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國家?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國家?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孔子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01

中國人大概沒有不知道孔老夫子的,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潛移默化,即便不認識字的人,說到做人,也能出口說出仁、義、禮、智、信來,這就是孔夫子的化育之功。

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祖上是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周朝初年三監之亂後,爲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啓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

微子啓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爲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定居,其官職爲陬邑大夫。

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年孔子開始爲委吏,管理公家的倉庫。後來改作乘田,管理畜牧。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國家?

魯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陽虎擅權。孔子退隱而修著《詩》、《書》、《禮》、《樂》,陽虎想要見孔子,而孔子卻不想見到陽虎,後來兩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隨後孔子被升爲小司空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爲魯國大司寇,攝相事,七日而誅少正卯。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周遊列國,按照現代人的概念,既然是列國,孔夫子大概走了很遠的路。其實孔子從魯國出發,就是在今天河南境內打轉轉,現在看來,並不算是多麼遙遠的路線。

孔子從魯國出發,大致走了: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等地。現如今大致路線:曲阜——菏澤——長垣——商丘——夏邑——淮陽——周口——上蔡——信陽——羅山,然後原路返回。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國家? 第2張

從55歲到68歲,孔子帶着他的親近弟子,用了將近14年的時間在現在的河南省境內遊歷。從《孔子歷史地圖集》書內“孔子周遊列國圖”標註的線路圖來看,孔夫子這14年是這樣過來的:

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春天一個夜晚,孔子與他的學生們,住在魯國邊境上的一個叫屯的地方。

在屯這裏,孔子遇到了個名叫師己的樂師。孔子對師己說:“我們唱一首歌吧。”於是,他們唱起來:“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善優哉遊哉,維以卒歲!”(《史記·孔子世家》)

從這個春天開始至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14年的周遊列國生涯開始了。

一個讀書人,快到老景了,爲實現自己的理想,用了近14年的光陰,周遊列國,推銷自己、宣傳自己的思想與理想,雖一再碰壁卻癡心不改,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動人的故事。

02

孔子周遊列國的首站便是衛國。衛國大致是現在河南濮陽一帶。

剛至衛國邊界一個叫儀的地方,管理邊界的“封人”見了孔子。到底他們相見時談了什麼,怎樣談的,歷史資料中沒有記載。只有《論語·八佾》中這樣記述說:“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封人見過孔子出來就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諸位不必擔心了,文化衰落不了,你們的老師失去魯國上卿的位置也沒什麼了不起。是的,天下亂得不可收拾,文化也已凋零不堪。但是有了你們的老師,天下的文化就有救了,因爲是上天降生了孔子,讓他的學問道德去影響後世,也讓他去作警醒世界的木鐸,成爲世人的嚮導。”

當孔子師生一行走近衛國的國都帝丘的時候,他們被衛國的繁榮所吸引,孔子禁不住感嘆:真繁榮呀!

衛國雖然是個可留之國,衛靈公卻不是個可與之共謀大業的人。在衛居住十個月之後,孔子有了去晉一試的想法。

據傳,孔子曾經到了黃河邊上向着晉國瞭望。但是就在這個時聽到了趙氏殺害“晉賢大夫”竇鳴犢、舜華的消息,所以纔有了臨河不濟的感嘆:“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夫!”(《史記·孔子世家》)

也就是在他們這次離衛赴晉的途中,發生了“子畏於匡”的著名事件。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國家? 第3張

“子畏於匡”事件所發生的地點,有的認爲是發生在孔子離衛赴宋的途中,而錢穆先生等人則認爲是發生在其離衛赴晉的途中。

關於孔子這次被圍,據說是因爲孔子長相與陽虎相似、而當年陽虎又欺負過匡人、所以爲匡人所圍。

《論語·先進》載:“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在激烈的打鬥之中,顏回失散不見了。等到顏回散而復見,老師的高興得很,也就把自己的擔心脫口而出了:“我以爲你已經被殺死了呢!”顏回的回答是:老師,你還在,我怎麼敢先死呢?

後來證明是孔子不是陽虎,叛亂者公叔戌要求,舉行盟誓,不得再回衛國。誰知盟誓剛過不久,他們卻又接到了衛國賢大夫蘧伯玉的信,衛靈公邀請孔子一行返回衛國。

子貢首先將問題向老師提了出來:“盟可負邪?”孔子不假思索,立即回答:“要盟也,神不聽。”威逼要挾下的盟誓,神不承認,不作數。

於是孔子領着他的學生,又回到衛國。

衛靈公親自到衛都郊外去迎接孔子一行。被一國之君迎至郊外,這可以說是孔子十四年周遊列國生涯中僅有的例子。

在衛不能有所作爲的孔子,因“子見南子”,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靈公夫人南子長得十分俊俏,又富有風情。她與宋國一個叫朝的貴族公子相好,後來因爲她還使衛國發生了爭奪國君位置的內亂。

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說:“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爲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願見。”

《史記》對子見南子的過程寫得有聲有色,司馬遷是這樣描述的:“孔子開始還推辭謝絕了一番,最後不得已纔去見她。南子夫人坐在葛布做的帷帳中等待。孔子進門後,而朝北叩頭行禮。南子夫人在帷帳中回拜了兩拜。她回拜時,所披戴的環佩玉器首飾發出了叮噹撞擊的清脆聲響。事後孔子說:‘我本來就不願意見她,現在既然不得已見了,就得還她以禮。’”

