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日本彌生時代後期的統治者有怎樣的特質?

日本彌生時代後期的統治者有怎樣的特質?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彌生時代後期,人們爲了防禦戰爭、保衛家園,建造起堅固的堡壘,地方組織遍佈整個島國;考古學的證據表明,隨着氣候轉暖,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沒了沿海的稻田,捲走了私人財物,築堤防洪工程持續貫徹着。這樣的趨勢頗有爭議,它迫使農民開墾高地,促使權貴爲竭盡全力擴張領土、發展生產力而互相爭鬥。用於糧食收割的金屬製品和大米的引進導致了人口劇增,社會階級形成,貧富差距開始形成——上自部落首領,下至中小農民。在領土擴張和連年戰亂中,村民們形成各種各樣地區性團體。

這些小團體逐漸發展壯大,形成擁有軍事、經濟、政治力量的地區性部落。最後形成出雲國、吉備國、邪馬臺國、大和國、吉野裏國等大型部落族羣。這些部落都有政治要地以及中心城區,護城牆和護城河構成的堅固防禦系統牢牢地保衛着這些地區。隨着軍事科技的發展,在饑荒年間,許多部落通過戰爭來獲取食物和權力。爲了展現卑彌呼與邪馬臺國的另一個側面,我將它與出雲國、吉備國和大和國列在一起。公元250年左右,彌生時代宣告結束,當時的日本高度分離,沒有中心政權。

日本彌生時代後期的統治者有怎樣的特質?

將現在的日本看作許多不斷戰爭中的小國,好比戰國後期與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勢。每個部落或政權的首領開始建造自己的大型陵墓。這一時代他們選擇高地作爲陵墓的安置地,並開始隔離墳墓,而不是將自己光輝的陵墓置於集團墓地之中,和其他人的墓地擺在一起。 彌生時代後期,墳墓的數量和大小劇增,陪葬品不計其數。彌生時代的精英們都被葬在具有代表性的巨大穴式土堆裏,這些土堆四周有壕溝,被稱爲“前方後圓”墳。《後漢書》、《魏志》和《隋書》都沒有說卑彌呼是自己停止攻打古奈領土的。

日本彌生時代後期的統治者有怎樣的特質? 第2張

《後漢書》、《魏志》和《隋書》都沒有說卑彌呼是自己停止攻打古奈領土的。作爲木道(侍奉鬼神的教派,也可以說是薩滿教的一種形式)的巫女,她的力量絕非來自軍事要素。通過宗教媒介與神對話使她成爲日本享有最高地位的巫師,她就能切實控制臨近部族的首領攻擊反叛勢力了。因此,她和後繼的大和國諸王不同。崇神天皇、垂仁天皇和其他的大和時代天皇相較而言在軍事戰爭上更爲活躍。另一種觀點則認爲,那是因爲女性統治者無法涉足軍事戰爭所致,齊明天皇、皇極天皇、持統天皇等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女帝,卻未能踏上戰場。

日本彌生時代後期的統治者有怎樣的特質? 第3張

《魏志》中記載了以卑彌呼爲首領的社會等級制度形成過程,然後她卻似乎沒有獨攬天下。彌生時代後期,統治者大都具有留戀現世和追求精神世界的雙重職責,《魏志》記載了政教分離的端倪,此時卑彌呼贊成神權統治與精神至上,而伊藤國的首領和她的弟弟則偏向於注重現世生活。然而,這並不意味着擁有同等的地位就會受到與薩滿巫師同樣的尊重(儘管源於人們對她的恐懼,卑彌呼的宗教職能和權力令她受到萬人景仰)。正如各地的領主開始興建前方後圓的大型陵墓,交織成大和政權的浩大網狀結構,卑彌呼統治下的領土也呈現類似的結構。關於彌生時代,我們找不到之後古墳時代那些的大型陵墓作爲統一象徵,《魏志》讓我們進行合理的假想。

但是說到底,《魏志》中存在許多誇張、歧義與疏漏,將永無止境的遐想留給了後人。然而,未經覈實的文字不值一提,本人認爲:《魏志》提到了彌生時代整個國家的部落首領逐漸趨向統一的過程,從彌生時代早期的100多個部落縮減到卑彌呼統治期間的30多個部落;數以百計的部落首領當時都不在邪馬臺國的管轄之內。據說卑彌呼執政期間直接管領20多個部落。當時別國勢力的針鋒相對,東北方也有交通未及的廣大領域,在逐漸形成統一國家的過程中自然需要建立所謂的“同盟網絡”。合爲一體的各部落首領掌管着各自的領土,也許會成爲卑彌呼的地方代表,將她的意願付諸實踐。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