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千秋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有什麼過人之處?爲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有什麼過人之處?爲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孫權的生平介紹,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公元251年的冬天,南郊祭祀天地之後,孫權染上了風疾。

想到自己戎馬一生,曹操、劉備早已離世,基業也已交託後人。

此時的他也明白,自己是時候放手了。

思襯間,東吳大將軍諸葛恪已經入朝。

他放心的將後事交待之後,在第二年的夏天便安心的去了。

年少讀三國,敬佩過劉備的隱忍堅韌,崇拜過曹操的揮斥方遒,但唯獨對孫權沒有過多少欣賞。

如今再次回首,孫權這個“官二代”卻再難讓我忽視他的存在。

不爲其他,只因我在他的人生中看到了成大事者必備的格局。

一、苦心人,天不負

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而孫權,便是那個“有準備的人”。

公元191年,孫權的父親孫堅討伐荊州刺史劉表,不幸戰死。

9歲的孫權,自此失去了父親。

之後,哥哥孫策起兵渡過長江,擊破了劉繇。

13歲的孫權開始跟隨哥哥左右。

跟隨哥哥的幾年裏,讀書誦經之餘,他常參與孫策內部的軍事決策。

其間,他所展現的才華令孫策都自嘆不如。

與此同時,他還不忘供養賢才,培養着自己的班底。

短短几年間,孫權就已經聲名鵲起,直逼孫堅孫策。

公元200年,哥哥孫策遇刺身亡,18歲的孫權正式接管其位,被東漢朝廷冊拜爲討虜將軍。

剛剛被孫策統一的江東,局勢動盪不安。內有地方將領、士民不服統治,外有各路諸侯虎視眈眈。

面對此番情況,初掌江東的孫權先是以雷霆手段啓用舊臣壓制動亂,後又招賢納士善待地方大族,幾年間便穩定了住了江南局勢。

彼時的孫權還不到26歲。

孫權有什麼過人之處?爲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就連心高氣傲的周瑜也被他的功績所折服,讚歎道:“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

父兄珠玉在前,他未曾有絲毫懈怠。

神武雄才,乃是多年籌謀磨礪而來。

我們都曾迷戀高薪與權位,夢想着自己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可憑心而論,我們又爲之付出了多少努力?

有道是:栽得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當你的才華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標時,請沉下心來歷練。

要相信,上天不會辜負任何一個拼盡全力的人。

二、機遇到,勇向前

三足鼎立,孫權可以說是最有能力自保的那個。

當時的東吳集團是怎樣的現狀呢?

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

換做常人,已經有了如此豐厚的家底,即便不去刻意敗家,也足以讓自己卸下擔子,安心享樂了。

可是孫權卻並非凡夫俗子。

他的內心,不甘被這看似華麗的深井所困。

他所神往的,是岸上那波譎雲詭的江湖。

孫權有什麼過人之處?爲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第2張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劉備敗逃。

