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百科 > 詩詞名句 > 春秋時期的人們服飾有哪些特點呢?

春秋時期的人們服飾有哪些特點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兩千多年的春秋時期,一個寒風陣陣的冬日,在宋國東邊的蕭國都城外,旌旗蔽空,號角鼓鳴,連攻數日的楚國大軍遭遇了這年裏最凜冽的大雪,楚莊王親到軍營慰問,“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什麼是“纊”呢,其實就是“帛”,孟子說“五十非帛不暖”,“帛”是一種充填絮料,貴族之家往往將這種材料充填在衣服之內以保暖。

上古之世人們都不穿衣服,赤身裸體行走于山野叢林之間,就更別說穿什麼衣服好看,無非是哪家獵人打了只老虎,批了件老虎皮,人們就覺得很是威武,要是哪一天穿了大象皮,就更是得意洋洋,那時候的人們對衣服的好看不好看,就是誰打了更大的禽獸。

春秋時期的人們服飾有哪些特點呢?

史書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說上古聖人因爲穿了好衣服,而國家得到了好管理。《淮南子》稱“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當黃帝時期有了機杼,衣裳的製作就越是精良了,人們審美就更加註重了。

到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穿衣服還形成了地域界限,比如中原人講究的就是右衽,上衣大多是衣襟向右掩,而戎狄部族則崇尚左,衣襟左掩,是爲左衽。穿衣服的不同還成了區分不同族羣的象徵。諸侯列國的衣襟在喪服上則是左衽,《周禮》上說“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人活着的時候是用右手解衣帶脫衣服,死了以後就把衣襟改爲左側覆蓋,就是永遠也不再脫衣服了。

衣服穿厚了就會臃腫,我們說要風度不要溫度,說的就是愛美之人往往不願穿多了衣服,春秋戰國戰亂年代那是沒辦法,長途奔襲,自南向北,若不穿厚點,要是不被敵軍砍死,也要給冷死。但任何困難都擋不住人們愛美的心情,尤其是貴族們,當時有一種裘衣,是專門用珍貴的獸皮製作而成,貴族們還會在裘衣外外加一件外衣,以保護裘衣的毛色。孔子曾說:“緇衣,羔裘;素衣,魔裘;黃衣,狐裘。褻裘長,短右袂。”

春秋時期的人們服飾有哪些特點呢? 第2張

那時候的人們對如何穿衣服更爲美觀也非常重視,就是要父母長輩面前即便是太冷也不能穿衣服,所謂“寒不敢襲”,即是如此。朝臣們朝拜諸侯國君的時候,爲了表達喜慶,穿在裘衣外面的時候外衣也要極盡奢侈和華麗,亦即所謂的“盡飾”,以表達對君主的尊重。

那時候穿衣服這個事情太過重要,諸侯貴族們甚至還以衣着打扮來分析國家發展,魯國歌謠裏有“公在乾侯,徵褰與襦”,魯國的老百姓都在諷刺魯君窮得沒有褲子穿。今天我們參加重要的活動,往往也都要穿的冠冕堂皇的,“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帝乙爲穩固西方姬氏力量,與周人進行政治聯姻,帝乙盛裝出席,還在袖口部位作了上下垂的兩塊,跟我們今天戲曲服裝裏的水袖差不多。

孔子曾稱讚自己的弟子仲由,說“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知恥”,所謂“敝媼”,指破爛的舊絲綿。穿這種舊絲棉充盈的袍子,一般都是當時的平民。而孔子這樣說仲由,說明當時的社會風俗就是看不起那些穿破爛衣服的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