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古代皇帝不洗龍袍,那他們要準備多少件來換洗?

古代皇帝不洗龍袍,那他們要準備多少件來換洗?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6.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龍袍開始正式出現在帝王的身上,嚴格來講是在隋代,在隋代以前,龍袍的概念是有的,但大多數時候卻只能躺在皇帝的“衣櫃”裏,自封建時代開始,秦漢,乃至於魏晉南北朝,對於皇帝所強調的是“天子”,而不是“真龍”,因此隋代龍袍的確立,是對皇權加強的一種進步。

咱們可以先不說龍袍,就從皇帝的“常服”、“朝服”的角度來講講關於天子的衣服具體是一個什麼概念。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在周代的時候,禮法確認了帝王的至高無上地位,在孔子強調的“禮樂”中,就要區分開天子和諸侯的差距,因此可想而知的是,關於天子每天都要穿着的衣冠,也有專門的“格式”、“制式”,不過要說明的是,天子想穿啥,和他最終穿啥,不存在聯繫,說簡單點,天子就是個衣服架子,他要穿什麼衣服,有專門的部門設計。

這個部門或者官職最早被稱爲“司服”。

司服這個職位以及這個部門有着很多人,光是工作人員都設立了五個分類,主要的任務就是,給天子準備不同場景的衣服,設計是他們,製造是他們,替換也是他們。

試問,一個部門一年可能生產超過上千件衣服,天子還有沒有換洗的必要?

完全不存在,雖然周代天子被諸侯割據搞得很沒面子,但是關於禮法,諸侯們還是“尊周天子”。這是常識也是共識,所以周代就奠定了天子的衣着繁瑣且不洗的基調,以後的天子都是按照這條“禮法”路線來走。

古代皇帝不洗龍袍,那他們要準備多少件來換洗?

秦代始皇帝自然不用說,嬴政的衣服一般都是趙高管理的,不過秦代在天子服上有了創新,那就是“九五之龍”,九五至尊這個概念被嬴政的“皇帝”稱號再次強調出來,但秦代的禮官沒有說一定要每件衣服都畫龍。

嬴政的朝服可以一直不換,不過卻真的沒必要洗,因爲洗這個概念,在貴族階級裏一直都不流行。

咱們直接把目光對準龍袍開始正式出現的隋代及以後。

隋代龍袍成爲皇帝的唯一標識服裝,在用料和圖案設計上有所不同,關於龍這個圖騰生物,自古以來就有着很多的形象描繪,於是關於龍袍,上面的用料必然是複雜的,比如龍眼就是龍珠,不是用珍貴寶石,就是珍珠,再比如龍爪,用的可能還是金線,都說古代皇帝渾身發光,這可不是騙人的,試想一個渾身掛滿珠寶和貴金屬的人,能不發光嗎?

那麼問題也來了,這樣材質的衣服,要不要洗?

毫不誇張地講,如果禮部把這樣的衣服洗了,那就是“重罪”,先不說造成龍袍的損壞,“把龍給洗了”,相信沒有一個皇帝能忍得了這種暗示,所以禮部的禮官是不可能有洗龍袍這個環節設立的,他們又不嫌命長。

其實這種“不需要洗”的概念的衣服,古今都有,用如今的話來講正是“奢侈品”,而皇帝的龍袍,就是奢侈品的一種,但又超越了奢侈品。

即便隋文帝楊堅是個節儉的人,即便李淵、李世民也是個節儉的人,龍袍這種服飾必不可少,可能這些皇帝自己都願意洗,願意打破陳舊的觀念,換洗這些衣袍,節約成本。

但這些事情從來都和他們沒關係,他們再節儉,禮部一樣會造出這樣規格的龍袍、禮服,皇帝可以說都沒有“選擇權”,這便是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自唐代後,朝廷上至天子,下至文武百官的朝服顏色有了區別,皇帝獨享黃色,其他文武官員,不允許穿着黃色的朝服。

