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江右學派簡介:主要代表有鄒守益、聶豹、羅洪先

江右學派簡介:主要代表有鄒守益、聶豹、羅洪先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陽明的思想影響除了在他的家鄉形成勢力巨大的浙中學派外,還在他長期做官講學的江右(即江西,地區形成了頗有勢力的江右學派。江右學派的主要代表有鄒守益、聶豹、羅洪先等。他們因堅持王學致良知的正統觀念,往往被視爲王學的正宗。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江右學派簡介:主要代表有鄒守益、聶豹、羅洪先

鄒守益的從學經歷與黃綰差不多,也是先宗程朱,後師陽明。只是後來他並沒有像黃綰那樣背叛王學,而是謹守王學傳統。故而黃宗羲稱其能推原陽明未盡之旨而不失其侍者。

其學以主敬爲根本特色,以爲"聖門要旨,只在修己以敬。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雜以塵俗也。"修己以敬,就是戒慎恐懼,常精常明,不爲物慾所障蔽。"一有障蔽,使與掃除,雷厲風行,復見本體。"

他主張"寂感無二時,體用無二界,如稱名與字。然稱名而字在其中,稱字而名在其中",反對分知爲內,物爲外;知爲寂,物爲感,動靜有二時,體用有二界的觀點。認爲這分明是破裂心體,是害道。

在談到良知問題時,鄒守益認爲,良知虛靈,晝夜不息,與天同運,與川同流。以獨知爲良知,以戒俱慎獨爲致良知的主要修養方法,並盡力身體力行,可謂有功師門不少。

聶豹原本並不是王陽明的弟子,他只是在研究了王陽明的學說,並與之辯難之後,纔開始信服其學說,並在陽明死後始稱陽明之弟子。聶豹之學以主"歸寂"爲根本特色。

據《明儒學案》卷十七,"先生之學,獄中閒久靜極,忽見此心真體,光明瑩徹,萬物皆備。乃喜日,此未法之中也,守是不失,天下之理皆從此出矣。'及比,與來學立靜坐法,使之歸寂以通感,執體以應用。'以爲良知是末發之中、廓然大公的本體之說乃是王陽明所謂致良知思想的精髓。故而主張求學要自其主乎內之寂然者求之,使之寂而常定。以爲養本體是動靜無心、內外兩忘的涵養功夫。

對於聶豹的歸敘說,王畿等人堅決反對,紛紛指責他與師門有背,類似於禪學之語。

在當時,只有羅洪先贊成聶豹的歸敘說。羅洪先認爲,聶豹所言,真是霹靂手段,許多英雄瞞昧,被他一口道着,如康莊大道,更無可疑。至於羅洪先個人的學術思想傾向,則有一複雜的演變過程。

他始致力於踐履,中歸於寂靜,晚年才徹悟於仁體。開始認爲知善知惡即是良知,依此行之即是致知。後來體會到,如果中無所主,善惡交雜,而依此行之,豈能無乖庚於既發之後,能順應於事物之來了因此,必須經過枯稿寂寞之後,消除一切雜念,使天理炯然。

江右學派簡介:主要代表有鄒守益、聶豹、羅洪先 第2張

這就是他的以"收攝保聚"爲功夫的主靜說。

在江右學派中,另一重要學者是歐陽德。他青年時代師從王陽明,服膺致良知之學。以良知爲世界的本原,由良知產生萬事萬物。"夫人神發爲知,五性(即喜怒哀樂視聽言動等,感動而萬事出”;"視聽言動之外,更有何物乃進”。

而他反對羅欽順斥陸王以知覺爲性,強調良知與知覺、良知與意的區別,認爲視聽言動皆知覺,不全是善;意有妄意、私意,有害惡。知覺和意不可謂之性、理,知覺與良知,名同而安異。

在動靜關係上,歐陰德主張良知無動無靜,認爲學貴循其良知而動靜兩忘,然後爲得。對於格物致知,雖認爲離事物則無知可致,但主張踐形然後可以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