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李希霍芬在中國的考察路線是怎樣的?去過哪些地方

李希霍芬在中國的考察路線是怎樣的?去過哪些地方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一條路線

1868年 11~12月間,主要地區是杭州、蘇州、無錫、鎮江、南京等地,尤以舟山羣島考察最詳。

第二條路線

從 1869年 1月,再次赴南京、鎮江,轉入湖北(武漢及漢口)。

第三條路線

從 1869年 3月開始,相繼有半年時間,主要考察山東郯城、臨沂、泰安、濟南、章丘、博山、濰坊、芝罘。

1877年,他曾專門提交報告《山東地理環境和礦產資源》,文中強調青島之優越的地理位置,並渲染膠州灣良港之說。後渡海到達遼東半島,包括瓦房店、蓋平、熊嶽;後進入大孤山,到達本溪、瀋陽;經山海關,又考察開平、灤縣、豐潤、玉田及一些煤田;經通州再度進入北京及其西山附近,進行地質調查與研究,把北京南口出露的古老地層命名爲震旦系。在北京休整後,返回上海。

李希霍芬在中國的考察路線是怎樣的?去過哪些地方

第四條路線

從 1869年 9月開始,主要是在江西(九江、景德鎮附近),轉到安徽屯溪,後乘船經新安江、錢塘江到杭州返回上海。

第五條路線

從 1869年末到 1870年初,從上海直達香港,進入廣州經北江到湖南宜樟、郴州,乘船沿湘江、洞庭湖入長江到漢口轉入河南洛陽、晉城到山西太原、陽泉到河北正定到達北京,從天津返回上海,重點考察了山西、陝西煤礦資源。在這次考察中,大約在 1870年,李氏從北京發出的信中大肆渲染了“中國是世界上第一石炭大國!”“山西一省的煤可供全世界幾千年的消費!”並繪製成中國的第一張《中國煤炭分佈圖》。

1870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到洛陽,考察了南關的絲綢、棉花市場,參觀了山陝會館和關帝廟,在《關於河南及陝西的報告》等著作中,首次提出從洛陽到撒馬爾罕(今屬烏茲別克斯坦)有一條古老的商路,將其命名爲“絲綢之路”。

第六條路線

1871年 6~8月間,先從上海到寧波,進天台山到金華、桐廬等縣,經兮水縣進入天目山,越過千秋關,到安徽的寧國、涇縣,到達蕪湖,乘船再到鎮江,在此往返南京、鎮江數次,進行較細緻的地質考察和測量。

李希霍芬在中國的考察路線是怎樣的?去過哪些地方 第2張

第七條路線

從 1871年 9月至 1872年 5月,是他七條路線考察中時間最長的一次。從上海乘海輪至天津到北京,再次對西山齋堂等地進行考察,經雞鳴山、宣化到張家口,轉至大同、五臺山考察,發現“五臺綠泥片岩”。到太原沿汾河河谷南下至潼關,入陝西經西安到寶雞。據有關文獻記載:河西走廊南緣山脈,曾以李希霍芬命名,如“ RichthofenRange”,即今祁連山脈。李希霍芬此後轉向褒城,入沔縣,越五丁山後入四川廣元、梓潼經綿陽抵達成都。李希霍芬在《四川記》中盛讚成都是中國最大城市之一,也是最秀麗雅緻的城市,還感嘆都江堰灌溉方法完善,在世界上無與倫比。隨後,他轉入嘉定(樂山),經岷江,順長江返抵上海,途中對三峽地區考察甚詳,“收穫”最大。

李希霍芬在中國的考察路線是怎樣的?去過哪些地方 第3張

李希霍芬在七條路線的考察中,記錄了大量野外地質資料,蒐集和採集了大量的化石、巖礦標本;繪製了考察地區的地形圖、素描圖、地質圖和地層剖面圖等。考察的間歇,他及時撰成報告,把所觀測到的景象,按承諾向外商會報告。外商會在 1903年將李氏的“報告”彙集成兩大卷冊,取名《李希霍芬中國旅行報告書》。

1872年,李希霍芬返回德國,受到威廉一世的嘉獎和賞識,學術和社會地位青雲直上,一時名躍全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