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宋軍能在滿城之戰中大敗遼軍,原因是什麼?

宋軍能在滿城之戰中大敗遼軍,原因是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軍在高粱河戰敗後大敗遼軍主要是因爲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北宋宋太宗前期,這位帝王是打算奪回燕雲十六州的,但是關鍵之戰屢屢戰敗,尤其是第一次高粱河之戰,宋太宗被打的坐着驢車逃跑,被後人戲稱爲高粱河車神,可是大家容易忽略的是,在高粱河之戰後,同年遼軍大舉南下,北宋是打了一次漂亮防守反擊戰的,宋史記載,斬獲萬餘首級,取得大勝,也就是滿城之戰,那麼宋軍在高粱河戰敗後,是如何完成絕地反擊的呢?

高粱河之戰發生在太平興國四年七月,而滿城之戰則發生在同年的九月,這也就是此戰宋軍可以取勝第一個原因,遼金在高粱河之戰後南下,並沒有強烈的攻城掠地目標,大舉南下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炫耀軍威,震懾北宋。

《遼史.耶律休哥列傳》是年冬,上命韓匡嗣、耶律沙伐宋,以報圍城之役。

宋軍能在滿城之戰中大敗遼軍,原因是什麼?

也就是說,滿城之戰,遼軍戰前並未有明確的軍事目標,算是一次衝動型的軍事報復行動,畢竟高粱河之戰,最終雖然是宋軍戰敗,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前期宋軍推進是十分迅速的,宋太宗率領宋軍攜沒北漢餘威,從鎮州北上,10天時間,宋軍就抵達幽州城下,所過之處,易州、涿州相繼投降,這說明一個問題,雖然燕雲十六州在遼人統治下很久了,對中原王朝的情節淡了許多,但是還沒有到爲遼人死磕北宋的地步。

所以說,如果宋太宗有軍事才能的話,圍繞着幽州打贏一兩次硬仗,只要能將遼軍主力從燕雲十六州的確逼退,那麼很多州郡都會歸附的,只可惜宋太宗沒這個本事,而遼國雖然在高粱河之戰中擊敗了宋軍,但是爲了穩固對燕雲十六州地區的統治,大軍南下報復是必然,一個是遏制北宋北上的態勢,一個就是給燕雲十六州的百姓看,“我還是牛”,只是結果尷尬了。

《遼史.景宗本紀》九月己卯,燕王韓匡嗣爲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爲監軍,惕隱休哥、南院大王斜軫、權奚王抹只等各率所部兵南伐;仍命大同軍節度使善補領山西兵分道以進。

從遼軍的軍事部署中也可以看到,做的並不是很完善,兩路遼軍南下,主力由韓匡嗣統領,直撲北宋河北重鎮鎮州,而之前說了,因爲遼軍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報復,爲了炫耀軍威,所以掠奪一番就可以了,所以遼軍並未有完整的針對鎮州的軍事計劃,只是派了耶律善補,帶着一支偏師從山西南下牽制一下宋軍兵力而已,耶律善補也並未出現在滿城主戰場,總體上來說,遼軍此次南下,只是看着兇,實際上勢頭並不猛烈,而且歷史上沒有記載此次遼軍南下的兵力有多少。

滿城之戰宋軍可以大勝的第二個原因是,北宋早有準備,且宋軍精銳尚在。

當時北宋在河北之地,鎮州,定州都是軍事重鎮,有重兵駐守,同時宋太宗在高粱河戰敗回京後,讓崔彥進等鎮守關南(從契丹收復瓦橋、益津、淤口三關及瀛、莫二州,北宋時稱這三關以南的地區爲“關南”),劉廷翰守鎮州,崔翰守定州,在遼軍南下前,北宋就已經有了軍事準備,其實哪怕是宋朝中後期,宋軍的戰力也是進攻不行,防守尚可,對西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戰三敗,但是西夏也並未在領土上佔到什麼便宜,主要還是北宋有着國力支撐,進攻不行,但是打防守拼消耗,還是能抗一下的,更不要說北宋初期了,那時還是宋軍戰力的巔峯。

宋軍能在滿城之戰中大敗遼軍,原因是什麼? 第2張

而且雖然滿城之戰時宋軍新敗,但是高粱河之戰對宋軍的打擊並沒有後來雍熙北伐時那麼嚴重,高粱河之戰中,宋軍精銳部隊只是被擊潰,而非被殲滅,《遼史》上也是沒有記載,此戰宋軍兵力損失有多少。

