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文帝有多信任賈誼?漢文帝與賈誼君臣情詳解

漢文帝有多信任賈誼?漢文帝與賈誼君臣情詳解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本站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漢文帝和賈誼,賈誼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其代表作有《過秦論》、《治安策》和《論積貯疏》等,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漢文帝和賈誼君臣之誼的詳細介紹,和大家一起分享。

據《漢書·賈誼傳》記載,漢文帝劉恆執政初期,就因聽聞賈誼從小就有“洛陽神童”的名號,故而特意召其入朝擔任博士,而當時賈誼才二十餘歲。當時的博士,多爲年老時多的學者,主要用來執掌天下典籍和文獻,以備皇帝隨時諮詢。換言之,類似於後世的參謀部或者智庫的角色。

相較於其他博士,賈誼可謂是英氣逼人、少年得志。每當文帝與諸位博士進行策論之時,其他老博士欲語不能之際,賈誼總能提出獨到的見解,他也因此深受文帝的寵信。入朝不足一年,賈誼就被破格提拔成爲太中大夫,俸祿千石。

漢文帝有多信任賈誼?漢文帝與賈誼君臣情詳解

面對漢文帝求賢若渴般的詢問,賈誼向其拋出了一系列策論,並明確提出了居安思危、革除弊政的建議。在《過秦論》中,賈誼明確引述秦朝二世而亡的故事,向文帝講述‘前車覆,後車鑑’的道理。“看到前面的車子倒下了,後面的車子就應當引以爲戒”,這便是成語“前車之鑑”的由來。

然而,自古以來改革變法多爲不易。任何一個時代的改革者,都會面臨巨大的阻力。抱殘守缺的既得利益者,是無法在短時間內清理乾淨的。比如戰國時期,楚國吳起變法就曾因時間急促、政策過於激進而夭折;相比之下,秦國商鞅變法則在汲取了魏國李悝變法經驗、承襲了秦獻公新政的基礎上得以長久推行,並“奮六世之餘烈”,到了秦始皇時期纔算基本完成。

賈誼入朝後不久,便向漢文帝提出了“興禮樂、改正朔、易服色”等一系列改革建議,並明確提出了包括削弱藩王和列侯、收攏天下財權的主張。可是問題在於,當時漢文帝纔剛剛在宗室和功勳元老們的支持下清理了呂氏勢力,權勢尚未穩固,賈誼的建議不僅阻力甚大,反而不符合漢初修生養息的國策。

當然,漢文帝絕非庸主,他非常清楚賈誼在削藩、削弱功勳集團、增加中央財政等主張對於鞏固皇權是多麼的重要。文帝二年,皇帝依據賈誼《論積貯疏》中的建議,加強了重農輕商的政策,促進了天下農耕的繁榮。不久,文帝又依照賈誼的獻策,迫使功勳元老集團的列侯們陸續離京,前往自己的封地,削弱了元老派對朝局的影響力。基於此,文帝決定再度提拔賈誼,準備任命他爲公卿,這遭到了元老朝臣們的強烈反對。

以周勃、灌嬰、張相如、馮敬等人爲代表的元老們,誣衊賈誼獨斷專權、破壞國家祖制,強烈反對漢文帝的這項任命。 除此之外,因賈誼經常對文帝身邊的寵臣鄧通鄙夷和譏諷,招致後者的忌恨,於是也在文帝面前煽風點火、詆譭賈誼。看到阻力甚大,文帝便放棄了對賈誼的任命,轉而將其外放到南方楚地的長沙國去了。長沙國是漢高祖劉邦留存下來的唯一一個異姓諸侯國,第一任開國君主是漢朝開國功臣吳芮。

