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乾陵千年未被盜是巧合?61尊石人像終被揭開

乾陵千年未被盜是巧合?61尊石人像終被揭開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乾陵是武則天和李世民的墓穴,看似沒有什麼特別的但卻可保千年不被盜,有人說是巧合,但近日考古學家在考察的時候,竟然發現祕密就隱藏在乾陵的61尊石人像中,太驚人了。

武則天,是中國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以男人爲主的帝國時代,武則天的傳奇故事經久不衰。乾陵,是唯一一座安葬着夫妻兩位皇帝的陵墓。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個,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

乾陵千年未被盜是巧合?61尊石人像終被揭開

網絡配圖

唐初,李世民開創“因山爲陵”的葬制。乾陵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完善了昭陵的形制,分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里。乾陵“周八十里”,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青龍門,南朱雀門,西白虎門,北玄武門。總面積達到230萬平方米。

乾陵千年未被盜是巧合?61尊石人像終被揭開 第2張

網絡配圖

近年來,乾陵文管所的專家們經過大量研究,推翻了這一說法,提出了新的觀點。他們認爲不應該稱“王賓”,而應該稱“蕃王”或“蕃臣”。理由是:第一,從可以看出石人銜名的36尊石人像研究結果看,以客使身份和王賓身份入圍者共五六人,絕大部分均是“質子宿衛制度”的制約下,來到長安的。

所謂“質子制約制度”,是指唐代的各屬國爲了體現是大唐的忠順,派自己的親王或子弟人質京師,宿衛宮城。這個制度既是大唐“統制四夷”的真實寫照,也是各蕃國“依唐如父母”的真情表露。第二,在可考的石人像中,帶“故”字的頗多。

乾陵千年未被盜是巧合?61尊石人像終被揭開 第3張

網絡配圖

以61尊石人像西側石人第一排靠北的阿史那彌射石人像爲例,此人死於唐龍朔二年(公元662年),高宗李治卻死於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前後相差21年。因此,一律稱他們是參加高宗李治葬禮的“王賓”是不對的。第三,以客使身份到長安的三位蕃人,他們的目的不是參加高宗李治的葬禮,而是求婚和親的。

第四,立石人像不是他們的發明,而是信照照陵制度設置的。爲再現唐太宗李世民“四夷賓服”的狀況,曾將14個少數民族首領的像立於昭陵。唐高宗百年後,武則天效仿昭陵制度,立石人像於司馬神道上,目的是“誇耀後世”。選擇的石人像只要身份合格就行,而無所謂健在或去世。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