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楊修之死的真相,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說新語》裏所記載的楊修形象頗爲“輕狂”,這一點被羅貫中所繼承並加以發揮,所以我們看到《三國演義》裏的楊修同樣是恣肆逞才。但是小說卻有意隱去了《世說新語》中所認爲的楊修之死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捲了入曹丕曹植兄弟的立嗣之爭。羅貫中在文學作品中大力渲染楊修“恃才傲物”,好幾次讓曹操難堪,因此招致了殺身之禍,最終死於曹操的“嫉賢妒能”。《三國演義》的這個做法當然是爲了服務於小說主旨,是出於塑造曹操“奸雄”形象的需要,而並非歷史的真實。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世說新語》雖然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是關於楊修的死因也流於表面

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比文學作品更爲複雜和深刻的內容。即便具有很高史料價值的《世說新語》,在“楊修之死”這個問題的解釋上,其實也顯得有些平面化。楊修之死固然是因爲捲入了曹氏奪嫡之爭,但是楊修的死又遠不止參與曹氏內部權力鬥爭這麼簡單。既然楊修當然並不是死於曹操的“嫉賢妒能”,又不止是捲入“曹操立嗣”這麼簡單。那麼,楊修之死的背後到底還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

在筆者看來,楊修之死跟他本人的政治立場有直接的關係,也是漢魏嬗代歷史進程中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它標誌着以世家大族爲支柱的東漢政權的徹底敗亡,同時也預示着漢魏嬗代的必然到來。

一、曹操對於楊彪楊修父子的拉攏

陳壽在《三國志》裏對曹操有一個總結性的評價,“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這裏陳壽看到了曹操在政策層面是“申商法術”,這是曹操打擊以“儒”爲特徵的世家大族的一面。陳壽的這個看法,我們不能說他錯了。然而在《魏書·盧淵傳》裏,孝文帝答盧淵表裏有“曹操勝袁,蓋由德業內舉……定非弊卒之力強,十萬之衆寡也。”這樣的說法。孝文帝對於曹操崛起的理解,比起陳壽來,顯然層次更高,已經涉及到社會政治的深度。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2張

曹操用人,對“德”並不十分在意

曹操“德業內舉”,按照田餘慶先生的說法,其實就是他對於東漢以來,在朝野都具有巨大影響的世家大族這個社會階層,有一個比較清醒客觀的認識。由此,曹操對待這個階層,採取的是一個適度而又有效的彈性政策。

和田老觀點相似的,還有徐楊傑在《中國家族制度史》一書中所提出的“東漢政權是一個世系大族公卿滿朝的政權,曹操奪取這個政權時不得不承認這個既成事實。爲了鞏固統治,曹操也必須吸收一些強宗大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職。”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3張

世家大族在漢末政治中,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存在

關於曹操對待世家大族的態度,田徐兩位所見略同。我們考察曹操對待楊彪楊修父子的態度,這一點也能得到印證。弘農楊氏,是東漢以來的超一流家族和第一等高門,並且在漢末還和另外一個超一流家族汝南袁氏還有姻親關係,而楊修便是楊氏和袁氏聯姻的後代。楊修之父楊彪又是漢末的太尉,在這種情況下,楊修與其父的社會影響力就可想而知了。

因爲楊彪出身東漢最有聲望的高門大族,世代忠於漢室。楊彪的先祖從楊震開始,世代和宦官進行激烈的鬥爭,世代也都以清流自居,對曹操這種“贅閹遺醜”本來是十分鄙視的,根本不可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曹操的統治。曹操對此也早就心知肚明,其實曹操對於楊彪爲首的世家大族勢力一直十分忌憚,想殺楊彪之心早已有之。

《後漢書·楊震傳附楊彪傳》:

“時袁術僭亂,操託彪與術婚姻,誣以欲圖廢置,奏收下獄,劾以大逆。”

從這條史料可以看到,曹操殺楊彪之心早已有之,只是未得藉口,最後只能以袁術和楊彪的姻親關係勉強處置楊彪。但是即便如此,曹操依然遭遇了來自己方勢力內部的強大阻力。孔融以楊彪“四世清德,海內所瞻。”提醒曹操楊氏的巨大影響力,並且警告曹操說“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甚至還以爲自己“明日便當拂衣而去,不復朝矣。”作爲進一步的威脅。曹操在這種情況下,也只能作罷。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4張

曹操最終不敢妄殺楊彪

更爲諷刺的是,袁紹和楊彪、孔融等人也有矛盾,曾經在建安三年(198年)給曹操去信,想借曹操之手除掉他們,然而曹操依然不敢輕舉妄動。

《三國志·武帝紀》:

“袁紹宿與故太尉楊彪、大長秋樑紹、少府孔融有隙,欲以他過誅之。公曰:‘當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並起,輔相君長,人懷怏怏,各有自爲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雖以無嫌待之,猶懼未信;如有所除,則誰不自危?’”

