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文化名家 > 胡瑗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他提出的主張是什麼

胡瑗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他提出的主張是什麼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就

教書育人

胡瑗畢生從事教育,先後在泰州、蘇州、湖州和京師太學執教三十年左右,受教育者不下數千人,對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

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很有特色和首創精神,不愧爲一代宗師。他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成就,經受了千年歷史檢驗,依然熠熠生輝。概言之,大致有以下八個方面:

注重教育

胡瑗在《鬆滋縣學記》中開宗明義地說:“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

他從“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發,揭示了人才、教化、學校之間的內在聯繫,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一是爲什麼要重視教育?胡瑗認爲,治理好國家關鍵在人才,人才要通過教育培養。

胡瑗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他提出的主張是什麼

二是如何辦好教育?他認爲,一要“師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從事教育;二要普及教育於“民”;三要地方行政長官興辦學校。在封建社會中,人民處於無權狀態,封建政權內部的監督機制有名無實,各級官吏的政治道德、文化素質對於吏治的好壞、人民負擔的輕重有着密切的關係,因此培養真正的人才對封建社會的長治久安有着現實意義。

北宋初期,教化不興,風俗澆薄,當時的科舉制度崇尚聲律浮華,以詩賦取土,社會上普遍存在着“苟趨祿利”、輕“教化”、重“取士”的風氣,且各地又沒有建立學校。爲了培養真正合格的致治之才,胡瑗認爲必須建立“敦尚行實”的學校,這種“立學教人”的主張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

力糾時弊

在宋仁宗明道、寶元時期,爲了糾正取士不以“體用爲本”,只講究詩詞歌賦、學校教育思想,主張以培養通經致用的人才作爲教育的根本目的。

胡瑗在答宋神宗問時說:“臣聞聖人之道,有體、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歷世不可變者,其體也;舉而措之天下,能潤澤斯民,歸於皇極者,其用也。”很清楚,“體”是指君臣父子,仁義禮樂是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標準;“用”是指掌握運用這個基本道德標準去治理國家。也就是說,教育不能只是爲了科舉考試,獲取功名,而是培養出既精通儒學經典,又能在實踐中運用的人才。

胡瑗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他提出的主張是什麼 第2張

胡瑗爲貫徹“明體達用”思想,作出很大努力並取得成功,開創了宋代理學先河。同時他又將“明體達用”的思想,滲透到教育改革之中,成爲他從事教育改革和實踐的理論基礎。

改革教育

胡瑗爲了貫徹“明體達用”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先創立了分齋教學的制度。他設立經義和治事二齋,依據學生的才能、興趣志向施教。經義主要學習六經;治事又分爲治民、講武、堰水(水利)和歷算等科。凡人治事齋的學生每人選一個主科,同時加選一個副科。另外還附設小學。這種大膽嘗試,即使學生能領悟聖人經典義理,又能學到實際應用的本領,勝任行政、軍事、水利等專門性工作。

實踐證明,這種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培養了一批學有專長的人才。如長於經義之學的孫覺、朱臨、倪天隱等,長於政事的範純仁(范仲淹之子)、錢公輔等,長於文藝的錢藻、騰元發等,長於軍事的苗授、盧秉等,還有長於水利的劉彝等人。

普及教育

面對宋初“輕教育”學風不正的狀況,胡瑗還運用歷史對比的方法,着重闡述了“師儒”和“興校”的重要性。他說:“學校之興莫過於三代,而三代之興莫過於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藝教萬民而賓興之。糾其有言異者誅,行異者禁。其所言者皆法言,所行者皆德行。”

當時宋代官學有兩種:一是中央官學,二是地方官學(即州縣二學)。慶曆四年(1044年),在第一次興學運動之前,中央官學生員很少,絕大多數爲官宦子弟;地方官學,只有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準允曲阜先聖廟立學,並賜額“應天府書院”,是爲州縣辦學之始,餘則寥若晨星。於是胡瑗大聲疾呼“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不僅是對地方行政官員的強烈呼籲,也是對宋朝統治者的忠告。胡瑗主張“廣設庠序之教”,大興地方官學,它不僅可以使人才“繼踵而出”,更爲重要的可以“正以民心”,維護封建統治秩序,以達到太平盛世之目的。故慶曆四年四月,宋仁宗採納范仲淹的建議,開天章閣,與大臣們討論扶 振興的良策,慨然下詔全國,要各州、縣都要興辦學校。這與胡瑗倡導的“以仁義禮樂爲學”、“致天下之治”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胡瑗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他提出的主張是什麼 第3張

言傳身教

胡瑗在蘇、湖執教的二十年間,親手製訂了一系列教育規章制度。如學校作息規定:一般上午講解經義,課後復讀500遍;下午講解歷史,復讀100遍;晚上講解子書,復讀300遍。他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注意言傳身教,並規定師生之間的禮節,自己常常“以身先之”,盛夏之季,他也整天公服端坐堂上,決不稍懈。有一次,學生徐積初次見胡瑗,頭稍稍有些偏了,他就直呼“頭容直”。這使徐積從中受到教育,時刻警示自己不僅要儀態端莊,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心也要正直。同時,他又十分關心學生的生活,如學生安濤患了痼疾,他慈父般地給予關照,學生非常感動,說先生之愛如同冬天的太陽。在規章明、要求嚴的情況下,胡瑗的弟子“皆循循循雅飭”,“衣冠容止,往往相類”,外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瑗的弟子。據統計,他的學生有1700多名。胡氏這種獨特的學風與校風,先施行於蘇、湖,後旅行於太學,並使此規章制度經皇上批准,在全國推廣,可見其影響之大,效果之好。他的這套教學規章,與後來朱熹所訂的《白鹿洞學規》前後輝映,同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