《遼史.景宗本紀》擊宋餘軍,所殺甚衆,獲兵仗、器甲、符印、糧饋、貨幣不可勝計。

遼軍的戰果主要還是集中在兵器輜重上,最主要的是,高粱河之戰,並沒有給宋軍將士打出恐遼症,此戰宋軍戰敗大半原因都在宋太宗身上。

如果宋太宗任命有威望也有地位的將領擔任統帥的話,有優勢也有風險,風險就是,這樣的統帥容易獨斷專行,大勝仗的概率高,但是打敗仗的機率也大,在高粱河宋軍新敗的情況下,遼軍大舉南下,兵鋒威懾北宋邊關,宋軍需要一次勝利穩住陣腳,綜合來看劉廷翰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此戰的過程也就是,劉廷翰等人率部在正面擊潰遼軍,而崔翰率部奇襲其後,斷遼軍歸路,形成了兩面夾擊之勢,這顯然是宋軍將領在一起商議,劉廷翰最終決定的戰術佈置,這也是劉廷翰的作用,也就是綜合大家好的意見,整理出相對合理的戰術計劃,力保穩中求勝。

相反看看遼軍,恰恰是主將韓匡嗣獨斷專行,不聽別人的意見,才導致遼軍深陷宋軍的圈套中,大敗而歸,韓匡嗣回到遼境後,也是差點被遼景宗泄憤殺了。

滿城之戰宋軍取勝的第四個原因就是,前線將領忠君愛國,有血性,敢於冒違抗聖旨的風險,更改軍陣。

面對來勢洶洶的遼軍,宋軍的戰術宗旨就是示弱,畢竟新敗,示弱可以最大程度的讓遼軍輕敵,而且顯然遼軍前期推進順利,這也是韓匡嗣狂傲的原因。

《宋史紀事本末.卷二》軍於滿城西,方陣,官軍詐降,匡嗣欲納之,興格曰,彼氣甚鋭,疑誘我也,可整衆待之,匡嗣不聽。

按照記載,在遼軍抵達主戰場,也就是滿城西側的時候,剛開始佈陣,宋軍就有人出來詐降,韓匡嗣也就信了,而這就是宋軍前期示弱的結果,正常人面對這種情況,第一反應都應該是,對方是詐降,在剛要開打的時候跑過來投降,要麼是讓你放鬆警惕,要麼就是拖延時間,不然早降了,何必在大軍將要列陣交戰的時候才投降,可能本來宋軍也沒想到詐降的效果會這麼好。

宋軍能在滿城之戰中大敗遼軍,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而在交戰前,諸將按照宋太宗給的陣圖佈陣,結果發現不對啊。

《宋史.趙延進列傳》翰等方按圖佈陣,陣去各百步,士衆疑懼,略無鬥志。延進謂翰等曰......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違令而獲利,不猶愈於辱國乎?

《宋史.李繼隆列傳》繼隆曰:「事有應變,安可預定,設獲違詔之罪,請獨當也。」即從宜而行,敗之於徐河。

佈陣後衆將發現,各陣之間存在很大的空隙,軍陣之間如果給對手留下可以進攻的口子,那麼陣型很容易被切割,容易被各個分割包圍,進而被蠶食掉,本來嘛,打仗就是要隨機應變的,哪有靠戰前給的陣圖佈陣打仗的,可以說,如果崔翰,趙延進,李繼隆等人要是庸人的話,就是那種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絕對會按照宋太宗給的陣圖打,只要這麼打,打輸了也不會被宋太宗處罰,但是改變宋太宗旨意,改動軍陣,如果打輸了,那妥妥的要被重罰,宋太宗也有話說了,“我的陣圖是白給的嗎?”

有意思的是,趙延進,李繼隆兩傳記中,都稱是自己要求改變軍陣的,尤其是趙延進說要是打敗了,就自己承擔自認,個人感覺這應該是宋軍諸將最終達成的共識,只不過是趙延進,李繼隆兩人最先提出來罷了,而且主帥劉廷翰也應該是同意的,畢竟大軍軍陣變化,有不是說動個嘴皮子的功夫就完事了的,作爲統帥的劉廷翰,不會沒有發現,崔翰所部在調整軍事部署,話說,宋軍詐降,會不會就是爲了崔翰所部調整陣型爭取足夠的時間而臨時想出來的辦法。

宋軍能在滿城之戰中大敗遼軍,原因是什麼? 第4張

相對來說,斬首一萬零三百級是宋朝官方給出的戰果,但是《宋史.崔翰列傳》則記載了不一樣的戰果,“馘”指的是割下的敵人左耳,和其他記載統計戰功的首級不同,而且還記載了數萬,而不是萬餘,同時稱遼軍潰逃時,墜入西山坑谷中的不計其數,如果按照這個記載就更多了,當然這應該是誇讚崔翰功勞的一種記述方式,還是斬首萬餘級的記載相對可信吧,不然俘馘數萬,還有墜入坑谷中的,基本上南下的遼軍就全軍覆沒了啊。

總的來說,滿城之戰之所以宋軍可以取勝,是在遼軍沒有明確的軍事目標且輕敵的前提下,被早有準備且保有戰力的宋軍所擊潰,此戰也是穩住了北宋的陣腳,破壞了遼軍擴大高粱河之戰戰果的企圖,讓北宋仍然有能力對遼國發動主動進攻,北宋還具備和遼國對峙的資本。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