曹操這番對袁紹的作答,當然首先是將他的虛僞表現的淋漓盡致,但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楊氏等人在東漢社會的巨大影響力,使得曹操不敢輕舉妄動。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5張

漢室雖然衰微,但是擁漢者卻大有人在

曹操不敢殺楊彪,反而以太常的高位來進行籠絡。然而楊彪以其堅定擁護漢室的政治立場,不可能真心和曹操合作。從這一點來說,楊彪和荀彧有相似之處,但是表現得更爲極端。

《三國志·文帝紀》:

“彪見漢祚將終,自以累世爲三公恥爲魏臣,遂稱足攣,不復行,積十餘年。帝即王位,欲以爲太尉,令近臣宣旨。彪辭曰:‘嘗以漢朝爲三公,值世衰亂,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復爲魏臣,於國之選,亦不爲榮也。’”

楊彪在曹操代漢之心日益暴露的時候,選擇了堅守漢節,閉門絕戶十多年,拒絕和曹操合作。到了魏文帝踐祚,想啓用楊彪做魏朝的太尉,楊彪也再次表達了拒絕。

這種情況在楊修身上,亦是如此。

《三國志·陳思王植傳》注引《典略》:

“楊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謙恭才博。建安中,舉孝廉,除郎中,丞相請署倉曹屬主簿。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又是時臨淄侯植以才捷愛幸,來意投修,數與修書,書曰:“數日不見,思子爲勞;想同之也。”

我們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到兩個關鍵性的信息,一是楊修受到了曹操的提拔和重用,這是曹操拉攏楊修的表現,同時這使得楊修具有了“總知外內”的地位;第二點則甚爲關鍵,那就是這裏給我們呈現出了一個和《世說新語》裏完全不一樣的楊修,《世說》裏楊修頗爲輕狂,主動參與了曹操的立嗣活動,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形象,其被殺頗有些“咎由自取”的味道。而裴注引用的材料則向我們清楚的表明,是因爲楊修在曹操身邊掌握機密,曹魏諸卿爭相與之結交,這裏面甚至還包括了曹丕和曹植。而楊修之所以選擇輔佐曹植,這自然和其政治立場有關。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將在後文做進一步分析。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6張

楊修其實也是擁漢立場

因爲楊氏一門在東漢的巨大社會聲望,曹操不得不對其進行竭力拉攏。這顯示出曹操在對待世家大族政策上靈活彈性的一面;但是,如果反覆拉攏都不成,時機一到,曹操又會對這些“恃舊不虔”,不願意支持自己代漢的人物加以殺戮。

楊修之死,表面上是他捲入了立嗣之爭。但是楊修的悲劇,本質上卻是因爲他和其父一樣是忠漢立場,並不支持曹魏代漢,這才導致了曹操藉故對其痛下殺手。

二、楊修之死與曹操立嗣

應該說,楊修和其父楊彪在擁漢這個問題上,具有相同的立場。但是父子兩人的行事風格,卻略有差異。楊彪從建安年間就開始拒絕與曹操合作,而楊修卻一直出仕曹操。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楊修雖然爲曹操效力,但是明顯對曹操並不恭順,經常在曹操面前炫耀其才智,頗有藐視曹操權威的意味,這一點和孔融、禰衡這類忠漢士人以往的各種表現,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7張

楊修炫耀才智,卻並非“恃才傲物”

楊修的這類表現,在史籍中有不少的記載。

《世說新語·捷悟》:

楊德祖爲魏公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後漢書·楊修傳》:

“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爲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脩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乃令外白稍嚴,操於此回師。脩之幾決,多有此類。”

《世說》裏的幾個故事基本都被《三國演義》所採用,用以塑造楊修“輕狂”的形象,而《後漢書》裏這則“雞肋”的記載,在《三國演義》裏還被羅貫中作爲楊修之死的直接誘因加以演繹。

