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牧野之戰商朝滅亡後,十幾萬軍隊到底去哪了呢?

牧野之戰商朝滅亡後,十幾萬軍隊到底去哪了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9.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牧野之戰是周武王滅商的關鍵一役,是我國曆史上一次 著名的戰役,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伴隨着玄鳥的降生,商朝這個極富神祕色彩的朝代也隨之“應運而生”。然而,興衰更替終究是不可改變的歷史規律,商朝在走過了漫長500年時光後,還是走向了滅亡。

牧野之戰的落敗,正式宣佈商王朝走向了滅亡。商紂王一把烈火,終結了自己生命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存在千年之久的歷史謎團。相傳在商王朝風雨搖曳,大勢已去之時,封地在江蘇淮夷的諸侯攸侯喜依舊選擇出兵勤王。

然而侯攸喜還在勤王的路上,紂王就已經身隕,商朝也已經滅亡。如此一來,侯攸喜的勤王舉動就顯得非常不合時宜。如果說只有他一人,他也許會選擇以身殉國,以死明志。然而他的身上肩負着十幾萬將士的期望,他無疑不能撒手不管,也無法要求所有將士放棄自己的生命。可是,人數如此龐大的軍隊,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引起統治者的高度關注,肯定是會讓他們如鯁在喉,寢食難安的。然而事情就奇怪在這,這支軍隊在史料上沒有任何記載,彷彿就這麼憑空消失了一般。

牧野之戰商朝滅亡後,十幾萬軍隊到底去哪了呢?

那麼,這彷彿人間蒸發的十幾萬軍隊到底去哪了呢?侯攸喜究竟又是有什麼通天的手段能讓如此龐大的軍隊銷聲匿跡呢?

關於這個謎題各家說法可謂是衆說紛紜,各執己見,現在主要存在着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是“殷人東渡說”,就是說攸侯喜帶着這十幾萬的的軍隊東渡太平洋,來到南美洲,成爲了現在印第安人的祖先。

這個說法乍一看實在是荒誕不羈,但所謂“存在即合理”,其實細細分析起來,這個說法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首先來看, 印第安人屬於蒙古種人,膚色偏黃,頭髮則是許多女孩子夢寐以求的“黑長直”;再有就是印第安人的語言上有許多發音都與漢語十分類似,就如他們稱孩子爲娃娃,稱呼你、我、他爲“寧”“內”“儂”等,跟漢語的一些方言也有共同之處。並且印第安的傳統傳說與中國的神話傳說也有相類之處,例如我們有“后羿射日”的故事,他們則有“狗酋達射日月”的傳說。這兩個故事均是造物主造出了十個太陽,本是輪流值班,最後卻失控了,導致百姓苦不堪言,被英雄人物一舉射下的故事。還有一點就是,在1955年之時,在墨西哥出土了一片玉圭,上面有一些神祕的符號,經考證,這上面的神祕符號很有可能就是我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不僅如此,美洲還陸陸續續出土了許多上面刻有類似甲骨文或金文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印第安人的歌謠中有一首《侯喜王歌》,歌中記載了攸侯喜率領十幾萬大軍到達美洲的英雄事蹟。

第二種是“宋國說”,有些人研究後認爲,攸侯喜看見商朝大勢已去,自知無力迴天,即使率領他們與周朝軍隊奮力一搏,也無異於以卵擊石。爲了給自己謀取一條生路,他果斷選擇投奔了宋公微子。宋公接納了他們之後,他立即下令部隊原地解散,讓士兵們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在此定居生活,繁衍生息。

牧野之戰商朝滅亡後,十幾萬軍隊到底去哪了呢? 第2張

第三種說法是“洛陽說”,傳說攸侯喜見勢不好,帶領軍隊前往了洛陽。可是到達洛陽後,他們沒有土地與住宅和其他必須的生產生活資料,只能利用身上有限的錢財做起了買賣,久而久之,他們也成爲了中國商人的鼻祖。

第四種說法是“朝鮮說”,傳說攸侯喜眼見覆國無望而且生命還受到了巨大威脅,並且歸順西周也並非好的選擇。絕望之下,只好在東征的路上歸順了箕子,並隨他去到了朝鮮,從此在那兒落地生根,成爲了朝鮮人的祖先。

最後一種說法是“滅亡說”。這種說法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他們認爲在牧野之戰勝利後,西周立馬調轉火力打擊這隻勤王的隊伍。儘管攸侯喜的部隊人數衆多,但士氣低迷之下,在加上西周的部隊精良,在他們來勢洶洶的圍追堵截之下,最終攸侯喜的部隊終於不敵,被徹底消滅了。

上述的說法好像都有合理之處,但卻又都是漏洞百出。然而,歷史從都是由勝利者所書寫。“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都是爲他人作嫁衣裳”,殷商的繁華早已成爲過眼雲煙,攸侯喜氣勢雄壯的大軍也早已成爲一抔黃土。歷史的真相早已掩埋在時間長河中,而這個神祕的事件終究只能是給後人留下無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