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江陵柄政的背景:張居正和內宮之間達成了默契

江陵柄政的背景:張居正和內宮之間達成了默契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隆慶六年(1572),這年皇帝病故,遺詔命高拱、張居正、高儀共同輔佐十歲的小皇帝朱翊鈞(神宗,即北京定陵的墓主)。不久因權力之爭高拱被擠走,高儀病逝,張居正得以循序升爲首輔。張居正本是小皇帝的老師,又是唯一健在的顧命大臣,得到皇帝的完全信賴。在他主政的十年間,實際上掌握明帝國的大權,這爲他實行改革創造了極爲有利的條件。

明神宗即位時不足十歲,政局出現了權力“真空”,故由其母李太后、太監馮保和首輔張居正共同行使皇權。史家將這種特殊的權力格局稱之爲“三駕馬車”或“鐵三角”。而需要指出的是,這三種力量在明代是被禁止干政的。三者之中,李太后顯然不能垂簾聽政,馮保更不能對天下指手畫腳,於是張居正便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江陵柄政的背景:張居正和內宮之間達成了默契

這種內外結合的權力格局是一種特殊現象,脆弱而不可能持久。洪武型皇權體制能夠強力防範各種政治勢力對皇權的覬覦和侵害。不論何人,亦不論其出於何種動機,只要被認定其言行侵犯了皇權,頃刻間就會身敗名裂。不明乎此,也就無法理解張居正的沉浮和榮辱。正因爲如此,與其說張居正是一位改革家,不如說是一位務實精明的政治家。張居正對明代政治體制的特性有充分的體認,深知處在當時的情境下,他所能做的就是以自己的最大能量藉助李太后和馮保之手利用幼主神宗的皇權將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法規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