曹操狂妄的給孫權寫信,揚言要奪取東吳。

魯肅、周瑜上書主站,而以張昭爲首的老臣們卻一心求和。

面對此番情況,孫權明白時機未到,便有意將此事按下不表。

直到魯肅將諸葛亮帶到東吳,一番舌戰羣儒之後,孫權見時機已到,當下拍板,聯劉抗曹。

孫權有什麼過人之處?爲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第3張

最後結局,周瑜與黃蓋巧施苦肉計,以五萬兵力火燒曹軍戰船,將曹操數十萬大軍趕回了北方,並佔領了荊州七郡之南郡大部。

這便是三國裏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戰。

孫權有什麼過人之處?爲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第4張

對此,後有詞曰: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亂世之中,舍安定而求發展,難。

敵強我弱,置之死地而後生,更難。

也許有人不屑,孫權此舉不過是爲求自保而已。

可如若孫權當真只爲自保,大不了割地求和,他依舊還是一方諸侯。

求和自保只能換來一時安穩,而忍辱退讓亦只能讓他人變本加厲。

所以有時候,進攻纔是最好的防守。

只有自己不斷進取,不仰仗他人鼻息。待機遇到來時勇往直前,將自己做大做強,才能真正“自保”。

弱肉強食的年代,安於現狀的結局必然是被社會所淘汰。

三、看長遠,謀共贏

赤壁戰後,孫權在長江中下游與曹操對峙。

面對孫權,吃了大虧的曹操再不敢大意,派出大將張遼坐鎮淮南。

張遼沒有辜負曹操所託,在淮南戰線上屢屢得利,而孫權則由於戰線的拉長東西不能兼顧。

孫權一籌莫展之際,恰逢劉備因地盤過小而來求借荊州數郡。

一番思量過後,孫權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將荊州之地借與劉備,緩解了孫權的西線壓力。

孫權有什麼過人之處?爲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第5張

借給劉備荊州之地無異於與虎謀皮,孫權何曾不曉得這其中利害。

但以目前情況,若不忍痛借去荊州之地,不僅與己方不利,劉備也勢必會曹操反撲。

脣亡齒寒,與虎謀皮總好過與狼共舞。

荊州一借,孫權賣給劉備一個天大的人情,鞏固了合作關係。他也得以收縮兵力,拱衛江浙的核心區域,喘息之後再圖發展。

得到荊州後,劉備進可以威脅中原,西可奪取益州,包賺不賠。三足鼎立局面也初步形成。

曹操聞得此信,驚異間手中的筆都落在了地上。

凡成大事,都懂取捨。

何爲取捨?取長遠之機,舍眼前之勢。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有一句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不變的利益。

大敵當前之時,敵人的敵人便是我們的朋友。

孫權始終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他不計較一時得失,選擇與劉備合作。

共贏,不僅是成功的一種手段,更是成大事者應有的胸襟。

四、能屈伸,懂韜晦

韜晦,意思把鋒芒收斂起來,把蹤跡隱蔽起來,即深藏不露。

孫權,就是一個懂韜晦的人。

收回荊州後,所有人都在等着孫權登基稱帝。

因爲此時的曹丕、劉備已相繼建立了魏蜀兩國。

可就在東吳將士們翹首以盼的時候,孫權卻只是以江東多亂爲由接受了曹丕所冊封的吳王。

他在等,等一個合適的機會。

此時的劉備正舉全國之力攻打孫權爲關羽報仇。

而曹魏一方,也因猜忌孫權非真心臣服而對其虎視眈眈。

若孫權此時稱帝,則勢必受到兩國合擊,使東吳陷入險境。

況且,劉備本爲漢朝皇室後裔,曹丕則是通過漢獻帝禪讓獲得帝位。而孫權只是一方諸侯,稱帝並非名正言順。

故,爲圖大局,孫權接受了曹魏的冊封。

受封一舉看似令孫權屈身受辱,但卻避免了與魏蜀的雙線作戰,還令孫權得以加強了江南地區的統治。

到了黃龍元年,孫權已經47歲,劉備和曹丕兩個勁敵卻先後去世。

百姓也早已在戰火中適應了當今三分天下的局勢。

而此時的東吳也在孫權的治下國富民強。

眼看時機已到,孫權再不猶疑,在武昌宣告登基,成就了他的皇權霸業。

正如《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孫權此舉作出的評價:“屈身忍辱,任才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

孫權有什麼過人之處?爲什麼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第6張

作爲一個普通人,我們也許瞧不起那些含着金湯匙出生的貴族。

天真的認爲他們只是投胎技術比我們好,生在了羅馬而已。

但孫權卻用人生告訴我們,一副“好牌”只是優勢,打得出彩打的贏,那才叫做本事。

所謂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不要去計較眼前的榮辱,也不要懼怕這一時的蟄伏。

就算失意又怎樣?只要不自墜其志,我們終會熬出頭來。

人生最壞的結局,不過大器晚成。

那些打不倒你的,必將使你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