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建文帝爲什麼要建立削藩令?最終把自己的皇位削沒了

建文帝爲什麼要建立削藩令?最終把自己的皇位削沒了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建文帝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中國古代歷史中,明朝絕對是一個十分神奇的朝代,而且皇帝一個比一個有特色。開國皇帝朱元璋目不識丁,在羣雄並起的元末竟然笑到了最後,還站穩了腳跟;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居然仍舊有條不紊的運行;最神奇的要數永樂皇帝朱棣,一個謀朝串位的藩王,居然沒有得到天下的討伐,還坐穩了皇位,可惜了建文帝朱允炆,明明積極致力於改革,卻把皇位改丟了。

建文帝改革導致發生靖難之役的最直接原因莫過於削藩令了,那麼建文帝力主削藩到底對不對呢?

建文帝爲什麼要建立削藩令?最終把自己的皇位削沒了

從大局觀上看,削藩肯定是對的,西漢時期,漢景帝就因爲藩王們尾大甩不掉,不得不進行削藩,結果被藩王們打得不得不把鍋甩給晁錯;清朝時期,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藩王勢力過於強大,康熙力排衆議決定削藩,最終差點被吳三桂打回關外。總之,藩王勢力過於強大,最終就會威脅到皇權,甚至可能出現藩王割據的現象。但是,建文帝削藩的情況跟上述兩者並不同,其實建文帝是真的可以不用太着急削藩的。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爲了讓更多的兒孫能夠享受江山的成果,開始分封藩王。雖然朱元璋目不識丁,但他顯然知道藩王勢力過大的惡劣影響,所以到了明太祖晚期,藩王手上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權利,封地稅收、封地官員的人選都由朝廷決定,藩王只剩手上那些兵權。這個時候肯定有人說,有兵權纔是最嚴重的,但是這個時期藩王的總兵力還不到全國兵力的百分之十,就算所有的藩王同時一起叛亂,也並沒有太大的威脅。

有人這個時候肯定就說,誰說藩王沒有威脅的,燕王朱棣就謀反成功了。但事實上,燕王朱棣最初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是建文帝和他的小夥伴們“推向”帝位的。

建文帝爲什麼要建立削藩令?最終把自己的皇位削沒了 第2張

公元1398年末,建文帝開始着手削藩,藩王之中實力最強大的莫過於燕王朱棣了,只要先處理好燕王,其他藩王就不足爲懼,但是建文帝偏偏先把並沒有謀反之意的周、齊、湘等王廢除,那些被廢黜的藩王們下場無比悽慘,如果你是朱棣,看到同爲藩王的夥伴們落得如此下場,反還是不反?

朱允炆信奉儒學,主張推行仁政,事實上太過於仁義,反而當不好一國之君。1399年,因爲朱棣“患病”,朱允炆又把燕王的三個人質兒子從南京送回燕王身邊,讓燕王沒有了後顧之憂,並且在後來的與朱棣的交鋒之中,朱允炆屢次強調“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使得朱棣屢次在逆境中得以逃脫,並最終奪得了天下。

削藩的失敗還體現在建文帝的用人失當方面,這羣建文帝所信任的小夥伴並沒有幫助建文帝在削藩事宜上有多大的幫助,還把建文帝推向失敗的深淵。

建文帝引以爲傲的三個心腹,分別爲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皆是非常會讀書的知名大儒,如果讓他們當老師,他們一定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民教師,但是用於治國,他們顯然更容易進入理想化的空想中,分析問題往往太過於紙上談兵。

靖難之役時,建文帝任用貪生怕死的李景隆,致使六十萬大明正規軍幾乎全軍覆沒,這個李景隆正是儒學大師黃子澄推薦的。雖說明朝能帶兵打仗的老將軍早就被朱元璋處理得差不多了,但是再不濟也還有瞿能、平安、盛庸都,最終李景隆不僅大敗,還把戰略物資都丟給了燕王。南京失守時,也是這個“大將”將大門打開,歡迎燕王進入。

建文帝爲什麼要建立削藩令?最終把自己的皇位削沒了 第3張

靖難之役中期,朱棣與明軍各有勝負,但隨着時間發展,燕軍明顯開始乏力,只能在河北、山東一帶兜兜轉轉,並且朱棣多次上書求和,建文帝本來想着自家叔父,要不就這樣算了。但是這個時候方孝孺站了出來,指責建文帝的議和想法,並異想天開地作出了戰略大方針,意在消滅燕賊,但紙上談兵的可行性很快在戰場上得到了驗證。

建文四年,朱棣接受姚廣孝的提議,越過山東等省,直接朝南京挺進。燕軍在何福、平安等明軍將領與徐輝祖的援軍的夾擊下大敗,燕軍損失慘重,就連朱棣都準備退回封地,這個時候齊泰、方孝孺等儒臣們又站出來表示,魏國公徐輝祖乃朱棣的妻弟,“異常危險”,結果在大好形勢下,徐輝祖被調回保衛京師,結果朱棣果斷抓住時機,反敗爲勝,最終攻入南京。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建文帝性格溫和,信奉儒學,主張推行仁政,這本來對百姓來說本來是件好事,但是對於剛坐穩江山的大明來說,顯然是不適合的,朱允炆既沒有李世民的果斷,也沒有康熙的雷厲風行,面對朱棣,顯然多了些性格方面的柔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