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楊修背後的家族勢力很大,爲何曹操敢直接殺他呢?

楊修背後的家族勢力很大,爲何曹操敢直接殺他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古真情留不住,總是套路得人心。曹操殺楊修,出於一貫的剷除異己。司馬懿安然無恙,是因爲他的家族採取了跟曹操合作的務實態度。

楊修背後的家族勢力很大,爲何曹操敢直接殺他呢?

對於歷史上的幾個朝代,有人戲言“漢經學,晉清談,唐烏龜,宋鼻涕,清邋遢”。其它的姑且不談,“漢經學”倒是恰如其分。

自從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的政策以後,漢朝長期奉行以教爲先的國策,博士、學官等核心教育崗位被儒家壟斷,建立了社會教化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制度;更重要的是,雖然在人才選取層面提倡“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諸子百家理論上仍可入朝爲官,但遠遠無法撼動儒家的主導地位。

因此,西漢兩百年中,儒家思想以官方正統身份得到廣泛傳播;漢光武帝劉秀本就是太學生,建立東漢後自然也延續了尊儒的方針。經過前後四百年的浸潤,儒家經學在思想屆的地位不可撼動。

楊修背後的家族勢力很大,爲何曹操敢直接殺他呢? 第2張

在東漢時期,由於造紙、印刷技術適用範圍有限,書籍數量較爲稀少,加上交通方式的約束,知識的傳播效率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高效、快速。相對於以學校的形式發散推廣,家族內部的父子相承更具操作性。久而久之,大量經學世家逐漸嶄露頭角。

同時,由於兩漢的人才選拔採用察舉、徵辟制,徵召對象在士大夫圈層中的口碑、人脈顯得越發關鍵。以察舉爲例,由於沒有具體選拔標準,最終逐漸流於“人情化”,要麼私人請託、要麼是故舊報恩。

知識的壟斷、官員選拔渠道的舞弊,結合起來就產生了這樣一種特殊政治現象:那些經學望族被譽爲名士,他們封侯拜相、累世公卿,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在政治、思想層面的影響力足以對整個時代產生影響。

特別到了東漢後期,由於外戚、宦官亂政輪番上演,士大夫階層也被裹挾其中、飽受迫害,兩次“黨錮之禍”,嚴重削弱了士族的向心力。黃巾起義爆發後,大部分世家大族選擇與軍閥合作,他們支持與否,甚至成了左右一方諸侯政治生命的關鍵因素。

隨着漢末的洗牌,本身並非世家大族的曹操佔據了中原。曹操之父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他先以門蔭入仕,官至九卿,後來採取賄賂、捐錢等方式躋身於太尉,位列三公。

這種出身,在世家大族眼裏是上不了檯面的。而對曹操而言,無論於公於私,都有必要對當時盛行的門第之見予以打壓。於是,那些不與自己配合的豪門望族就成了他收拾的對象,而當時最牛的經學世家都有誰?兩個“四世三公”的家族:汝南袁氏、弘農楊氏。前者我們比較熟悉,重點提下楊氏。楊家的來頭相當傳奇。據說其祖上是西漢初年的功臣楊喜,因爲在垓下搶到楚霸王的一塊屍體被封赤泉侯,從此躋身漢朝權貴階層。

漢昭帝時期,楊敞拜相封侯;漢光武帝在位期間,楊寶被譽爲一代名儒,深得劉秀敬重;到了漢安帝期間,又一位家族才俊楊震嶄露頭角。

史稱楊震年紀輕輕就通曉經傳,博覽羣書,爲人淡泊名利、清廉剛直,直到50歲才接受徵辟、進入仕途,沒多久就官拜三公,歷任司徒、太尉之職,升遷之迅捷令人歎爲觀止。但面對當時黑暗的政治,楊震不畏權勢、上書直諫,被深信讒言的皇帝免官。一身正氣、不向黑惡勢力低頭的楊震憤而服毒自盡,讓天下人無不欽佩。

楊震雖死,但他的家族卻仍舊“累世公卿”:其子楊秉出任太尉;其孫楊賜先後擔任司徒、司空;重孫楊彪更牛,歷任司空、司徒、太尉、錄尚書事。四代人都位居三公之列,這就是與汝南袁氏齊名的弘農楊氏。

參照袁紹、袁術的待遇,對於這樣具備廣泛影響力的家族,曹操的宗旨很簡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楊彪恰好就是“逆”這一類。東漢末年,帝都沉淪、帝王遭辱,但身居三公的楊彪一直站在劉氏皇室一邊。他曾因力阻董卓遷都而被免,也曾試圖以命相搏、阻止李傕綁架漢獻帝,史稱“彪盡節衛主,幾不免於害”。

所以我們可以猜測,對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楊彪會是何種態度。公元196年,漢獻帝被“請”到許縣,曹操大宴百官,但楊彪心知形勢不妙、面露憂慮之色,不久後就被曹操罷免。但曹操並沒有就此善罷甘休。後來袁術稱帝,曹操以“楊彪與袁術是親戚,想要勾結袁術廢獻帝”的莫須有罪名,將其下獄、欲行謀害,在孔融、滿寵的據理力爭下才作罷。隨後的近十年中,楊彪幾經宦海沉浮,多次險些遭受曹氏的毒手。眼見無力迴天,他乾脆裝病回家。

對於這種名滿海內、處事老道的名士,曹操一時沒什麼辦法,但他有更狠的殺招:釜底抽薪,斷絕其未來的希望——楊彪的獨子楊修年輕氣盛、鋒芒外露,被其乾脆利落地找茬殺害。

相比較而言,司馬懿可謂是“識時務者爲俊傑”的典範。河內司馬家族雖然袁、楊不可同日而語,但也算是一時望族;司馬懿兄弟八人,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而且個個人才了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

建安初年,面對曹操的徵辟,司馬懿也曾試圖潔身自好,爲此還煞費苦心地躺在牀上裝病。但這一招只能頂得一時,曹操自命爲丞相、徹底掌握大權後,直接赤裸裸地威脅司馬懿: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躺在牀上不出仕,那就把你抓起來。

相對於名聲,司馬懿更惜命,史稱他“投杖而應命”,乖乖地當起了曹操的小弟。爲了規避未可知的風險,他一方面爲曹氏盡心盡力、廢寢忘食,另一方面還提前下注、刻意結交曹丕,由此逐漸站穩了腳跟,地位水漲船高。後來,當曹操表露出覬覦大位的念頭時,司馬懿識相地表達了全力支持,讓曹操從此徹底放下了戒心,任其開啓了超長待機的權臣之路。

但曹操絕對沒有料到,在不久的將來,曾經對自家俯首帖耳的司馬懿會革了自己子孫後代的命。其實這並不奇怪,司馬懿既然能對漢朝不忠,又怎會對曹魏死心塌地?更諷刺的是,當司馬懿篡魏時,那些世家大族果斷地拋棄曹氏,像楊彪那種竭力維護舊主的名士幾乎不復存在,也許這就是天理昭昭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