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訪談宗澤亞:明治維新爲什麼比洋務運動更成功?

訪談宗澤亞:明治維新爲什麼比洋務運動更成功?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宗澤亞有兩個身份,分別印在名片的兩面:正面寫着“作家”,背面寫着“化學工程師&電子工程師”。這位已經出版過《清日戰爭》、《明治維新的國度》、《日本近世性文化》等著作的歷史寫作者,其實是個畢業於中山大學的“理工男”,曾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宗澤亞於1980年代末移居東京,從事藥品研究開發、電子設計等工作。受到日本良好的公衆學習氛圍影響,他開始把每天花在路途上的三個小時用來看書,後來慢慢積累成業餘研究和寫作的興趣,尤其關注日本古代民間風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戰爭史。

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宗澤亞正在南京郊區出差。他說,《清日戰爭》介紹了日本人眼中的甲午之戰,獲得了意料之外的好反響,這促使他進一步思考這場戰爭的緣起,便有了對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探究。他認爲現代中國缺少對於明治維新的深入瞭解,“目前爲止我們的官方沒有給它一個定論,研究僅侷限於學術界。我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日本近代史上發生的這場維新改革的真相。”

澎湃新聞:明治維新如何由“幕府派”和“倒幕派”之間的政治和軍事爭鬥變成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年僅15歲的明治天皇扮演什麼角色?

訪談宗澤亞:明治維新爲什麼比洋務運動更成功?

宗澤亞

宗澤亞:1853年黑船來航以後,日本國內普遍意識到國家要維新改革,只是“幕府派”希望維持現有的政治結構,而“倒幕派”則是推翻幕府,重新建立一個國家。

在鬥爭過程中,“幕府派”和“倒幕派”都意識到國家需要一個“根幹”纔會有號召力。當時國家的實際統治權在幕府手中,可幕府周邊還有很多藩閥,像小國一樣。幕府統領這些小的藩國,給他們土地、優惠條件,大家相安無事,維持了260多年。現在“倒幕派”要把他們徹底推翻,把藩閥全部統一到一個國家機制下面,這就要從根本上顛覆政權。而當時“幕府派”和“倒幕派”都在拉攏天皇,他們都知道誰能樹立起國家“根幹”,誰就能取得勝利。

當時天皇只有15歲,談不上有自己的改革思想,雙方都在背後做了很多工作,最後天皇選擇了“倒幕派”。而在此前,天皇只是隱居在京都,不參與國家大事,而實際上統領國家政權的是幕府將軍。在改革中,天皇成爲名義上的推動者,維新志士提出的方案,包括版籍奉還、《軍人敕諭》等等,最後都是以天皇的名義發佈。可以說,明治維新之所以成功,有賴於三方力量:天皇是“國家象徵的根幹”,福澤渝吉是思想家,伊藤博文是改革維新的執行者。

訪談宗澤亞:明治維新爲什麼比洋務運動更成功? 第2張

王政復古

澎湃新聞:在廢除地方藩閥、實現中央集權的過程中,明治維新實現了和平過渡,這個所謂的“明治維新的奇蹟”是怎麼發生的?

宗澤亞:此前的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已經在改革派壓力下意識到國家需要改革,同意將權力交給天皇,也就是“王政復古”。可他們達成統一意見以後,改革派又進一步提出新的要求,要廢藩,就出現了強烈的反彈。當時那些藩閥叫“大名”,他們有自己的領土、規章制度、臣民,對明治維新比較牴觸,並不想被統合起來。但維新派希望這樣做,這是國家政治改造的重要舉措。這樣幕府軍隊就和“倒幕派”發生了小規模的戰爭,結局是“倒幕派”取得了勝利。在各國曆史上,一個朝代推翻另一個朝代,往往要經過幾年的大規模戰爭,筋疲力盡,傷亡很多。但“倒幕派”和幕府之間的戰爭其實只是短暫的小戰爭。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個奇蹟。

要說原因,我認爲最重要的就是天皇站在倒幕派這邊,師出有名,同時改革派在軍事上有優勢。那些小藩閥是各自爲戰的,有點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小國。而改革派的軍事力量主要是長州藩和薩摩藩的武士。他們的勢力在改革過程中不斷壯大,算是兩個大的幕藩軍事力量的統合。

澎湃新聞:您曾說明治時期的改革政策,事實上給人們帶來了利益陣痛,爲什麼這樣說?明治政府是如何處理這種陣痛的?

