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記載 > 演義趣聞 > 並非出自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作者或另有其人

並非出自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作者或另有其人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6.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戰爭經驗,總結而成的智謀書,是我國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長期以來,很多人把《三十六計》的作者想當然的認爲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甚至這只是個美麗的幻想,其實《三十六計》另有其人。

並非出自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作者或另有其人

網絡配圖

《孫子兵法》中提出了一條特別重要的智謀原則,即“兵者,詭道也”。其《計篇》說:“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 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被稱爲“詭道十二法”。“詭道十二法”多從戰略角度進行謀畫,屬於軍事戰 略理論,“三十六計”除繼承孫子的戰略理論之外,還着重從戰役戰術角度,總結兵家詭譎之謀,亦即具體的戰術策略,是對《孫子兵法》的發展和創新。在我國衆 多兵書中,《三十六計》獨樹一幟,雄踞百代,與被稱爲“兵學聖典”的《孫子兵法》,並稱爲我國軍事史上的雙璧,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影響。

《孫子兵法》的作者由於臨沂銀雀山漢墓的發現確定爲兵聖孫武,《三十六計》作者由於歲月流逝,灰沒塵封,竟成謎團。在歷史長河中,我們終於看到了作者的影子,《南齊書》卷二十六《王敬則傳》記載: 是時上疾已篤,敬則倉卒東起,朝廷震懼。東宮侯在東宮,議欲叛,使人上屋望,見徵虜亭失火,謂敬則至,急裝欲走。有告敬則者,敬則曰:“檀 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南史》卷四十五《王敬則傳》中,還增寫了如下按語:“蓋譏檀道濟避魏事也。”《資治通鑑》第一百四十一卷也從《南史》。所謂避魏事,即前面提到的檀道濟北伐無功而返事。《三十六計》作者竟然是檀道濟。 王敬則說及“檀公三十六策”之時,是在齊明帝永泰元年(498),《南齊書》大約成書於樑天監十三年(514)至普通七年(526),兩者相距只有 20年左右。上距檀道濟去世的436年,前者爲62年,後者約80年左右。這樣看來,在宋、齊、樑時代,檀道濟的《三十六計》已廣爲流傳。

2003年6月,濟寧民間發現一玉簡冊,共66片。部分簡片呈綠色或灰褐色,有大小不規則的蝕孔與自然形成的沁色和包漿。單片長24釐米,寬2釐 米,厚0.5釐米;整體平鋪132釐米,重4.6千克。玉簡之上陰刻小篆體文字919字,首片刻“三十六計”四字,末片署“開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 刻”。開皇爲隋文帝年號,開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經國家文物局原局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呂濟民,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周南泉,南京博物館研究員汪遵國等專 家鑑定,認爲玉《三十六計》簡冊,隋開皇年間刻,和田青玉質,殘損不大,沁色和包漿自然,陰刻小篆體文字,書法古雅。

並非出自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作者或另有其人 第2張

網絡配圖

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報·東風副刊》發表叔和文章說:“十幾年前,我在成都一個冷攤上無意中發現一本土紙印的小冊子……封面書《三十六 計》,旁註小字‘祕本兵法’。”叔和所說這本《三十六計》小冊子,是1941年10月由成都興華印刷所用土紙翻印、成都瑞琴樓發行的。翻印本上有簡短的說 明,說書是抄本,1941年在邠州(今陝西彬縣)某書攤上發現。該書未署作者姓名。
  細檢該書,其計名、順序、解語,與玉簡冊《三十六計》基本相同,惟“偷 樑換柱”解語,開頭多出“頻更其陣,抽其勁旅”8字,書中並增寫了文前總說、文後跋語和對各計“解語”的“按語”。這似可說明,叔和發現本與隋玉簡冊是同 一版本,而“總說”、“跋語”、“按語”當爲後人增補。這一版本,或許就是南齊時人王敬則所說的“檀公三十六策”。

檀道濟,高平金鄉(今屬濟寧)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生年不詳,卒於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6)。出身軍旅世家。其叔父檀憑之,曾官寧遠將 軍,陣亡後追贈散騎常侍,封曲阿縣公;長兄檀韶曾官輔國將軍,江州刺史;次兄檀祗,曾官寧朔將軍,封西昌縣侯。韶、祗二人,《宋書》有傳。 《三十六計》中的計名,大體有這樣幾種來源,一是歷史典故。如“圍魏救趙”,用的是戰國時期齊國幫助趙國解圍事;“暗渡陳倉”,用的是劉邦攻打項羽 之時,聽從張良、韓信之計,明修棧道,迷惑敵方,暗中卻繞道奔襲陳倉,並取得大捷事。

並非出自孫子兵法 三十六計作者或另有其人 第3張

網絡配圖

二是古代軍事術語。如“以逸待勞”,用《孫子·軍爭篇》語:“以近待 遠,以佚(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聲東擊西”,用《淮南子·兵略訓》中語:“將欲西,而示之以東。”三是古代書面語。如“李代桃僵”,用的 是《樂府詩集·雞鳴》中“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的詩句;“無中生有”,用的是《老子》四十章中“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句意。四是對古代實際戰 例的概括。如“美人計”,有西施絕色媚夫差、紂王女色亡國等戰例;“空城計”,有諸葛亮空城智退司馬懿大軍的戰例;“苦肉計”,有周瑜打黃蓋,詐降成功, 火燒曹操大軍的戰例等。五是古人日常生活中所用成語。如“指桑罵槐”、“金蟬脫殼”等。

《三十六計》中的個別計名,其寓意來源的戰例雖古以有之,但其用語卻晚於檀道濟生活的時代。如“瞞天過海”用的是唐貞觀十七年(643)薛仁貴隨太 宗徵遼故事;“笑裏藏刀”用的是《舊唐書·李義府傳》中“義府笑中有刀”之語。其更原始出處,還有待考證或新的發現。也許現在流行的《三十六計》由後人修 改,也許作者根本就不是檀道濟,或許檀道濟的《三十六計》與現行的《三十六計》根本不是一個版本,這些有待專家考證。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