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關於釋迦摩尼的評價是怎麼樣的?釋迦摩尼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關於釋迦摩尼的評價是怎麼樣的?釋迦摩尼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格評價

佛在人間:佛陀從不以神靈或神使自居,“我今亦是人數”。佛教不是神教那樣說爲神的啓示;乃以人間覺者的教化而達安樂和清淨。“諸佛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他曾說,弟子接受他的教導,卻並非所有人都能成就,“婆羅門,對此我能做什麼呢?婆羅門,我如來只是指路的人。”

慈悲與無私:佛陀的慈悲在其言教中隨處可見。拔耆國有位名爲獅子的將軍,他本是耆那教的豪華施主,當與佛見面後非常歡喜欽佩,要求成爲居士弟子。佛陀答應後,勸他不要取消長久給與耆那教徒的佈施。吠舍離發生瘟疫時,佛陀冒着被傳染的危險,身入其境以化導。對於門徒,佛陀同樣予以無私關懷:他親自照料生病的比丘,爲失明比丘縫衣服,爲重病比丘洗灌,向小比丘懺摩……

他的護法居士雖不乏權貴之人,但他身無分文,始終三衣一鉢行腳乞食。他祥和安寧,從不憤怒、悲傷、嫉妒,沒有任何自私與傲慢。即使受到誹謗迫害,也從不起仇恨;受到稱頌也毫不得意。他赤足行走於恆河兩岸各地,四十五年說法不倦,通過自己的言行化導有情,從不希求任何回報。

關於釋迦摩尼的評價是怎麼樣的?釋迦摩尼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不以統領者自居:佛從不視自己爲僧團領導者,也不願別人這麼看待他。“我不攝受衆”,“同坐解脫牀”。他以身作則:自己建房,自己洗衣掃地;五日一行比丘之房。阿難在說法,佛忘病而起身聽之;聽到堂中說法,佛便站立在戶外。衆僧按律自恣時,佛說:“我若有過錯,歡迎大家揭發!”他讓弟子不要不好意思向他請教,“應以友人與友人請問”。姨母以新衣施佛,佛讓她施與衆僧:“施比丘衆已,便供養我,亦供養大衆。”頻婆娑羅王以竹園施佛,佛說:“但以施僧,我在僧中。”

關於談吐:佛陀侍人謙遜有禮,對主動上門的辯論者,他總是心平氣和地與他們討論。他的態度是理智而非感情的,對來求教者總是順應談話的對象,循韜善誘,引發別人自作思考。他不喜歡向他們發表滔滔講演,也沒有無意義的話。他善於用比喻,從生活中選取來的比喻來闡述比較難懂的佛教教義。他的談話很富於幽默感,例如他會用挖苦諷刺口氣討論婆羅門教。

思想評價

揚棄時代思想的深見:佛陀打破婆羅門的第一因論和非婆羅門的共因論,立互爲因果的緣起論,這接近辯證法;又承認業力,有反唯物傾向;以緣起爲本,無神我爲世界主宰,無神我爲個人靈體,又傾向無神論;東方雖衍出反吠陀潮流,但頗嫌於神祕和苦行的極端。釋尊以中道爲解脫行;慈和不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於神祕,淡泊而薄苦行。以世間爲無我的緣起,反侵略而唱無諍,闢四姓而道平等;崇善行以代祭祀萬能,尊自力以斥神力、咒力。是對六師外道以及婆羅門的徹底揚棄。

關於釋迦摩尼的評價是怎麼樣的?釋迦摩尼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第2張

超越思辨的如實修證:六師外道以及婆羅門都以本體論爲依據,某青年曾請教了有關世界本質、身心關係、人死後續存與否等十四個問題(十四無記)。是當時印度思想界各爲執持的哲學命題,他們都自稱能真正解答現象的本質。佛認爲這些問題無法訴諸經驗而得到解答,是使人困惑痛苦的精神枷鎖;這些基於想象或思辨的理論,只是獨斷的教條主義;並且由於見解不同,而引發針鋒相對的衝突。佛陀對此一概避而不談,代之以實際的修證;以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態度來解決它們。

意義:佛教是釋尊本其獨特深見,應人類的共欲,陶冶印度文化而樹立。佛教蘊藏着許多新文化的萌芽,從而成爲後來印度新思想的代表。後起六派哲學的思想分化,宗教制度與社會秩序在東方崛興中動搖;佛教的傳佈衝過恆河上流,到達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摩竭陀中心的大帝國達到非常的隆盛。佛教也進而爲印度國教,弘通到印度以外。

階級屬性

佛與剎帝利:佛從出家乃至宣傳,都與他出身的剎帝利階級利益分不開。他要替剎帝利解決當時思想界的混亂局面,爲剎帝利向婆羅門爭首席地位。他的學說特別是實踐哲學壓倒了當時的婆羅門,替他的祖國迦毗羅衛爭得了地位。他晚年在憍薩羅國宣道的時間特別多,從而緩和了憍薩羅對迦毗羅衛的威脅。支持他的,摩揭陀國的頻婆娑羅王供養竹園精舍,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也支持他。此外他同憍賞彌國的優填王、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憍薩羅國的琉璃王、南海之主優陀延等都有交誼。

關於釋迦摩尼的評價是怎麼樣的?釋迦摩尼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第3張

佛與商人:佛和商人的接觸也很多,如最著名的大施主是須達多。當時在摩揭陀國和憍薩羅國,商人都是腰纏萬貫,在社會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摩羯陀王室也參與貿易活動,雙方結成了密切的關係。佛在幾十年傳教活動中,到過許多國家,所走的路也都是當時主要的商道。遊歷常與商隊結伴,他去世前的遊行也走的是商道。他的護法居士中,闊人富人佔多數。佛教的有力支持者,也都是剎帝利和這些新興富商。由此看來,他的學說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也就不言而喻了。

佛與平民:佛陀的學說並不只是剎帝利階級的學說,而且也是普通民衆的學說。他反對種姓制度,受到當時各種姓的支持,甚至一些婆羅門思想家也跟着他走。他也關心農民,主要是吠舍;他反對殺牲,這有利於農業,而農業又主要是吠舍的職業。從社會地位來看,他確實收了一些低級種姓的人,比如大弟子優波離就出身剃頭匠,弟子中還有淫女、強盜、獵人。他曾比喻說:在入海以前,長江大河各有自己的名字,一流入大海,就混同起來,表示他的教團內部沒有種姓之別。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