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長江以北首次發現良渚文化聚落

長江以北首次發現良渚文化聚落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經過南京博物院4年多的考古發掘,位於興化、東臺交界處的蔣莊遺址初露真容,這是一處良渚時期的文化遺存,從距今約5000年起,先民們在此生活了千年左右。2月28日,來自全國的20餘位專家在實地考察後進行論證,認定此次考古意義重大,不僅突破了良渚文化北不過長江的傳統學術觀點,而且首次大量出土良渚時期先民骨骼,通過現代科學檢測,那些隱藏在骨骼中的中華文化基因有望被破解。

考古現場目前仍保留着一片良渚文化晚期墓地,墓穴僅比一人稍大,多數墓穴里人骨保存較爲完好,有些墓穴裏則只有堆放的白色碎塊。考古領隊、南博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說,白色碎塊是焚燒後的骨骼,考古學上稱爲“燒骨葬”。目前已經清理了280座墓地,時間貫穿了整個良渚文化時期。出土的文物包括玉璧、玉琮、石鉞、陶鼎和骨制魚鉤等近1200件文物。值得一提的是,男性使用的石鉞、錛與女性使用的陶紡輪都沒在同一座墓葬中出現,體現出性別與社會分工的關係。

長江以北首次發現良渚文化聚落

出土的文物同樣令人驚喜,直徑約20釐米的玉璧閃着綠瑩瑩的光芒,像新的一樣;石制的錛、刀和箭頭經拋光,像玉器一樣光滑。此外,這裏出土的陶器除鼎足外,其它器物在一千年間與300公里外杭州的良渚文化核心區基本同步,良渚文明的輻射力可見一斑。

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張忠培告訴記者,如今,學術界越來越傾向於認爲,有城牆、水利工程、農業區和貴族墓地的良渚古城,已是個早期國家。與夏商周文明以青銅爲代表不同,良渚文化則以玉器爲代表。傳統觀點認爲良渚文化的範圍以環太湖爲主,向北不超過長江。但此次就填補了長江以北地區良渚文化考古發現的空白。

此次考古共出土了234具骨架,這些骨骼被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稱爲“最重要的發現”,“以前良渚文化考古中,基本未發現可進行科學檢測的骨骼。其實,骨骼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信息。”

通過DNA檢測,能判斷同一片墓地裏的死者是否有親屬關係,還可以檢測這批人與之前的崧澤文化、後來的吳越文化,是否爲同一種羣;檢測骨骼中碳13和氮15的比例,可推測先民食譜中的葷素比例;鍶同位素檢測則能推測原住民與“外來戶”的比例,看看當時的人員流動情況;通過最尖端的碳14檢測,還能將死者生活的時間精確到幾十年的範圍內;綜合多具骨骼,也許可以進行人像復原,看看當時的人長什麼樣。王巍說:“這批骨骼是先民們留給我們的文化基因庫,科學檢測將使我們對於5000年前良渚人的生活有更加細緻入微的瞭解。”

在一件黑陶罐上,先民們用利器劃出了狩獵圖:一根樹枝上用繩索捆吊着一頭還在掙扎的野豬,另一面則是一頭正在飛奔的鹿。

在四五千年前,先民們的食譜很豐富。負責動物考古的劍橋大學董寧寧博士告訴記者,目前發掘整理的動物骨骼有2700多塊,其中麋鹿和梅花鹿等鹿科動物佔了70%以上,鹿有舔鹽習性,這爲先民伏擊獵取提供了機會, 出土的鹿角都有切割和打磨痕跡,先民們用它們生產勞動。豬骨佔了15%左右,從骨骼上分析,是已經馴化的家豬。此外,遺址上還出土了少量的狗和牛的骨骼,不過牛很可能並沒有用來耕種,一方面考古中尚未發現耘田器,另一方面在少量的牛骨中也沒發現高強度的勞動而導致的關節病變。董寧寧說:“在中國南方,雖然當時馴化動物的技術和條件已經成熟,但馴化需要餵食和照料動物,且需要等動物長大才能食用,相比而言,狩獵的回報來得更快。”

肉食是奢侈品,不可能作爲主食,那麼蔣莊良渚人主要用什麼果腹呢?負責植物考古的吳文婉博士告訴記者,可鑑定植物遺存種類至少隸屬於18科21屬27種,大自然爲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當時的稻作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因此米飯是主食之一。除此之外,芡實和菱角是被食用最多的,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吃剩的碎塊和碎殼,這表明先民們生活的地方水網密佈。此外,甜瓜類等瓜果也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吳文婉猜測先民們不但有農田還有菜園,而杏、桃、棗等果核則表明周圍還有林地。

骨骼受損,暴力傷害因何來

有一個現象引起了與會專家們的關注,那就是墓葬骨骼存在大量暴力傷害的跡象。

據考古現場負責人甘恢元介紹,243號墓裏埋葬的是一位40多歲的女性,它的骨骼保存完好卻缺了一隻右手;56號墓的墓主是一位四五十歲的男性,他的其它骨骼都在,頭顱卻不翼而飛;150號墓的墓主是位四五十歲的女性,她的頂骨被齊刷刷地切斷;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第158號墓,墓主是位四五十歲的男性,下葬時被放在用一段粗木掏空的船形棺內,骨骼散亂大致排成人形,棺內還有一具無頭女性遺骸,棺外有六顆頭骨,其中一顆只有頂骨和部分額骨,同樣是被切割下來的。

由於地處良渚文化圈的北方邊界,且有如此多的暴力傷害痕跡,有專家懷疑,這裏是否是一個帶有軍事性質的聚落,雖然早期古國未必像後世那樣能直接控制廣袤的疆域,進行戍邊、遠征、北伐之類的軍事行動,但是地處文明邊界,與其他文明接觸,很有可能發生比較頻繁的戰鬥,造成人員傷亡。

考古共出土了234具骨架,負責人骨鑑定與研究的考古隊員朱曉汀博士把蔣莊遺址與徐州樑王城遺址的先民遺骨進行了對比,後者位於徐州,屬於大汶口文化。統計表明,蔣莊遺址的墓葬中,15—35歲死亡者約佔67%,比樑王城遺址高出20%,而36—55歲死亡者只有約20%,而樑王城遺址卻達到約40%,這表明蔣莊遺址的先民面臨着更大的生存壓力,而這並非自然環境造成的。

不過,蔣莊遺址先民的來歷和動向目前仍然是一個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方向明提出疑問,大約5000年前,良渚先民們從何而來?根據已知的考古發現,我們能不能勾勒出良渚這個玉石文明遷徙的“玉石之路”?大約4000年前這裏的文明突然消失,直到漢代這裏才又出現人類活動的遺蹟,先民又是爲何放棄了這裏?原因是氣候變化還是部落戰爭?這些都有待探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