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簡介,它的出處是什麼?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簡介,它的出處是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敵之害大①,就勢取利,剛決柔也②。

【註釋】

①敵之害大:害,指敵人所遭遇到的困難,危厄的處境。

②剛決柔也:語出《易經.央》卦。央,卦名。本卦爲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爲兌,兌爲澤;下卦爲乾,乾爲天。兌上乾下,意爲有洪水漲上天之象。《央央》的《彖》辭說:“央,決也。剛決柔也。”決,沖決、衝開、去掉的意思。因乾卦爲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爲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貞卜,所以此卦的本義是力爭上游,剛健不屈。所謂剛決柔,就是下乾這個陽剛之卦,在沖決上兌這個陰柔的卦。此計是以“剛”喻己,以“柔”喻敵,言乘敵之危,就勢而取勝的意思。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簡介,它的出處是什麼?

【按語】

敵害在內,則劫其地;敵害在外,則劫其民;內外交害,敗劫其國。如:越王乘吳國內蟹稻不遺種而謀攻之,後卒乘吳北會諸侯於黃池之際,國內空虛,因而搗之,大獲全勝。

【解義】

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始計篇》雲:“亂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簡介,它的出處是什麼? 第2張

【出處】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繁。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志復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嚐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因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寶,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採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裏。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一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靡奢侈,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越正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侯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的典型戰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