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記載 > 奇聞異事 > 葬禮“瓦罐墳”的習俗是怎麼樣的?哪些地方有這個習俗?

葬禮“瓦罐墳”的習俗是怎麼樣的?哪些地方有這個習俗?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5.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葬禮“瓦罐墳”的習俗是怎麼樣的?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看過《皇帝二大爺》的人,一定對劇中的“瓦罐墳”印象深刻,兒子親自送60歲的老母親入墳,每送一餐砌一塊磚,直至墳墓完全封死,而老人只能在狹窄的墓中等死,每吃一頓飯就意味着離死亡更進一步,其殘忍程度不亞於活埋,從倫理的角度來說還尤有勝之!

很多看過電視劇的人都對劇中這一幕表示質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怎麼可能會發生如此慘絕人寰的事呢!

葬禮“瓦罐墳”的習俗是怎麼樣的?哪些地方有這個習俗?

那麼“瓦罐墳”是否真的存在於歷史之中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瓦罐墳”的傳說

首先聲明一點,在我國所有的正史中,均未出現過與“瓦罐墳”相關的任何記載,所謂的“瓦罐墳”只出現在野史和民間傳說之中。

據《民間雜談》記載,“瓦罐墳”是雲南某地的一種喪葬風俗,所謂“瓦罐墳”就是先在地下挖出一個一人大小的墓穴,然後三面砌上石磚,只留一個出口,因爲形似“瓦罐”,所以得名“瓦罐墳”。

與其他墓葬不同的是,“瓦罐墳”所葬的不是去世之人,而是活人!

根據當地習俗,年滿六十歲的老人由子女親自送入“瓦罐墳”,每日送一餐,每送一餐砌一塊磚,連續三百六十五天,最後墓穴完全封死,而裏面的老人會被活活餓死!

此外,如果這期間老人試圖逃跑,或者破壞砌好的磚,會提前將墓穴封死!

葬禮“瓦罐墳”的習俗是怎麼樣的?哪些地方有這個習俗? 第2張

整個過程極其殘忍,無異於活埋,而且由子女親自執行,有違綱常倫理,爲天理所不容!

關於“瓦罐墳”的質疑

由於“瓦罐墳”不見於正史,所以史學界一直對其持懷疑態度,主要根據有兩點:

第一,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治國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響,主張以“孝道”治天下,至今還流傳着“臥冰求鯉”、“郭巨埋兒”等孝感動天的故事,而且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父爲子綱,怎麼可能會出現“活埋”父母這種慘劇人寰的事呢?

第二:杜甫在《曲江二首》寫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禮記·曲禮》也有相關記載:“八十九十曰耄”。

如此看來,古代是有八九十歲的老人的,那麼六十歲就送入“瓦罐墳”的說法顯然站不住腳。

但是持質疑態度的人們顯然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封建社會中是存在着很多不毛之地的,就比如王陽明當時被髮配到貴州,而貴州在當時被視爲“瘴癘”之地。

葬禮“瓦罐墳”的習俗是怎麼樣的?哪些地方有這個習俗? 第3張

所以封建社會中一些文明沒有開化的蠻夷之地是有可能出現“瓦罐墳”這種慘劇的!

而且近年來不斷有考古隊發現疑似“瓦罐墳”的古墓,所以說“瓦罐墳”很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並非人爲杜撰。

出現“瓦罐墳”的社會根源

那爲什麼會出現“瓦罐墳”這種有違倫理的人間慘劇呢?原因有二: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會生產力的低下,由於生產力低下,村落中因爲年邁而難以從事勞動的老人就被視爲“多餘之物”或者是“無用之人”,爲了節約口糧,避免資源“浪費”,就有了六十歲以上的老人被送入“瓦罐墳”的規定。

而且這些生產力低下的地方大多文明不開化,所以他們沒有“孝道”或者說“孝道”的觀念很薄弱。

其次就是因爲封建迷信,一些蠻夷之地會認爲老人過了六十歲還健在,就是在侵佔後人的壽命,所以《皇帝二大爺》中稱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爲“陰世”之人,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人的壽命就是到六十歲,再多就是“盜取”後人福緣,如此觀念之下,“瓦罐墳”也在意料之中了。

葬禮“瓦罐墳”的習俗是怎麼樣的?哪些地方有這個習俗? 第4張

小結:

“瓦罐墳”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喪葬習俗,只存在於一些蠻夷之地,實際上中國從古至今都十分注重“孝道”,孝敬老人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但這裏面卻反映出一個問題,那就是生產力的高低可以決定社會的文明程度,之所以會有“瓦罐墳”這種慘劇發生,根源就是食物不夠,生產力低下。

管仲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只有先讓人們吃飽肚子,才能談精神方面的東西,所以我們今天要構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首先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先把“蛋糕”做大,再想辦法把“蛋糕”做好!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是這個道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