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古代一日三餐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人都吃些什麼

古代一日三餐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人都吃些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人一日三餐吃的啥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引導語: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總看到古人隨隨便便就整出一大桌子美味佳餚,事實真的如此嗎?孔夫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只能說是“站着說話不腰疼”,因爲他本身出生不低,又有很多徒弟,自然吃喝不愁。

普通人哪有這麼容易?除了皇帝沒有食物材料的限制,其他人都不能隨心所欲地吃東西。古時候不同階級的吃食有着天壤之別,一般的人家根本就吃不起,甚至是不能吃山珍海味。

一、古代想要吃肉並非易事

古時候,周朝建立禮樂制度,什麼人該吃什麼東西,用什麼東西吃,怎麼吃東西都有着嚴格的等級制度,周公規定除了天子外,其他人只能根據自己的的身份吃相應食材的食物,否則就是僭越。

古代一日三餐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人都吃些什麼

比如牛肉,那時候牛地位不凡,是特別珍貴的勞動力。甚至有專門保護牛的法律制度,吃牛肉是一般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羊肉雖然比不上牛肉珍貴,但是它主要在草原民族比較流行,中原地區比較稀少,甚至到了我們現代,也是價格不菲,更別提一窮二白的古代農民。

豬肉倒是比較親民,是尋常百姓餐桌上難得的肉食,但起初也不爲很多人接受,因爲人們並沒有掌握它的正確做法,直到蘇軾被貶,研究出美味的“東坡肉”,人們才愛上豬肉的味道,養豬技術盛行,豬肉也成爲普通人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葷食。

二、以前的人們吃些什麼

《爾雅·釋天》中記載道:“果不熟爲荒,谷不熟爲飢,蔬不熟爲饉”,肉之難得自不必提,糧食果菜纔是普通人的果腹之物。有幸生在盛世避免饑饉的古人,又能吃到什麼?

由於種植技術的限制,人們也很難吃上穀類,要是運氣不好碰到荒年,更別想吃上一口熱飯,所以最常吃的還是野菜。

其實《詩經》中記載的草本植物有很多蕨類都是可以吃的,可能是古人餓到飢不擇食,把所有草都吃了個遍,才知道哪些能吃,哪些最好吃,後人纔不至於餓死。

古代一日三餐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人都吃些什麼 第2張

我們生活中,在路邊看見那些野花野草,還有一些蕨類植物,很少有人摘來食用。殊不知那對於生活在饑荒年代的古代人來說是難得的美味,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比填飽肚子更重要了。由此可以想象,那時候的人是靠着多堅強的意志,才能在那種時候艱難地活下來,這也體現了當時封建社會的淒涼景象。

戰國到秦漢時期流行吃蘿蔔,統治者爲了抵禦荒年來襲,鼓動百姓大力種蘿蔔。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那時候的人根本就沾不到油鹽,長期吃野菜,蘿蔔,還有其他粗糧,體制就會降低,再加上醫療衛生方面不行,所以那時候人民壽命不長。

先秦時期,人們研製出一種新的食物—羹。其實很簡單,就是把食物燉熟煮爛,這很節約食材,在普通人家是最理想的家常便飯了,至少能混個水飽。只有貴族才能吃到肉羹,普通人頂多燉煮些野菜,算不上好吃,畢竟能吃飽就不錯了。

魏晉到唐宋,人們終於能吃點有味道的東西了。茄子、黃瓜(那時候叫“胡瓜”)、菠菜、萵筍傳入中國,受到百姓們的喜愛。然後開始大量種植,也流行出多種烹飪方式。

大航海時代,辣椒、西紅柿傳入,張騫出了趟西域又把胡蘿蔔、香菜、蠶豆、大蔥黃瓜等農作物帶到了人們的菜譜上。

新航路開闢後,百姓的餐桌上已經很豐富了,然後玉米和白薯也流傳進了國內。由於得到很好的技術指導,玉米和白薯的產量非常高,老百姓基本上不怕餓着了。

古代一日三餐到底是什麼樣的 古人都吃些什麼 第3張

到了唐朝,大米種植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百姓開始廣泛種植,實現了“吃米自由”,那時,大家也終於能吃上羊肉了。於是用羊肉代替了雞鴨魚狗。這個時期還可以吃到菠菜,然後玄奘取經回來帶回了一個芒果,從此水果的種類豐富起來了。

隨着小麥研磨技術的進步,麪食已經很常見了燒餅。但口感還是粗糙的很,所以人們會搭配豆子和野菜吃。

而《水滸傳》中,好漢大快朵頤得吃肉的行爲主要是映射他們豪爽剛正,光明磊落,與當時官僚陰險虛僞形成鮮明對比,現實可能連肚子都填不飽。

所以,我們真應該慶幸生在了物資豐富的現代,更應該珍惜一粥一飯,畢竟這放古代,多少人做夢都想吃上一口熱飯。我想知道真相後的你,再也不會想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