賈誼受命前往楚地擔任太傅之時,長沙國已經是第五任君主吳著時期了。或許在漢文帝眼中,將賈誼外放既可以鍛鍊這位年輕人的施政手腕,又能夠將其暫時摘除中樞權力的漩渦之中。不過,賈誼顯然並未領悟漢文帝的良苦用心,長途跋涉、遠離家鄉的經歷,促使其充滿了挫敗感和悲觀情節。身在楚地的文人,不可避免地想到了離世尚不足百年的屈原。當年,屈原亦是力主楚國革新,卻遭佞臣權貴的讒毀而被楚懷王貶謫出京的。爲此,賈誼在途經湘江之時還特意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吊屈原賦》,藉以抒發心中懷才不遇的憤慨。

按理說,賈誼身在長沙國之後,應該反思自身,改變自己政治手段過於剛硬、主張過於激進的缺點,吸取當年屈原失敗的前車之鑑。但是年輕氣盛的賈誼,實在難以改變自身的性情,並在外放長沙的第三年向文帝上了著名的《諫鑄錢疏》,並在裏面明確指出寵臣鄧通和吳王劉濞自鑄銅錢勢必引發經濟動盪、天下大亂。可是問題在於,吳國坐擁漢朝上好的銅礦資源、自成體系,朝廷難以長臂管轄。鄧通身爲寵臣,其私自鑄造銅錢的背後,本就是朝廷對抗藩王的暗棋,同樣也無法廢黜。所以,賈誼的這次上奏不僅未能起到效果,反而加深了鄧通對他的憎恨。

不過,恰在賈誼擔任長沙王吳著的太傅之時,朝中的功勳元老集團卻接連遭受重創。原來曾壓制過賈誼的灌嬰已死,周勃也在冤案被赦之後不問政事了。很快,漢文帝就將賈誼從楚地召回,二人在未央宮祭神的宣室相談甚久。需要指出的是,晚唐詩人李商隱曾有詩作《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然而事實上,漢文帝絕非故意冷落賈誼,只是雙方談話太過於投機,後來話題又從祭祀拓展至鬼神了而已。

漢文帝有多信任賈誼?漢文帝與賈誼君臣情詳解 第2張

當然,漢文帝既不是晚唐皇帝,也不是楚懷王。作爲“文景之治”的開創作,他非常清楚人才治國的重要性和賈誼的才幹。爲了能夠將改革措施長久落實,文帝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在賈誼二次入朝之後,“拜賈誼爲樑懷王太傅”。樑懷王劉揖是文帝的少子,自幼喜好讀書,可以說是漢文帝諸子中寄予希望最大的一個。在漢文帝看來,賈誼關於鞏固朝政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不宜過於急迫。文帝吸取了秦朝的前車之鑑,最終做出了讓賈誼對自己的繼承人言傳身教的決定。

憑藉多年外放的見聞,以及對時局的潛心研究,他一方面依據異姓王和同姓王接連造反的教訓提出了削藩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和親政策絕非長久之計,在匈奴問題上必須保持居安思危的態度;最後,他一直對商人經濟力量膨脹的警惕,極力主張收攏鑄幣權迴歸中央,並推行重農輕商政策。

然而遺憾的是,在賈誼擔任樑懷王太傅之職的第四年,樑懷王在朝見文帝的途中不幸墜馬而亡。此事對賈誼的打擊極大,這不僅僅意味着其身爲師長和監護人的嚴重失職,更是影響了自己和漢文帝宏大改革計劃的實施推動。此後,雖然賈誼依然盡心盡力地替漢文帝出謀劃策,並制定了預防吳楚藩王叛亂的策略,但最終心力憔悴、喪失了對人生的信心。去世之時,年僅33歲。

後來漢景帝、漢武帝時期,朝廷頻頻對地方藩王做出削藩試探,並在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以後,又以“推恩令”的方式加速了藩國的瓦解。至於功勳元老集團,則以名將周亞夫的冤死而煙消雲散。那位頗受文帝喜愛的佞臣鄧通,更是被景帝以過境採礦的罪名,罷了官、沒收其全部財產,最後餓死於雅安。而當藩王、元老集團和商人勢力相繼剪除以後,漢朝開始在武帝的統御下拋棄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掀起了一場席捲整個東亞大陸的戰略大反擊。

賈誼宛若文帝時期上的一顆流星,卻因此照亮了西漢帝國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