 第3張

明朝文官的情況是: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不入流者爲練雀。

爲什麼說當官的都是“人面獸心”的“衣冠禽獸”? 第4張



武官的情況是:一品、二品爲獅子,三品、四品爲虎豹,五品爲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監察御史、給事中等風憲官爲獬豸(也就是羊)。

除此之外,尚有皇帝作爲賜服,特恩授予特定人物之賜補,爲鬥牛和飛魚兩種。

自此規定後,文武百官升堂辦案、上殿面君,皆伴飛禽走獸於胸前身後。

後來,由於不法官員越來越多,所以人們就說,官員們都是“人面獸心”的“衣冠禽獸”了。

爲什麼說當官的都是“人面獸心”的“衣冠禽獸”? 第5張

到了清代,雖有“清承明制”之目,但滿人又想有所區別,故“參漢酌金”。

爲什麼說當官的都是“人面獸心”的“衣冠禽獸”? 第6張

清代文武官員服制除將烏紗官帽換成頂戴花翎、官服大襟換成對襟之外,其補子圖案亦有所更張。

據《清會典事例·冠服通例》,滿漢官員着補服始於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當時諸制草創,官員皆授武職。都堂、總兵官補服爲麒麟,參將、遊擊爲獅,千總爲彪。入關後,逐漸與明制接軌,但亦稍有調整。其文官定製爲: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鵣,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爲什麼說當官的都是“人面獸心”的“衣冠禽獸”? 第7張

清代的武官仍用單獸,其規定爲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未入流制視同九品。

明清官員所用補服形狀皆爲方補。但明代官服前片爲大襟,故補服圖案前後皆爲整片。而清補圖案尺寸小而簡拙,雖亦前後成對,但前片乃對開,後片則仍爲整片。

爲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可能是滿族先世乃以漁獵爲生,服裝源於關外“胡服”,易於穿脫,便於行動也。而前片官補恰好位於清代官服之胸前,爲解決鈕釦解、系之勞,只能將前片一分爲二。

當然,中國傳統社會雖然強調等級,但歷朝歷代總不乏試圖逾越等級之輩。在明清時期,官補制度雖規定甚詳,但以下僭上、以賤充貴之事屢見不鮮。尤其是明代中後期,違制現象屢有發生。逾制者多爲武官,擁兵自重,朝廷往往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因此,明代墓葬出土之官補與墓主身份多不一致,但皆低品就高品,而絕無高品而着低品者。

隨着時間的推移,各類補服多已成爲收藏精品,在文物拍賣會上大受歡迎。其中男補貴於女補,武補貴於文補,畢竟物以稀爲貴。因當時武官着裝多僭越品級,故而武補之中,官位較低者之補服,比如八品犀牛及九品海馬,幾乎很難看到,反而成爲拍賣會上價格昂貴的“上品”。

這種本末倒置,真是相當滑稽。

此後,稱官員們是“人面獸心”、“衣冠禽獸”的說法,一直得到了延續。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