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諸葛亮和司馬懿 誰軍事才能更厲害?

諸葛亮和司馬懿 誰軍事才能更厲害?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三國頂級人物的初次對決,更是唯一一次正面較量。只談正史,不說演義,看看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龍虎鬥,到底誰更厲害?

諸葛亮和司馬懿 誰軍事才能更厲害?

網絡配圖

一、架空李嚴,再出祁山

劉備在白帝城病危時,仿照孫策託孤張昭與周瑜,將劉禪託孤給諸葛亮與李嚴,按理說諸葛亮主內政,李嚴統軍事。但在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赴南中平叛,一下子剝奪了李嚴對中央軍的控制力;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北伐前夕,又邀李嚴增兵漢中,李嚴不願意,就以各種理由拒絕,並要求劃五郡另立巴州,歸其所有,作爲增兵的交換,但被諸葛亮拒絕;建興七年(228年),諸葛亮收復武都、陰平二郡,李嚴誘導諸葛亮效仿曹操“稱王加九錫”,再次遭諸葛亮拒絕。到了建興八年(230年)七月,曹真伐蜀,面對大軍壓境,畢竟國家安全是第一位的,李嚴不得不支援漢中,但同時又開出條件,希望自己也像諸葛亮一樣開府治事。而諸葛亮則恩威並重,一方面拒絕其開府,另一方面升其爲驃騎將軍,並任命其子李豐接任江州都督。於是,李嚴帶領兩萬人馬從江州沿米倉道進駐漢中。

既然李嚴把人馬已經拉到了漢中,諸葛亮再無顧忌,於是很快,收了李嚴的兵權,這讓李嚴更加不爽,索性改了名字,叫“李平”,以暗中表達內心不滿。

李嚴到漢中半年後,即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再次啓程,開始了第四次北伐。

此次北伐,仍由諸葛亮親自掛帥,參謀團有護軍費禕、中監軍鄧芝、丞相長史楊儀、丞相參軍馬忠等;指揮官有前軍師大將軍魏延、督前部高翔、督後部吳班、無當監王平等,總計六至七萬人馬,爲歷次北伐最多。除此之外,諸葛亮也給留守漢中的李嚴,配置了些人馬,一則防止曹魏進攻,另一方面,萬一前線膠着不下,李嚴也可以率軍北上牽扯敵人。而李嚴本人,被任命爲“中督護兼署丞相府事”,說白了,就是負責人員補充、糧草調配等方面的事宜,蔣琬爲其副手。作爲漢中的二號人物,只負責管理後勤,李嚴內心的陰影可想而知,而這些,都爲接下來的北伐,埋了一個大坑。

諸葛亮和司馬懿 誰軍事才能更厲害? 第2張

網絡配圖

二、曹真病故,司馬掌印

此時魏國方面正處於曹真伐蜀後處於修整期。具體爲:大司馬曹真駐長安,車騎將軍張郃駐洛陽,徵蜀將軍戴凌、雍州刺史郭淮駐隴西,後將軍費耀駐上邽,賈嗣、魏平駐守祁山。

諸葛亮於二月出漢中,水路運糧,陸路行軍,三月兵臨祁山,具體路線請參考作者(頭條號故道之路)我的上一篇文章。消息傳到長安,此時曹真已經病入膏肓,只得要求各地堅守城池,不得擅動,同時向洛陽求援。

曹睿緊急召集大臣們商量對策,大司馬病重了,這該怎麼辦?結果滿朝文武倒認爲大可不用擔心,理由就是根據情報,諸葛亮沒有帶輜重,堅持不了多久,“不擊自破”;甚至還有人出主意,說把上邽附近的麥子先割了,餓死敵人。大臣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爲沒有發現蜀軍的運糧大隊,殊不知,此時的糧道已改爲水路,而運輸工具,則用上了諸葛亮親自設計的“木牛”。

面對大臣們的經驗主義,輕敵之風,曹睿覺得不放心,於是,緊急調司馬懿從南陽趕赴洛陽,並對他說“西方事重,爲君不可負者。”司馬懿也二話沒說,立刻去長安換回曹真,“督雍、涼二州軍事”,並與張郃匯合。不久後,曹真病逝,從此,司馬懿全面接管了曹魏的中央軍,軍隊人數大致十萬左右,另外還督管隴右的兩至三萬守軍。

張郃見到司馬懿後,打探到漢中還有軍隊留守,擔心諸葛亮又搞聲東擊西,便勸司馬懿分兵駐防關中的雍縣、眉縣一帶,但是司馬懿不聽,並對張郃說:“要是分兵後,咱們去祁山的兵馬能打贏諸葛亮,那就分兵;要是打不贏,豈不是重蹈當年楚國被黥布各個擊破的覆轍嗎?”。於是,司馬懿進駐隃糜(現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準備沿隴坻道,也就是街亭的那條路,開進天水。

三、圍攻祁山,上邽割麥

很快,蜀漢軍隊將祁山堡團團圍住,曹魏守軍有限,賈嗣、魏平等不敢出戰,只得向司馬懿求援。司馬懿命令費耀、戴凌留四千精兵守上邽,其餘由郭淮率領,全部去救祁山,同時自己日夜兼程趕赴戰場。諸葛亮聽說郭淮等人前來,便親帥大軍迎戰,大勝,郭淮等人只能退守上邽。諸葛亮留一部分人馬繼續攻打祁山,自己則親率主力包圍上邽。此時諸葛亮面臨的情況,與第一次北伐何等相似,同樣的圍攻祁山堡,同樣的在上邽困住了郭淮。不同的是,面對司馬懿的援軍,諸葛亮這次再也沒有派馬謖之類遠去街亭“堵援”,而是打算把司馬懿放進來,再消滅之。話句話說,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已經由一伐時的攻城略地,上升到現在的消滅敵人有生力量。正所謂“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諸葛亮和司馬懿 誰軍事才能更厲害? 第3張

網絡配圖

當年街亭之戰,表面上看是主動去“打援”,本質上卻是被迫分兵去堵張郃,還把戰線拉長了400裏,結果被各個擊破。而這回的戰術,表面上是把敵人放進了隴右,實際上卻拉長了敵人400裏的補給線,一正一反,800裏的距離,使得諸葛亮既可在上邽以逸待勞,又可呼應祁山分隊,而司馬懿不得不從洛陽到長安再到天水,長途跋涉,疲於奔命。從此,戰爭的主動權,落在了諸葛亮手中。

正因如此,靠近上邽後,諸葛亮並沒有急於攻城,而是在城東二里的一處高地安營紮寨,當地人叫它“下募城”,全軍休息,等待司馬懿。考慮到戰爭可能會持久,上邽一帶又是隴右少有的產糧區,雖然麥子還沒有熟,就算自己不吃,也不能留給敵人,於是諸葛亮命令把上邽周邊的麥子全部割掉。這樣如果戰鬥打到秋天還沒結束,曹魏方面也將面臨隴右無糧的困境。諸葛亮再次讓自己的劣勢和敵人拉平。

很快,曹魏的援軍趕到。司馬懿見諸葛亮沒在渭水設防,很得意,覺得諸葛亮也不過如此,於是索性渡過渭水,也夯土搭寨,與諸葛亮對峙起來,當地人叫它“上募城”。

殊不知,他正在落入諸葛亮精心設計好的圈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