宗澤亞:明治維新改朝換代,國家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改革,政府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確保國家稅收。日本是農業國,山多土地少,此前幕府的政策叫“物納制”,可以將收穫的糧食作爲稅收上交。但明治維新以後土地改革,不要糧食就要現金,以便國家統籌應用。可是農民哪來那麼多現金,就非常不滿。當時要交3%的地租,土地都是國家的,各地就出現了很多農民引起的暴力事件。政府不得不採用了一些鎮壓手段。最後地方百姓和政府交涉,政府退了一點,降低到2.5%,算是達成一個妥協。

還有,“廢藩置縣”顯然觸及了藩閥的利益,但明治政府採用了一些策略,給這些幕藩授予地位很高的“華族”稱號,讓他們享受特權。他們雖不情願,但是接受了。這有點像袁世凱要滿清皇室退位,但給了他們不錯的待遇。

明治政府還發出“廢刀令”,要把武士從特權階層降爲平民,從此再沒有俸祿。這造成大批武士不滿,他們找到西鄉隆盛,他原本是支持明治維新改革的元勳,但因爲這件事站到武士階級的立場上去了。在他的運作下發生了西南戰爭。這就體現了改革中比較明顯的陣痛,發生了武力戰爭。政府軍最後鎮壓了西鄉隆盛,他自殺了。

再有一個例子是宗教改革。我稱之爲“日本的文化大革命”。日本當時有佛道、神道,都在一個大院裏。明治維新改革提出要“神佛分離”,把佛家趕出大院,樹立神道的權威,把神和天皇融合在一起,天皇就是神。國家把佛家的寺廟都拆了,採取“廢佛毀釋”的極端做法,強行改變日本人的信仰。

我覺得明治政府在維新國家的過程中,也使用過一些鎮壓手段。當時只要各方勢力俯首稱臣就好商量,如果不接受的話下一步中央政府會採取行動,屬於恩威並施的政治模式。

澎湃新聞:明治維新是全面學習西方的一次改革,爲什麼在推行教育時講“忠”?

訪談宗澤亞:明治維新爲什麼比洋務運動更成功? 第3張

位於上野公園的西鄉隆盛銅像

宗澤亞:日本的教育從江戶時代開始就非常發達,清日戰爭以後獲得的賠款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日本的教育。1870年代就開始有來自西方的算術、地理、幾何、繪畫、音樂教育模式被引入日本。但這個國家要想強大,必須要有“根幹”,天皇就是象徵。“忠孝禮義”的教育在日本國家的成長、國民意識的塑造中起了很大作用,使得日本國民非常忠於天皇,只要是天皇說的事兒,老百姓都贊成。

所以天皇在日本社會的至高無上的地位是被“教育”出來的。過去他只是待在京都的密室裏,老百姓都不太知道,幕府將軍纔是掌權的人。現在天皇走向前臺,法律上也規定他是國家的象徵。

澎湃新聞:這一時期日本人的自我認識、國家意識發生了哪些變化?這與後來日本的對外戰爭有何聯繫?

宗澤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人首次擁有了近代的“國家”這一概念,誰都成了“國民”,儘管也許還有些不習慣。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是日本的社會上有一種“樂天主義”,大家的精神面貌都很昂揚。

後來的三場戰爭是清日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北清戰爭(義和團)。如果說清日戰爭奠定了日本老百姓對明治維新改革的信心,日俄戰爭奠定了大和民族的信心,北清戰爭就是讓日本這個國家與西方國家有了可以比肩的地位。這種自豪感,就是他們覺得我這個國家已經不是一個小國了,甚至不只是正在崛起的國家,而是能夠和列強並肩說話的國家。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日本靠着自身的實力,廢除了所有與列強的不平等條約。

澎湃新聞:您曾多次提過這種“樂天主義”,就是人們相信奮鬥的價值,沒有顯赫的出身也能過上好生活。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社會氛圍?這種昂揚的精神狀態對日本的國家發展有何影響?