其實這一個規則,持續深化了“龍袍”的特殊性,在漢代時,天子朝服是黑色,文武百官也都是黑色,不分品級,這個時候,只有圖案區分天子和文臣武將,但是唐代獨立的“皇帝色”,卻是將龍袍推到了一個更超然的地位。

這樣的龍袍,就不可能洗,如果皇帝不穿了,壓箱底都行,連經手都不能超過一定人數,更別說像平民百姓的衣服一樣,洗了晾乾,這畫面未免太過滑稽。

古代皇帝不洗龍袍,那他們要準備多少件來換洗? 第2張

除了龍袍本身的昂貴程度、超然性以外,龍袍本身的“低頻性”也是龍袍不洗的重要原因。

所謂低頻性,則是皇帝所需要穿着龍袍的次數不多。

其實延續了周代的禮法傳統,龍袍的種類,以及不同場景下所需要穿着的特殊龍袍的習慣也逐漸深化,自唐代以後,龍袍不僅雕畫着龍,而且還有十數種分類,又對應了不同場合下的需求,就這麼兩個因素:一、穿的次數不多,二、每次穿的都還不一樣,就註定了龍袍成爲一種獨特的“工具”而不是日常用品。

例如“皮弁服”,在每個朝代有着不同的說法,但這是皇帝最正式的服裝,是爲朝服,一般朝廷開朝會,或者進行祭天、接見外國使團等大事,都是穿着這種龍袍,在清代,這種龍袍最爲複雜,一般的設計都是“龍補圖”,設計非常繁複,不存在洗不洗的問題。

而除此之外,還有“常服”、“通天冠服”,這些服裝,都是應用在皇帝需要面對的不同的場景,其中常服最簡單,但是常服的數量卻是不少,在宋代的“輿服志”記載中,宋代天子在禮部每年都有超過千件的常服存量,先不說宋皇帝會不會天天穿常服,就按一天三件的量,可能都沒髒就已經換了下一件了,就和沒穿似的。

自宋代以後,江南紡織業蓬勃發展,到了明代,江南的手工作坊極其成熟,讓服裝行業得到了一次跨越式的突破,同樣的,龍袍在這一個皇權高度加強,經濟更加發達的背景下,含金量再次升級,於是這一個階段的龍袍開始有了流傳,以至於後世成爲世人可以收藏的“文物”,這得益於龍袍良好的保存環境,還有保存習慣。

總而言之,龍袍並不應該以平常的生活視角和生活習慣來判斷它的存在,和咱們平時躺在衣櫃里昂貴的羽絨服一般,這種衣服一般都已經脫離了洗滌這種較爲低端的清潔方式,前者更是不屬於“衣服”這一個行列,在古代,被禮部視爲“法器”,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已經超出了服裝的概念。

一年也沒穿幾次,一天還要輪流換好幾件,俗話以“天下之力供養一人”的封建君主壓根就不需要洗衣服,腦子裏不存在這種觀念,可能他們的貼身衣服會有專門的內務人員負責,但是平時的貼身服裝和龍袍是兩個境界的東西,衣服是生活,但龍袍是任務,是政治的要求。

而在現代出土的古代龍袍的製作材料中也發現了一個特點,那就是龍袍這種服飾,一旦碰到水,就會催化它的破損,因爲用料複雜,不僅多,而且都和水有着對立的特性,龍袍果真成爲了特殊的“法器”、“禮器”,所以龍袍是衣服,也不是衣服。

不洗龍袍,是封建時代皇帝的“驕傲”,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種瀟灑的驕傲,是建立在特殊的社會之上的,不是常態。

到頭來,樸素的生活觀念纔是真,其實五代時期,後周太祖郭威就曾嘗試“縮減”皇帝衣冠的誇張生產,雖然後來還是失敗,但最起碼也證明了曾有君主想要扭轉這種壞習慣,說到底,不是皇帝太浪費,而是禮法太刁鑽、太古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