然而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楊修的死因絕非如此簡單。在《三國志》中,楊修並沒有單獨列傳,他的死因就更需要我們抽絲剝繭,加以釐清了。

《典略》:

“公(曹操)以修前後漏泄言教 , 交關諸侯 , 乃收殺之 。”

《三國志·陳思王植傳》:

“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分析這兩則史料,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它們都提到了楊修作爲曹植賓客的身份,也就是指楊修成爲“植黨”,捲入了立嗣之爭,這固然可以看做是楊修被殺的直接原因。但是,曾經黨於曹植者衆多,前前後後還有司馬孚、賈逵和王凌等人,爲什麼偏偏要殺楊修?另外,誅殺曹植黨羽之事,其實多爲曹丕所爲,然而就連曹丕本人也認爲楊修“過薄”,罪不至死,甚至在楊修死後還頗爲思念楊修。最後,曹操殺楊修之時爲建安二十四年,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就被立爲太子,立嗣之爭已經結束兩年多了,如果楊修真的因爲是單純地因爲捲入立嗣之爭而死,那爲什麼曹操會在自己離世前百天才決定殺掉楊修?

以上種種,都顯示着曹操殺楊修,絕非楊修捲入立嗣之爭這麼簡單。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8張

捲入立嗣之爭者衆多,爲何單單要殺楊修?

筆者覺得更重要的正是楊修本人的政治立場,恐怕纔是曹操“慮終始之變”的忌憚所在。楊修和其父的拒絕出仕曹操有所不同,他確實用事於曹操,一度也深受曹操信任。但是我們通過楊修在曹魏集團的表現,和前文的一些分析可以看到,楊修出仕曹操的初衷和荀彧其實頗有相似之處,都是想借助曹操之力來複興漢室罷了,這也是和其家族世代忠於漢室的傳統相一致的。曹操在自己離世前一百天殺楊修,這和他在稱魏公前一年逼死荀彧,可以說完全如出一轍。荀彧的死因在《三國志》裏撲朔迷離,近乎於不能明言。陳壽一句“(荀彧死後)明年,太祖遂爲魏公矣。”,一個“遂”字,顯示出了強烈的暗示意味。《三國志》裏又說,“修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我們從這裏看到,楊修的真正死因,被陳壽幾乎以同樣的筆法加以了傳達。

楊修繼承其家族風尚,懷抱忠漢之心而始終不願更張,終不見容於曹操。曹操又因其“頗有才策”,顧慮其身後的政治形勢,出於抑制漢廷勢力一切殘存的力量的考慮,最終還是舉起了對楊修的屠刀。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9張

曹操對楊修的政治立場顧慮重重

楊修的死,意味着弘農楊氏“四世三公”鼎盛局面的終結,也標誌着以世家大族爲支柱的東漢王朝走到了盡頭。

三、楊修之死與漢魏嬗代

楊修的死,是和曹植的失勢緊密聯繫在一起的,而這兩件事都標誌着擁漢勢力的徹底消亡,自然也意味着東漢王朝的徹底敗亡,漢魏嬗代不可逆轉地到來。

楊修之死,根本上是因爲他的擁漢立場。然而楊修擁漢和支持曹植,支持曹植和漢魏嬗代,這兩個問題有沒有什麼內在的聯繫?這是目前學界和網絡上都少有涉及的一個問題,筆者早些時候讀週一良先生《魏晉南北朝史札記》,似有所獲,這裏略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楊修的政治立場是顯而易見的,作爲漢室忠心耿耿的支持者,他肯定是堅決反對漢魏嬗代的。然而曹植的政治立場,則不太爲人所注意,作爲曹操的兒子,似乎這不應該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然而週一良先生在其著作裏探隱發微,指出“曹丕曹植相爭,而子建失敗,與二人對曹操決意篡奪漢朝之態度恐亦有關。”

