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9.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宋朝爲什麼軍事戰鬥力這麼弱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遊牧民族勝多敗少的必然性來源於三方面物質因素:地理環境的戰略優勢,粗糙的社會結構,訓練有素的騎兵。首先,遊牧生活在軍事上有利。畜牧業的生產生活居無定所,在物資生產上不受戰亂影響、不侷限於具體地理方位。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而農耕社會則以土地爲主要生產資料,需長期定居精耕細作,任何天災人禍都或化產出爲泡影。另一方面廣袤的草原大漠使北方民族不可根除卻能捲土重來,而南方民族北上除開後勤補給能力限制外,還在士氣上受安土重遷 觀念影響,更有多種非平原地貌作爲前者天然屏障。這些因素綜合,導致農耕民族的被動防禦受制於遊牧民族的主動遊擊。

其次,傳統觀念認爲南方優勢在於人口衆多、生產方式先進、物資充足。但不可忽視這些因素與戰局之間還橫亙着社會分工 ,而社會分工又決定着南方諸多優勢的發揮效果。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第2張

從人口上看,農耕民族的戰爭動員比例其實微乎其微。南方社會結構複雜、分工明細,大部分人口被束縛於土地以提供剩餘產品,僅有少數人口能經過徵召或作爲常備軍加入行伍。而這種農業人口向軍事單位的轉變成本高、耗時長,一旦需要兵員補充,這種矛盾還會因厭戰情緒而放大。而遊牧民族軍民合一,軍事動員效率高。部族成員自幼熟習弓馬,軍事素質普遍過硬。由此南方的人口數量由於農轉軍的困難、質量而被削弱。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第3張

從生產方式上看,發達的經濟基礎必有複雜的上層建築,但複雜的上層建築一旦週轉不靈便會極大削弱戰爭機器。在士官任免、將帥選拔、兵員補充、軍事操練、信息傳達、作戰協調、後勤補給等等方面,農耕民族均需政治較清明方可成效顯著。而遊牧民族社會脫胎於原始氏族部落,日常生活生產準軍事化狀態,社會結構簡單方便信息傳達,便於軍事指揮;此外完全沒有上層建築尾大不掉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因此反而得福於落後。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第4張

從物資供給上看,南方的政治制度往往抵消了物質文明。我們對古中國王朝因腐敗導致戰事失利的例子已屢見不鮮。農耕民族的軍需生產分配往往藉助商品經濟 完成,國家集中剩餘產品後撥款購置武器、分發軍餉、提供糧食等等,此外戰區往往經濟落後需要全國性物資調配。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第5張

且不談軍費 經手環節之多官吏中飽(以古中國的宋、明最爲觸目驚心),專制主義社會落後的行政能力和被地理限制的物流通信效率已經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以古中國王朝武功最盛的漢朝爲例,真相是大部分將士死於軍需不力而死於戰事)。而遊牧民族生產軍需品目的直指使用價值,雁過拔毛程度相比南方不值一提。所以在農耕/遊牧民族物資對比中,前者需乘上一個百分比才能反映真相。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第6張

第三,從民風、士氣、軍備上看,農耕社會也不佔優勢。古中國社會的尚武精神 總是隨着和平時期延續和農耕地域擴展而衰弱,其中存在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心理的必然性。南方以農業手工業 爲主要產業,構成兵源的普通勞動者以技術嫺熟和經驗安身立命,因此耐心和精細被奉爲良好品質。好勇鬥狠、彪悍孔武由於與社會事業的品質要求相背而被排斥,並被王朝視爲不穩定因素。習武是主流之外的邊緣文化,評價很低。相比而言,北方以弓馬 爲勞動工具的經濟活動、與惡劣氣候兇猛野獸 抗衡的生存條件、部族間慣常的衝突促成了遊牧民族崇尚勇猛粗野。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第7張

在士氣方面,由於遊牧民族南下以劫掠爲主要目的,掠奪品分配上參與者均沾,集體行動與個體利益間保持密切聯繫,故能保持高昂士氣。而南方軍士多爲王朝兵役的被動服從者,缺乏物質激勵(且不論軍需時常被剋扣);另外,能有效精神動員的資產階級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此時尚未產生,自給自足經濟衍生的鄉土觀念極大左右遠征軍的情緒,若非保家則無動機衛國。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第8張

在軍備方面,騎兵憑藉其機動性一直是冷兵器時代的驕子,直到被火器壓制。在良駒 的飼養上,且不論技術飼料差距,馬在農業生產中從無重要經濟地位,是農耕社會額外開銷,因而削弱了社會飼養熱情。這使南方在騎兵的質量數量上都不敵北方。縱然農耕社會一度有冶金優勢和機械技術優勢,但隨着文化交流以及上層建築的週轉不靈,兵器質量不對等不復存在,南方弓弩手的意義也逐漸式微。

宋朝時期的經濟那麼發達 軍隊戰鬥力爲何那麼弱 第9張

無操練裝備次的步兵對陣騎兵無優勢可言,而騎兵又因仰仗機動性而免去許多繁雜訓練,更不用說遊牧民族在武器上自給自足。以中古代最強步兵羅馬方陣爲例,它有賴於背後一整套制度方可維持戰鬥力:裝備需要及時更換、陣型需要嚴格操練、減員需要及時頂替。這“背後的制度”恰恰是所有農耕民族不能始終如一的軟肋。因此我們見慣了南方王朝 鼎盛時軍力強勢,而衰敗時以民兵輕裝備濫竽充數(甚至不得不依賴僱傭兵)。而與之對壘的是戰鬥力輸出穩定的北方軍隊,自然高下立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