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翰林學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 這個官職的權力很大嗎

古代翰林學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 這個官職的權力很大嗎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翰林學士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安史之亂”之後,宦官勢力逐漸做大。宦官李輔國因爲擁戴肅宗有功,備受崇信。當時大權在握的他,甚至可以逼迫太上皇唐玄宗。最後,李輔國權勢日盛,驕縱異常,並嚇死病中的肅宗,擁立代宗爲帝。

此後,唐朝宦官專權日益嚴重,到後來,宦官甚至可以擅自廢立皇帝,甚至加以毒害。因此,皇帝要想擺脫做傀儡的命運,必須要加強皇權,並打擊宦官勢力。

唐順宗有志於改變這一現狀。在他還是太子時,身邊就聚集了王叔文、王伾等一批正直的大臣。繼位後,他提拔王叔文爲翰林學士、兼任度支使、鹽鐵副使。在皇帝的支持下,王叔文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王叔文一系列的改革,引起了宦官俱文珍的不滿,他討厭王叔文玩弄權勢,隨即就罷免了他翰林學士的職務。

知道此消息的王叔文,很是震驚,他對朋友說道∶“我必須經常來翰林院辦公,如果沒有翰林學士這一職務,就沒辦法進入內廷了。”

着急的王叔文找到了王伾,後來還是王伾爲他求情,最後俱文珍才准許他三五天進一次翰林院。王叔文改革,最後還是失敗了。

古代翰林學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 這個官職的權力很大嗎

爲什麼主持改革的王叔文,在知道自己被免去翰林學士職務後,很是震驚?

翰林學士,具體又是什麼官職呢?

早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曾設立文學館,用此來招攬天下人才。而這些人才,對他奪取天下以及登基稱帝發揮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登基後,繼續招攬有才學的人,留在身邊。這種做法,被後來的皇帝保留了下來。這一批圍繞在皇帝身邊的人,被稱爲翰林待詔,主要負責給皇帝講學,供皇帝文娛消遣。

中書舍人,是專門幫皇帝起草詔書的官職。唐玄宗時期,因爲事務較多,很多重要的事情不能及時起草。開元二十六年,唐玄宗設置學士院,從翰林待詔中選拔一批人才進學士院,幫助中書舍人。

但是,翰林學士又不同於中書舍人,因爲中書舍人直接隸屬於中書省。而翰林學士,是直接對皇帝負責。一般的詔書由中書舍人起草,稱爲外製。而重要的詔書,則由翰林學士起草,稱爲內製。

古代翰林學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 這個官職的權力很大嗎 第2張

起先,翰林學士是沒有品級,也沒有官署的,他們往往在朝廷裏還兼任着其他官職。但是,“安史之亂”後,朝局日趨複雜,因爲經常和皇帝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其地位逐漸重要了起來。

翰林學士經常值宿禁中,所以能夠參與起草將領任免、冊立太子、宣佈征伐等大事,當時被稱爲“內相”。唐朝的翰林學士,往往能夠通過中書舍人這一官職,升爲宰相

唐憲宗時期,從翰林學士中選拔一名德高望重者,爲翰林學士之長,稱爲學士承旨。北宋前期的翰林學士,承襲唐朝,起先也是沒有品級的。宋神宗元豐改制後,翰林學士承旨和翰林學士成爲正式官員,正三品,並且不再兼任其他官職。

古代翰林學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 這個官職的權力很大嗎 第3張

相較於唐朝,宋朝翰林學士權力有所下降,能入翰林學士院的,都是一些文學之士。但是,地位仍很尊貴。宋哲宗去世時,蔡京爲翰林學士,朝廷急詔他草擬哲宗遺詔。當時,宰相親自遞筆,副宰相磨墨。

宋朝之後,沒有純粹的“翰林學士”一職。明朝也有翰林院,學子在殿試之後,成績優異者,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翰林院編修(正七品)、翰林院檢討(從七品)等職。

清朝設立“翰林院掌院學士”,由兩人擔任,滿、漢各一位大臣,從二品。底下又設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從四品。

古代翰林學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 這個官職的權力很大嗎 第4張

綜上可知,唐朝的“翰林學士”權力最大,地位也最尊貴,翰林學士有時甚至被稱爲“內相”,而明清時期的內閣首輔,也被看作是等同於宰相。

那麼,這兩個官職有什麼異同呢?

說到它們相同的地方。

首先,兩者都類似於宰相,權力都很大,地位都很尊貴。

但是它們又不是官方正式承認的宰相。唐朝時,除了有內相,還是有宰相這一正式官職的。而在明清,宰相是被廢除掉了。

其次,兩者的出身很相似,都出身翰林,都是飽學之士。而且,開始都是皇帝的祕書,沒有官階或者官階很小,後來權力才逐漸變大的。

然後,兩者設立的初衷是相同的,主觀上都是爲了加強皇權。內相,是皇帝用來對抗日益強大的宦官的權力。內閣的崛起,是因爲皇帝廢除掉丞相這一職位後,需要內閣來幫忙處理政務。

最後,它們的結局是相同的,走向衰落。宋朝沒有宦官、藩鎮的勢力,不需要翰林學士來牽制,所以,權力下降。清朝內閣的權力也逐漸衰落,尤其是軍機處出現之後,取代了內閣的地位。

古代翰林學士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 這個官職的權力很大嗎 第5張

但是,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首先,它們的產生背景不同,內相權力變大,是因爲皇權旁落,宦官和藩鎮權力增強,內相的權力是用來制衡前兩者的。而內閣首輔權力的增大,是因爲皇權極度加強,皇帝不理政事導致的。

其次,權力大小不同。內相是皇帝爲了和宦官、藩鎮爭權而產生的。但內閣首輔權力很大,在明朝,有時甚至可以制約皇權,甚至凌駕於皇權之上,例如嘉靖初年的“大議禮”事件、張居正任首輔時的權勢。

最後,性質不同。歷史上,有內朝和外朝之分,宰相領導的百官,被稱爲外朝。皇帝領導的親信,被稱爲內朝。內相的權力,實際上是來自於內朝,是服務於皇權的。而明朝的內閣首輔,是文官之首,對皇帝的旨意不滿意,是可以封還的,可以制約皇權。

無論,內相也好,內閣首輔也罷,他們最初的目的,其實都是爲強皇權服務的。而當其權力一旦做大,最後必然會遭到拋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