宗澤亞:日本有一部很有名的歷史劇《阪上之雲》,介紹了明治維新時期的社會:“社會上,無論何種階級,無論家庭出身,只要取得一定的資質,只要你有必要的記憶力和毅力,就能成爲博士,成爲官吏,甚至成爲軍人,成爲教師。這個時代的活力,便是來自於這種樂天主義。”“就這種國家的這麼一羣人當時竟然要向歐洲發達國家看齊,想擁有海軍,陸軍也是一樣,財政上不可能支撐得住。但就是這樣,無論如何,將一個近代國家先搭建起來,這本身,就是當時發動維新的最大目的。亦是維新之後新國民的,那份如同少年般的期盼。”這種樂天主義,它不是一種社會氛圍,而是明治國家制定的方針政策。社會公平性激發出了國民昂揚的精神狀態。老百姓把自己和國家聯結在一起,因爲國家給老百姓國民的身份,國民便對國家負有責任。

這和國家的教育投入有很大的關係。過去在江戶時代,教育水平雖高,但受教育的權力集中在士族身上,下層百姓的教育得不到保障。明治維新以後國家要求老百姓接受教育,甚至有的百姓出於家庭勞動力的考慮不願意子女去學習,國家得勒令他們學習。民衆接受了教育才能接受改革的思想,尤其脫亞入歐以後,要接觸、閱讀、接受一些外來的知識和思想。

我認爲“樂天主義”主張的“公平性”是明治國家崛起和成功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澎湃新聞:日本的三井、三菱、住友等財閥皆形成於明治時期,當時是怎樣的政治社會條件促成了財閥的形成,並且維持至今?

宗澤亞:這些財閥和政治緊密相關,是通過支持維新改革起家的,政權誕生後發展越來越快。

三井財團是金融行業的,在改革派和幕府鬥爭時就已經支持明治政府,調度兵糧軍餉、發展政商等等,做了大量工作。等明治維新走入正軌以後,這些支持者自然就會得到更多利益,最後成爲全國金融業巨頭。

訪談宗澤亞:明治維新爲什麼比洋務運動更成功? 第4張

三菱財團是在日本廢藩置縣後開拓了海上航運事業,成立三菱商會經營海運,還經營日本遊船,同時他們還有皇家背景。

住友財團主要是在冶煉鋼鐵這些方面的業務比較突出。日本要對外擴張或者做國內建設,這些基礎產業都很關鍵。

此外還有富士財團,是以錢幣兌換髮家的,也是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成爲特權商人。

這些大財團,在日本明治維新的時候給予新政府很大的支持,國家反過來又給了他們很多政策上的優惠,一直到現代都是日本的經濟支柱。其實後來的政府曾試圖擺脫他們的影響,現在經過一代代的變化,已經和明治維新時期不可同日而語了。當時財閥能夠輕而易舉地影響政府政策,像住友集團在政府裏都有人,有的還是特殊顧問。

澎湃新聞:您曾說,如果要追溯明治維新的成功,明治維新之所以比同時代亞洲其他國家的改革更成功,應該向江戶時代去尋找原因,爲什麼?

宗澤亞:江戶時代是一個文化燦爛的時代,奠定了日本人的性格和做事風格。比如他們做事的嚴謹性、講信用、守禮節、注重教育,等等。日本的江戶時代民衆閱讀能力很高,印刷業非常發達。江戶時代誕生了浮世繪,爲此發明了彩色套印技術。到了明治時代以後浮世繪很快就被西方的銅版畫所替代,因爲印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再如,江戶時代的經濟基礎也很不錯,各個藩繁榮穩定,有獨自的經濟體系。從很多方面都可以顯示,江戶時代給明治維新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澎湃新聞:您如何看待同一時期的日本和中國對西方文明的接受情況?您在書中說,西洋人稱之爲“日本猴子”。爲什麼在外來文明的吸收方面,日本人更加虔誠?

宗澤亞:這兩個國家在思維方法上是不一致的。明治維新改革是在救亡圖存的一種思想下進行的,而大清國的洋務運動沒有拯救這個國家的危機感,引入外來的文化技術的時候,認爲是西方的奇技淫巧,認爲這東西是拿來把玩的,而日本人認爲不救亡的話國家就完蛋了。我覺得不從本質上來改造國家的話,就不能達到最好的目的,就是學到再多的技術,也不見得有用。危機感不一樣,學習態度不一樣。

“日本猴子”是西洋人諷刺日本人,儘管如此,日本人願意做這個猴子。日本人覺得,我學到好東西就行。有很多圖片嘲笑日本人,但是他們無所謂嘲笑,仍然要學習,學習態度虔誠。這種不在乎臉面的學習精神和中國人有很大差別,我們中國人太顧及這張臉,傳承了太多的面子文化,反映到社會效應,國家政治的走向,自然就會求虛多而求實少,國家的進步速度和質量就會出現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