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洋務運動的背景 晚清洋務運動是怎麼興起的

洋務運動的背景 晚清洋務運動是怎麼興起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洋務運動的背景: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爲“洋務派”與“守舊派”,洋務派主張利用取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對中國邁入現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礎。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較爲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1860年12月曾國藩上奏摺說,目前借外國力量助剿、運糧,可減少暫時的憂慮;將來學習外國技藝,造炮製船,還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對上述看法加以發揮,主張購外國船炮,訪求能人巧匠,先演習,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成爲官民通行之物,那時可以剿發(指太平軍)、捻(捻軍),勤遠略,這是救時第一要務。

洋務運動的背景 晚清洋務運動是怎麼興起的

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後,得到外國侵略者幫助訓練洋炮隊、設洋炮局。他認爲,清軍作戰往往數倍於外敵,仍不能勝,原因在於武器不行,槍炮寙(yǔ)濫,如能使火器與西洋相埒,則“平中國有餘,敵外國亦無不足”,今起重視,最後可達自主 (《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兩人學造外國船炮,決定派員前往學習,在奏摺中說,治國要做到自強,自強以練兵爲要,練兵又以制器爲先,“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

奕等人認爲,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洋先進技術,可以鎮壓人民,可以自主自強,封建統治便可長治久安,並認爲籌辦洋務,必定能得到列強的支持。

爲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主張引進、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設近代企業。如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的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上海),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張之洞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這些官員被稱爲“洋務派”。

以慈禧太后爲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爲甲冑,禮義爲幹櫓”,抵禦外侮。洋務派反對守舊派,認爲守舊派“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爲幹櫓,以忠信爲甲冑,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以致釀成庚申之變”。洋務派與頑固派互相攻擊,鬥爭十分激烈。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慈禧明白,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採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主持和提倡辦洋務的洋務派,是在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過程中,在外國侵略者扶植下發展起來的清朝統治集團中的一個派別。起初人數不多,但他們的勢力與日俱增。在朝廷裏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臣奕祈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實權的大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國藩爲首的湘系集團以李鴻章爲首的淮系集團,以及後起的張之洞集團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