提高素質

胡瑗十分強調學生要有一個好的身體。他經常教導學生在吃飽飯以後,不要立即伏案讀書,這樣做將有害於身體健康。他要求學生要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平時要學會“射箭”、“投壺”和其他各項遊樂活動。在重視德育、智育的前提下,他也注重音樂教育,注意用音樂來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如在各種考試之後,他常與學生們會於“肯善堂”歌詩奏樂,至夜始散。在平時,諸齋亦常有絃歌聲達於戶外,致使路人也駐足傾聽。胡瑗提倡體、美、音樂教育,這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不能不算是一大開拓創新。

胡瑗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他提出的主張是什麼 第4張

社會實踐

胡瑗在教學中除重視書本教育外,同時還組織學生到外野外、到各地遊歷名山大川,並把此項活動列入教程之中,做到讓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統一。他認爲:“學者只守一鄉,則滯於一曲,隘吝卑陋。必遊四方,盡見人情物態,南北風俗,山川氣象,以廣其聞見,則有益於學者矣。”故他曾親率諸弟子自湖州遊關中,上至陝西潼關關門,回顧黃河抱潼關,委蛇洶涌,而太華、中條環擁其前,一覽數千裏,形勢雄張。他慨然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學者其可不見之哉!”由此證明胡瑗反對閉戶讀書,主張接觸實踐,瞭解社會,瀏覽名山大川,以開拓胸襟視野,讓書本知識與客觀實際相結合,有利於實現他的教育目的—真培養出“明體達用”的致治之才。同時也一語道破了知識來源於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真諦。

實行“寄宿制”

宋代起初規定太學學生不能住宿,主要因爲太學右側是御書閣,消防工作特別重要,每到夜半時分,宿舍裏的燈燭要全部熄滅,實行“火禁”。嘉祐元年(1056年),胡瑗與孫復主持太學,他們爲了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過集體生活,請求有關部門放寬火禁,如發生意外,概由他倆負責。此後太學就實行“寄宿制”。每晚由師生輪流值班,督促火燭小心。同時規定學生每月放假四次,其餘時間皆留校住宿。每日起身、就寢以鳴鼓爲號,進出校門必須請假,平時也不準隨意會客和離校。這種寄宿生制度在有條件的地方延伸到州、縣之學,在今日的學校中還直沿襲使用,且日臻完備。

胡瑗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他提出的主張是什麼 第5張

綜觀胡瑗教育生涯,他的確留下了豐富且可行的教育制度和教學經驗,並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他自強不息、艱苦創業、以苦爲樂、終身教育的敬業奉獻精神,而且可以看到他勤勉好學、求真務實、力糾時弊、銳意改革的創新勇氣。同時,還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憂國憂民、躬行力踐、誨人不倦的高尚品質。

傑出思想

倡導天人合一

胡瑗不僅是著名的古代教育家,而且是傑出的思想家。他獨特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社會實踐皆源於其學術思想的深厚造詣。他的學術思想內涵豐富,主要根源於《周易》一書。

易學爲講天人之道、講萬物變易法則的學問。胡瑗的《周易口義》是他的學生倪天隱根據先生口述整理而顧。其特點是大膽疑經,自立新解。據統計,胡瑗僅在《周易口義》一書中,疑經的地方就有10多處;在《洪範口義》中,也糾正了許多不合理的註解。據《宋元學案》記載,胡瑗“日升堂講《易》,音韻高朗,旨意明白,衆皆大服”。丁寶書在《安定言行錄》中引用胡瑗學生王得臣的話說:胡瑗爲國子直講,“朝廷命主太學,時千餘士,日講《易》,予執經在諸生列,先生每引當世之事明之。”毫無疑問,胡瑗是宋初易學的權威,是一位開源發矇、鼓動風氣的人物,也是宋代義理易學的創立者。清人全祖望亦在《宋元學案》中追根溯源地說:“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爲之先河。”2. 堅持安民之道的民本思想胡瑗的安民之道,一在求賢用賢,二在養民教民。他以爲,君王再能幹賢明,若無賢臣輔佐,則“倡而無知,令而無從”,雖有仁義愛民的慾望,亦無法施行仁政於天下。因此,胡瑗說,“天下之廣,生靈之衆,一賢不可獨治,故必羣賢並進於朝廷,則可大行其道。”廣納天下羣賢,一可佐君施行仁政,二可輔君增廣視聽,三可致君無爲而治。當然,這裏所說之“民”,不過是統治階級的左臣右相。但他倡導在州縣辦官員學,則是從教育培養地方基層民衆入手,努力提高他們素質。尤其胡瑗在《周易口義》中“論民本”時說:“不以一己爲憂樂,所憂者天下,所樂者天下。”這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其實是一致的。

胡瑗在教育上的成就有哪些 他提出的主張是什麼 第6張

主張知行合一

胡瑗還提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在講授“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時,因其中所記載的禮儀器物久已失傳,無形象教學之具供學生觀摩,就自制掛圖,懸於講堂之上,讓學生直觀,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另外,還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遠近地區去遊歷考察,觀名山大川,開闊學生視野,做到書本知識和社會實踐的統一。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