清代學者宋翔鳳在《過庭錄》分析曹植的《三良詩》中“功名不可爲,忠義我所安”語,認爲曹植有忠於漢室的思想,認爲人生不可有覬覦非分的想法。又說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時,自比桓文欲爲匡扶之業。曹操的這個話真實性自然值得懷疑,但是曹操自比桓文的時候,又說曹植的想法和他自己一致,恐怕這就並非不是真實情況的表達了。後來曹植失寵“勢不容己”,則是曹植“尚執前意”的結果,也就是說,曹植一貫堅持“桓文之業”,想對漢室盡匡扶之力,而非取代自立,要行漢魏嬗代之事。後來曹丕篡漢,曹植本來就不見容於其兄,在這種情況下,曹植依然冒着極大風險,“發服悲哭”,顯示出了對漢室強烈的眷戀。《蘇則傳》說:“臨淄侯植聞魏氏代漢,發服悲哭。”這個情況並非孤證,《魏略》也有類似的記載,“植自傷失先帝意,怨激而哭。”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10張

作爲曹操的兒子,曹植的政治立場卻出人意料

北魏孝文帝在表達對其弟元勰的信任時,曾經說過:“二曹以才名相忌,我和你以道德相親。只要克己復禮,就不必再在乎其他的事情了。” 在以往對曹丕和曹植相爭的解讀中,多以“才名相忌”的角度來進行觀察,這恐怕只涉及到了部分原因,也就是隻論及了兄弟二人的政治才能,而忽視了他們政治抱負上的差異。曹操曾經作教令說:“始者謂子建,兒中最可定大事。”曹操在這裏所說的“定大事”,毫無疑問就是指漢魏嬗代之事,由此可見曹操在選擇魏太子時,是和行篡漢之事聯繫在一起的。曹操曾經對曹植寄予厚望,但是後來曹植表現出來的對漢室的留戀,至少是對行篡漢之事的不置可否,相較曹丕的野心勃勃,曹操最後改弦更張,選定曹丕作爲繼承人,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這裏花了較多篇幅討論曹植對於漢室的態度,是因爲了解曹植的政治傾向,對於理解楊修始終如一堅定地支持曹植的立場至關重要。事實上,最初支持曹植的遠不止楊修,賈逵、王凌和司馬孚這些後來的曹魏開國元勳,都曾經是曹植的支持者。另外,荀彧的態度也值得玩味,雖然荀彧在曹操的立嗣問題上,始終沒有明確表態,但是從其子荀惲的選擇,或者可以對荀彧本人的態度窺知一二。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11張

曹丕野心勃勃,決意篡漢

《三國志·荀惲傳》:

“初,文帝與平原侯植並有擬論,文帝曲禮事彧。及彧卒,惲又與植善……文帝深恨惲。”

如前文所說,陳壽在《三國志》中已經強烈暗示過荀彧的死因了。這裏陳壽又說荀惲“又與植善”,顯然也是頗有深意。縱觀荀彧後代在曹魏時代,都稱不上顯貴。這顯然和荀彧父子秉持忠誠於漢室的理念,而支持曹植有莫大關係。但是隨着如賈逵,王凌爲代表的世家大族紛紛放棄漢室,轉而支持漢魏嬗代。最後也就只剩堅守內心信念的楊修依然執着地支持曹植,這種孤獨的堅守,顯然獨木難支,難怪乎楊修自己也說“我故自以死之晚 ”,他對自己的最後的悲劇其實是早有預料的。

楊修作爲世家大族中,漢室最後的也是最堅定的支持者,在漢魏嬗代的時代洪流中,顯得如此的形單影隻。楊修心存宏願託身曹植,然而隨着曹植的失敗,他終究無法做到將其家族的光榮踵事增華,將殘存的漢室興微繼絕,這或許纔是他悲劇的真正的根源所在。

楊修的死因是什麼?從楊修之死看漢魏嬗代! 第12張

楊修悲劇的根源在於他不支持漢魏嬗代

結語

楊修之死,並非是因爲曹操嫉賢妒能,而是因爲他拒絕曹操的拉攏,始終堅持對漢室的忠誠,反對曹氏的漢魏嬗代。然而楊修並不具備和曹操在政治軍事上對抗的資本,他只能用在曹操面前炫耀才智的方式,來藐視曹操的權威。他只能選擇支持沒有篡漢之心的曹植,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隨着曹植爭儲的失敗,因爲楊修的才幹和政治立場讓曹操始終忌憚,他終於在自己臨死前決定除掉楊修,以消除自己身後的政治隱患。楊修的死,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標誌着弘農楊氏“四世三公”鼎盛局面的終結,標誌着以世家大族爲支柱的東漢王朝走到了盡頭,也標誌着漢魏嬗代的最終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