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趙弱而秦強,李牧是如何戰勝秦軍的呢?

趙弱而秦強,李牧是如何戰勝秦軍的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攻取趙國城池平陽,趙國統兵大將扈輒被殺,此役趙國損失精銳十萬餘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是這樣描述的:“十月,桓齮攻趙。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

此戰無疑是對趙國的進一步蠶食,不僅在軍事上對趙國進行了一次沉重的打擊,而且還表現在國力上。

秦國對於吞併趙國的野心也一直沒有放下,爲了取得更大的成果僅在第二年(秦王政十四年初,公元前233年),秦軍挾大勝之威再次舉兵伐趙,不過這次結果並不是秦王政一開始想要的結果。爲了包住趙國的根基趙王也是使盡了自己的渾身解數,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直接搬了出來。“受任與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此情此景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李牧最合適不過了。

《資治通鑑.秦紀一》趙王以李牧爲大將軍,復戰於宜安、肥下,秦師敗績,桓齮奔還。

面對號稱“ 野戰無敵”的秦國虎狼之師李牧並沒有表現的慌張,在明知趙軍要劣於秦軍的李牧在各方各面變現的都十分鎮定,在派兵佈陣上也顯得遊刃有餘。

在戰略上李牧採取避其精銳、擊其惰歸之策,而當秦軍識破李牧的意圖之後,採用圍點打援的計策之後,李牧將計就計採用圍魏救趙之策與釜底抽薪之策相結合的方式,攻其必救。不僅如此,在狡詐過程中李牧採取了正面阻敵,兩翼包抄的戰術,最終將秦軍盡數殲滅。

趙弱而秦強,李牧是如何戰勝秦軍的呢?

換句話說,李牧在整場戰役中,牢牢的掌握着戰場的主動權,揚長避短,將趙軍胡服騎射的特長展現的淋漓盡致。也正因此在戰勝之後李牧被趙王封爲“武安君”,李牧在趙國的聲望劇增。此一戰對於戰國末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不過也並未觸及秦國這棵蚍蜉撼樹的根本。

其實在面對李牧的時候秦國大將桓齮也是慎之又慎,然而在面對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李牧的時候,桓齮的腦筋顯然是沒有對方運轉的快,即便在戰爭初期秦軍佔據着主動權。

歷史上關於此次戰役的的描述是一筆帶過的,我們能看到的文字記載也僅僅只有一個結果而已,儘管如此我麼還是可以通過歷史上的一些蛛絲馬跡去了解這段遙遠的歷史的,去探知此戰的相關過程。

在當時那個環境下趙國是秦國東出統一六國的最大阻力,趙國也是三晉中最強的國家,沒有之一。如果不是當初趙武靈王思想過太過超前將趙國帶入錯誤的方向,我想後期的秦國究竟能否統一六國就要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了。

而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秦國的在軍事上的策略可以說稍微出現了一點錯誤,我們可以明確一點:秦王政讓桓齮統帥秦國三軍乘勝追擊的策略是沒有毛病的,不過在面對成名已久的李牧,桓齮顯然是有些輕敵,自視秦軍強大無比,結果卻戰敗了。

不過桓齮有一點是沒有錯誤的,那就是儘可能的消耗趙國的國力,使之沒有能力在與秦國一戰。爲什麼說桓齮是在消耗趙國的國力而沒有將重心放在攻城略地上?稍微瞭解這個時代的歷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秦國在那個時期最喜歡搞得就是怎樣擴大自己的地盤,自開國一直到秦王政時期。

再說說爲什麼,桓齮此次出征並沒有將並兵鋒直指趙國都城邯鄲,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桓齮以及他身後的秦王政的意圖。桓齮率領的大軍選擇了宜安這個位置。單單從字面上我們來看並沒有什麼,也就只是一個地名,但是從當時的地圖上來看如果桓齮成功了趙國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秦軍直搗宜安其目的就在於將趙國攔腰截斷,總的來說這纔是秦王政想要的結果,也是桓齮想要的結果。

