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靖豐富了中國的軍事思想,他提出哪些理論?

李靖豐富了中國的軍事思想,他提出哪些理論?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靖,字藥師,隋末至初唐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名將,一生征戰數十年,爲唐王朝的建立及發展立下赫赫戰功。他的治軍作戰經驗,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和兵法理論。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靖出身隴西李氏丹楊房。初仕隋朝,拜馬邑郡丞。後轉仕唐朝,隨秦王李世民進擊王世充。武德三年(620年)輔佐趙郡王李孝恭南平蕭銑和輔公祏,並招撫嶺南諸部。武德八年(625年)起在北疆抵禦東突厥入侵,貞觀三年(629年)以定襄道行軍總管總統諸將北征,以精騎三千夜襲定襄,使頡利可汗部驚潰,又奔襲陰山,一舉滅亡東突厥,使唐朝疆域自陰山北直斥大漠。因功拜尚書右僕射,封代國公。貞觀九年(635年),以足疾告退,同年再獲起用,統軍西破吐谷渾。後改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晚年多病,闔門自守,不預政事。貞觀十七年(643年),列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靖病逝,終年七十九歲。冊贈司徒、幷州都督,諡號“景武”,陪葬昭陵。唐肅宗時配享武成王廟,位列十哲。晚唐以後逐漸被神化。後晉時追封“靈顯王”,到南宋時累封爲“輔世靈佑忠烈王”。

李靖豐富了中國的軍事思想,他提出哪些理論?

主要影響

開疆拓土

李靖早年入秦王李世民幕府,隨之徵戰。武德二年(619年),入蜀協助趙郡王李孝恭籌劃消滅南方割據勢力蕭銑。次年(620年)三月,擊敗開州(今四川開縣)蠻首冉肇叛軍。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向李孝恭獻平蕭銑十策,助其統十二總管兵。以功加授嶺南道撫慰大使、檢校桂州總管,於是度嶺至桂州(今廣西桂林),招撫嶺南九十六州。武德六年(623年),協助李孝恭統七總管兵鎮壓反唐的輔公祏軍,俘斬輔公祏。武德八年(625年),突厥進攻太原,李靖以行軍總管身份統兵萬人屯駐太谷(今屬山西)。次年(626年)四月,在靈州(今寧夏靈武西南)峽石擊退東突厥頡利可汗進犯。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任定襄道行軍總管,奉命節度幷州都督李勣等六總管兵分道反擊突厥,至貞觀四年(630年)消滅頡利可汗主力,將其生擒,使唐朝疆域大爲擴展,自陰山北直至大漠,北方安定。貞觀九年(635年),吐谷渾入侵,李靖自請出兵,以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率侯君集、李道宗等五總管兵西征,於次年(636年)平定吐谷渾之亂。

李靖豐富了中國的軍事思想,他提出哪些理論? 第2張

軍事思想

李靖才兼文武,勇敢善戰,爲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同時,他將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

1.強調做好戰備,以應付突然事變:李靖認爲,只有做好平時的戰備,才能臨機應變而立於不敗之地。他說:“若兵無先備則不應卒,卒不應則失於機,失於機則後於事,後於事則不制勝而軍覆矣。”

2.強調先謀而後戰:李靖指出: “夫決勝之策者,在科察將之材能,審敵之強弱,斷地之形勢,觀時之宜利,先勝而後戰,守地而不失,是謂必勝之道也。”倘若爲將者不謀而戰,則無異於“驅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啖狼虎”。

3.強調攻守之宜因情而定:對進攻與防守兩種基本作戰類型,李靖不僅以“攻是守之機,守是攻之策,同歸科勝而已”的論斷,揭示出攻守二者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而且進一步闡明瞭攻守之宜因情而定的道理,闡發了“防禦持久”的戰略思想。他說,“兵之情雖主速,乘人之不及”,但在“敵將多謀,戎卒輯睦,令行禁止,兵利四堅,氣銳而嚴,力全而勁”時,“則當卷跡藏聲,蓄盈待竭,避其鋒勢,與其持久,”

李靖豐富了中國的軍事思想,他提出哪些理論? 第3張

4.強調要善於運用“奇正相變”之術:李靖依據當時戰爭經驗,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對奇正作了系統而辯證的闡述,揭示出“奇正相變”乃是“奇正”理論的精髓。他認爲,統分作戰的將帥只會用正不會用奇,或只會用奇不會用正的,都不是最好的將帥,只有“奇正皆得”者,纔是輔國之良將。而要“奇正皆得”,關鍵要善於運用“奇正相變”之術於戰爭實踐。爲此,他強調在戰法運用上,要以“示形”之法察明敵人虛實,依據具體情勢而“臨時制變”;在兵力部署上,要從敵情實際出發,做到分合適宜,奇正得當。在戰爭實踐中,只要善於運用“奇正相變”之術,做到“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就能達到“正亦勝,奇亦勝”的作戰目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