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笑裏藏刀簡介,它的出處是什麼?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笑裏藏刀簡介,它的出處是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三十六計之笑裏藏刀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信而安之①,陰以圖之②,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③。

【註釋】

①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疑心。

②陰以圖之:陰,暗地裏。

③剛中柔外:表面柔順,實質強硬尖利。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笑裏藏刀簡介,它的出處是什麼?

【按語】

兵書雲:“辭卑而益備者,進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故凡敵人之巧言令色,皆殺機之外露也。宋曹瑋知渭州,號令明肅,西夏人憚之。一日瑋方對客奕棋,會有叛誇數千,亡奔夏境。堠騎(騎馬的偵宿員)報至,諸將相顧失色,公言笑如平時。徐謂騎日.“吾命也,汝勿顯言。”西夏人聞之,以爲襲己,盡殺之。此臨機應變之用也。若勾踐之事夫差.則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解義】

宋將曹瑋,聞知有人叛變,他非但不驚恐,反而隨機應便,談笑自如,不予追捕,讓敵人把叛逃者誤認爲是曹瑋派來進攻的,把他們全部殺光。曹瓊把笑裏藏刀和借刀殺人之計運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爲戰者:切不可輕信對方的甜言蜜語、空頭支票,要謹防他們暗中隱藏的殺機。總之,此計還多用於軍事政治與外交的僞裝上。

笑裏藏刀,原意是指那種口蜜腹劍,兩面三刀,“口裏喊哥哥,手裏摸傢伙”的作法。此計用在軍事上,是運用政治外交上的僞裝手段,欺騙麻痹對方,來掩蓋己方的軍事行動。這是一種表面友善而暗藏殺機的謀略。

【出處】

〔典故一〕戰國時期,秦國爲了對外擴張,必須奪取地勢險要的黃河崤山一帶,派公孫鞅爲大將,率兵攻打魏國。公孫鞅大軍直抵魏國吳城城下。這吳城原是魏國名將吳起苦心經營之地,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正面進攻恐難奏效。公孫鞍苦苦思索攻城之計。他探到魏國守將是與自己曾經有過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馬上修書一封,主動與公子行套近乎,說道,雖然我們倆現在各爲其主,但考慮到我們過去的交情,還是兩國罷兵,訂立和約爲好。念舊之情,溢幹言表。他還建議約定時間會談議和大事。信送出後,公孫鞅還擺出主動撤兵的姿態,命令秦軍前鋒立即撤回。公子行看罷來信,又見秦軍退兵,非常高興,馬上回信約定會談日期。公孫鞅見公子行已鑽入了圈套,暗地在會談之地設下埋伏。會談那天,公子行帶了三百名隨從到達約定地點,見公孫鞅帶的隨從更少,而且全部沒帶兵器,更加相信對方的誠意。會談氣氛十分融洽,兩人重敘昔日友情,表達雙方交好的誠意。公孫鞍還擺宴款待公子行。公子行興沖沖人席,還未坐定,忽聽一聲號令,伏兵從四面包圍過來,公子行和三百隨從反應不及,全部被擒。公孫鞅利用被俘的隨從,騙開吳城城門,佔領吳城。魏國只得割讓西河一帶,向秦求和。秦國用公孫鞅笑裏藏刀計輕取崤山一帶。

孫子兵法中三十六計之笑裏藏刀簡介,它的出處是什麼? 第2張

〔典故二〕三國時期,由於荊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爲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17年,魯肅病死。孫、劉聯合抗曹的蜜月已經結束。當時關羽鎮守荊州,孫權久存奪取荊州之心,只是時機尚未成熟。不久以後,關羽發兵進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後患,留下重兵駐守公安、南郡,保衛荊州。孫權手下大將呂蒙認爲奪取荊州的時機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議孫權派當時毫無名氣青年將領陸遜接替他的位置,駐守陸口。

陸遜上任,並不顯山露水,定下了與關羽假和好、真備戰的策略。他給關羽寫去一信,信中極力誇耀關羽,稱關羽功高威重,可與晉文公、韓信齊名。自稱—介書生,年紀太輕,難擔大任,要關羽多加指教。關羽爲人,驕做自負,目中無人,讀罷陸遜的信,仰天大笑,說道:“無慮江東矣。”馬上從防守荊州的守軍中調出大部人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陸遜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風報信,約定雙方一起行動,夾擊關羽。

孫權認定奪取荊州的時機已經成熟,派呂蒙爲先鋒,向荊州進發。呂蒙將精銳部隊埋伏在改裝成商船的戰艦內,日夜兼程,突然襲擊,攻下南部。關羽得訊,急忙回師,但爲時已晚,孫權大軍已佔領荊州。關羽只得敗走麥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