只可惜桓齮沒有取得成功,秦王政的美夢也泡湯了。秦軍此次出征也沒有達到進一步削弱趙國國力的目的,讓趙國永遠都沒有休養生息的機會的美夢也泡湯了。

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畢竟在當時秦國上滅徹底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況且桓齮也算得上一代名將,如果當時有機會的話我想桓齮還是會抓住機會的。桓齮選擇攻打宜安不僅僅只是將趙國攔腰截斷,一旦成功趙國的大後方將被秦國摧毀,趙國也就真的沒有了可以依靠的地方了。

不僅如此就當時那個情況而言,趙國已經到了窮山近水的地步了,所以這個時候李牧必定會接到趙王回防的命令,如果在這個時候將趙國唯一一支可以依靠且戰鬥力最強悍的部隊消滅了那個趙國真可謂:“名存實亡了”。這個時候秦國的大軍就可以很輕鬆的拿下邯鄲,佔領趙國。

如果直接去攻打邯鄲先不說其他各諸侯國會不會提供軍事上的幫助,最起碼物資需求會源源不斷的運來,以此來資助趙國,如果這樣秦軍將面臨和先前一樣的困境,並且很可能會被拖垮,直到最後無功而返。

如果在秦軍軍心渙散之際代地李牧統帥的數十萬趙國精銳與邯鄲城中守軍兩面夾擊,這個時候的秦軍也是十分的危險的。

所以綜合各種因素來講將戰場選在宜安是最好的選擇,這裏的地理環境是當時那種情況下任何一個地方都無法比擬的。宜安地處邯鄲城與李牧所駐守的雁門郡之間。在這個時候如果趙國選擇將邯鄲城守備軍全部開出與李牧部兩面夾擊也要考慮秦軍是否會這下埋伏,以此誘敵深入在攻佔邯鄲,如果這樣邯鄲必破。

綜合這些桓齮認爲邯鄲城守軍定然不會貿然出擊,而這個時候也正中桓齮下懷,桓齮可以安心對付李牧。那麼秦軍這一支虎狼之師就可以發揮到最大的作用。等時機成熟之後無論桓齮選擇一招搗毀趙國大後方,還是南下圍攻邯鄲從軍事角度上來說都是不錯的戰略佈局。

桓齮的佈局固然是十分的不錯的,然而他面對的是李牧,這就已經註定了他的結局。李牧率領的大軍並未急着與秦軍展開決戰,反而選擇了安營紮寨,效仿廉頗老將軍管用的軍事策略,堅守不出。雖然趙國的國力不如秦國,然而秦軍的戰線畢竟太長,往返運輸糧草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財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時間。

而趙軍的胡服騎射早就聞名於天下,說白了也就是善用騎兵,所以只要李牧願意他可以選擇在任何地方對秦國的運量大隊進行突襲,長時間耗下去對秦國顯然是不利的。

而當時的秦王政也十分的在意此次戰爭的結過,《韓非子·存韓》中有這樣的話:“秦王飲食不甘,遊觀不樂 ,意專在圖趙”。

可見秦王有多麼心切。

趙弱而秦強,李牧是如何戰勝秦軍的呢? 第2張

而在當時秦王政的願望現任也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雖然趙國的國力並不如秦國這麼強悍,但是趙軍自趙武靈王進行的軍隊改革之後,趙軍的戰鬥力也不是吹出來的。趙國在國力上無法與秦軍相抗衡,但是在軍隊上即便秦軍被稱爲“虎狼之師”,然而趙國的軍隊也不弱,足以和秦軍相抗衡。

肥之戰總的來說還是影響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的,只要秦國無法徹底擊敗趙國,那麼趙國依舊還是秦國統一天下道路上最大的勁敵。然而在當時的趙國內部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單單一個郭開就足以讓趙國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而這個時候的趙國統治者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國家的危難,將忠將賢良一一害死,其中最可惜的就要說戰國末期的兩位四大名將廉頗與李牧。逃的逃,殺的殺,如此趙國豈能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