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景帝和康熙都削藩成功,建文帝是爲何失敗了?

漢景帝和康熙都削藩成功,建文帝是爲何失敗了?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朱棣自己那點軍隊和蒙古僱傭兵,可以說是這三家裏實力最弱的。你看看要錢有錢、要人有人的七國,在看看席捲整個南中國的三藩(還包括幾家別的勢力),怎麼看朱棣也沒有成功的可能啊?但人家就成功了,只能說對手太辣雞。我看失敗就在兩點原因:一、朱允炆的經驗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辛卯日,太孫朱允炆即位,大赦天下,以明年爲“建文”元年。當時朱允炆21歲,在那個年代算是個比較成熟了。比漢景帝要年輕(31歲登基),比康熙要年長(8歲登基),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年齡。而且他們三人都不是成長於戰爭年代,說他們都是溫室裏成長起來的也不爲過。

漢景帝和康熙都削藩成功,建文帝是爲何失敗了?

但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朱允炆歷練太少,他的繼位得益於父親朱標早死,本人就是書生一個。靖難之役發生在1399年,也就是朱允炆繼位的第二年,他上位開始就捏死了幾個軟柿子: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以及岷王朱楩(朱總理的先祖)。這讓他感覺棒棒噠。

漢景帝和康熙都削藩成功,建文帝是爲何失敗了? 第2張

不過當矛頭指向燕王朱棣的時候,就發現碰到硬茬了。其實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正確的,但時機不對,上任開始還沒理清關係,就開始動手,就是缺乏經驗的表現。對比平定七國之亂時,漢景帝已經穩坐江山三、四年了,雖然開始作戰不利,但依靠豐富的經驗,最紅扭轉局勢;三藩之亂時,康熙年僅19歲,但之前經歷過擒鰲拜的鬥爭,已經是個比較成熟的君主了,同樣開局不佳,但他逐個擊破,最後成爲贏家。二、用人不當即使經驗不足,會用人,也可保江山不失啊。在政治上,朱允炆生長於宮廷之中,雖則也讀了一些古書,卻食古不化。對當時的國家情勢茫然無知,一味聽信自己的老師太常寺卿黃子澄,蠻幹。  黃子澄不是壞人,而是愚人。漢朝有過一次“七國之亂”,黃子澄以爲明朝必然會有一次“七國之亂”,幸有中央朝廷能思患預防,先行下手。他保薦兵部侍郎齊泰,說齊泰是了不起的軍事專家,於是建文帝任命齊泰爲兵部尚書。

漢景帝和康熙都削藩成功,建文帝是爲何失敗了? 第3張

實際上這齊泰所懂得的,只不過是將校的姓名與邊塞地名而已。建文帝也任命黃子澄兼翰林學士,叫他與齊泰“同參軍國事”。有了這“同參軍國事”的頭銜,齊黃二人便成了事實上的宰相。這兩位宰相花了一年工夫,把燕王朱棣逼反。在軍事上,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作“徵虜大將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上,在1399八月壬戌日以先到的十三萬人與燕軍大戰於滹沱河北岸,戰敗,退守真定城(正定)。燕王攻了三天,攻它不下,撤兵而去。 耿炳文在當時,是碩果僅存的宿將,年已六十五歲。他少年時代,替朱元璋守(浙江)長興,守了十年,和張士誠的兵對壘,大小數十戰,戰無不勝,其後參加北伐西征,屢克名城,積功受封爲長興侯。這一次雖則在滹沱河北岸戰敗,仍然守住了真定,保存了十萬左右的兵力。

可迂腐而慌張的黃子澄,請建文帝臨陣換將,改派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爲徵虜大將軍,到真定替代耿炳文。李景隆雖則爲將門之子,卻是十足的紈絝子弟,哪裏比得上耿炳文呢!結果可想而知。而後,朱棣又在山東遭遇了盛庸和鐵鉉的阻擊,直至此時爲止,燕王雖則勝多敗少,卻還沒有進兵京師(南京)的計劃。他打下的城池,每每不留將士固守,只斤斤於保存北京、保定、永平幾個大城。偏偏有若干奉使在外的宦官,因招搖納賄而被建文帝下旨叫各地的地方官逮捕,他們逃到北京,向燕王投降,把京師與南方各省的空虛情形向燕王報告,於是燕王便在建文四年大舉南下。

燕王避實就虛,不攻盛庸所守的德州與鐵鉉所守的濟南,而經由東阿、東平、汶上、兗州、沛縣,直向徐州,目的地南京!公元1402年,李景隆(又是他)與谷王朱橞開門迎降。朱棣踏進南京城,皇帝換人了。可見,朱允炆並不是無人可用,只是不會用人。最後,要說一句,朱允炆的那句:勿使聯負殺叔父之名,使其成了千古笑柄。既然平叛爲何還要沽名釣譽呢?其實這句話很可能是杜撰的。因爲在此之前,朱允炆已經幹掉了好幾個藩王了,爲何對四叔就心慈手軟?這句話隱含的意思也可能是在戰場上直接殺掉,估計別人沒聽出來?只能說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