“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

這次相見一個月以後,衛靈公與夫人南子同坐了一輛車,宦官雍渠陪侍車右。出宮後,讓孔子坐在第二輛車子上跟從,並大搖大擺地從街市上走過。孔子對此事有一句評論“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決定離開衛國,經曹國去往陳國。

03

離衛適陳,大概在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這年孔子60歲,正好是他的耳順之年。

孔子赴陳,經過曹國,曹國沒有接待。路過宋國(今河南商丘、周口帶),非但沒有人接待他們,還遭到了宋國司馬桓魋(亦叫向魋)的威脅與恐嚇。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國家? 第4張

孔子及其弟子在一棵大樹下習禮的時候,桓魋卻指使一批強人涌來伐樹,不僅態度強硬,嘴裏還罵罵咧咧。這個桓魋表面上說是爲了宋國的利益,說孔子一行在宋國的滯留將會給宋國帶來極大的不安定,會危及到當政者的利益。但是真正的原因,則是因爲孔子曾經給予過桓魋以嚴厲的批評。就是這個桓魋,爲自己造了一口石槨,花了三年時間還沒完工。孔子對此批評說:“這樣浪費,死了還倒不如快些爛掉好。”(《禮記·檀弓上》)

爲了安全,他們還脫下了習禮的服裝,換上不引人注意的便裝,匆匆離開了宋國。(司馬遷《史記·宋微子世家》)

逃到鄭國(河南鄭州附近),落魄的孔子已經與所有的學生失散,他一個人站在鄭國一座城市的外城的東門處,東張西望地尋找着學生。鄭國有人看見了孔子,就對子貢說:“東門有個人,他的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鄭子產,可是從腰部以下比禹又短了三寸,一副狼狽不堪、沒精打采的樣子,像一條喪了家的狗。”重點是最後一句。

讓人想不到的是,當子貢將那個人的話原封不動地說出來的時候,孔子 “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形狀不大重要,倒是說我像一條喪家狗,說得太對了、太對了!

鄭國無人接待,孔子又帶領弟子們直奔陳國。

04

孔子師徒在陳大致住了三年,即從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到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三年時間,陳湣公僅僅把孔子當作一個他“禮賢”的擺設,致使孔子無所作爲。

在陳住了三年,恰遇吳國侵略陳國,陳國政局混亂,孔子師徒又不得不避兵離去。這一年是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63歲。

屢屢碰壁的孔子,想到了楚國。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國家? 第5張

楚國有一位名叫沈諸樑的賢大夫,他的采邑在葉,人稱葉公,此時正駐守在楚地負函(現今河南信陽附近)。

孔子一行向着負函進發的時候,正值吳國攻打陳國(今河南淮陽),楚國又救援陳國,戰爭打得如火如荼。行進到陳、蔡(今河南上蔡一帶)之間,孔子師徒又一次陷入危險的境地。

孔子師徒,在陳、蔡之間遇到了糧食斷絕、沒有飯吃的重大困難。

而且斷糧不是一天兩天,而是連續七天。

飢餓相煎的孔子,不停地給他的學生們講課。子路忍不住了。“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論語·衛靈公》)

子路老師質問着:“老師你天天講道德講學問,結果怎麼樣?現在同學們都快餓死了。還君子君子的,君子就該又飢又餓?”

孔子回答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只有君子才能夠不怕窮與飢餓,因爲他們雖然在這樣的困境中,也會堅守自己的信仰毫不動搖。小人卻不,正好相反,一窮一飢餓,什麼樣的壞事都可以幹得出來。

孔子師徒,按照既定目標,向着楚國葉公所在地負函前行。

孔子周遊列國的路線是怎樣的?他經過了哪些國家? 第6張

05

孔子與楚國葉公在負函相見之後,葉公就向孔子請教爲政的道理,孔子說出了後人皆知的名言:近者說,遠者來(《論語·子路》)。

孔子師徒離開負函,要過一條河,不知道渡口在哪裏,正好遇到兩個在田地裏並肩耕種土地的人,於是就派子路前去“問津”,也就是問路。

在我們中國語言庫中,“指點迷津”的典故,出處就在這裏。現在的河南信陽羅山縣,還有一個鄉名叫子路鄉。

孔子周遊列國的最後四年,即從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是在衛國度過的。

孔子再次赴衛,當然是受到了衛國國君的邀請。此時,衛靈公已經去世,君位由他的孫子輒繼承。況且孔子的不少弟子還在衛國做官,加之衛國賢大夫蘧伯玉的家可以爲孔子師徒提供住處,所以流亡不已的孔子,還是選擇衛國作爲他周遊列國生涯的最後一站。

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孔子終於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史記·孔子世家》這樣寫道:

冉有爲季氏統率軍隊,在郎地同齊軍作戰(今山東省長清縣),並打敗了齊國的軍隊。季康子對冉求說:“您的軍事才能,是學來的呢?還是天生的呢?”冉有回答說:“我是從老師孔子那裏學來的。”於是,季康子便派了公華、公賓、公林,帶着禮物到衛國迎接孔子回國。

68歲的孔子,終於在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結束周遊列國生涯,回到了離開14年的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