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中國陶瓷器的歷史非常久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特點?

中國陶瓷器的歷史非常久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特點?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8.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製造陶瓷器的歷史非常久遠,並且早已形成成熟體系。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陶瓷,要比西周時期發展的更快。在出土的陶器上都刻有“相邦”、“守相”、“左陶戶”的字銘,說明這類產品是官方所經營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陶瓷器的歷史非常久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特點?

當然,也有大量私人生產的陶器產出,在器物上刻有“綦昌”“文牛陶”、“陶午”、“慄疾已”人名的就屬於私人出產的陶器。戰國窯場在山西侯馬、河南洛陽、河北武安等地發現很多,大約是陶瓷生產的集中地。從窯室規模和結構看比以前已有更大的提高了。

在浙江紹興的富盛,我們也發現了許多戰國時期的窯址,這些窯址有的可以疊壓到五層那麼多,就是先後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五個窯。根據調查顯示,在這裏曾經燒製過原始青瓷和幾何印紋硬釉陶,火的溫度能達到1200℃以上。原始青瓷的胎系一般都是用瓷土製成的,質地細膩而堅硬,灰白色或灰色。

從當時發現的殘片來看,在器底一般會有一圈圈的螺旋紋,器形規正的話說明是在轆上拉坯成形的。從碎片的粘附託珠來看,它們是用疊燒的方法燒製而成的。

在這之外,在浙江的蕭山等地,也發現了很多這一時期的窯址和戰國時期的陶瓷。仍是以灰陶爲主的,但是戰國時期又發展了幾種比較有特色的陶瓷。像是北方的暗紋陶、鉛釉陶;還有南方的印紋陶、原始的青瓷以及具有特色的彩繪陶等等。

中國陶瓷器的歷史非常久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特點? 第2張

暗紋陶是用一種工具在陶坯沒有幹之前壓出各種花紋的陶器。這種壓花線紋的深度不大,僅僅在有光線時候可以隱約的看出來,所以被稱爲暗紋,又叫研花陶。這種暗紋陶是產生於春秋時期的,到戰國得到比較快速的發展。它的興起處剛好在商周繩紋陶的衰落階段,真正流行開來是在中原地區。

從考古發掘來看,洛陽的中州和燒溝州的二里岡、山西的侯馬、山東的臨淄等地都有戰國的墓都出現了大量的暗紋陶陶器,這種陶器大多胎質灰黑,用細泥製做的比較多。

陶器的大致品種有:壺、鼎、豆、罐、盒、盆等等,裝飾的花紋有弦紋、鋸齒紋、櫛齒紋、山形紋、螺旋紋,以及S紋等,這些是比較常見的裝飾花紋。

再是彩繪陶。這是在戰國時期比較突出的一種陶器。它和原始社會的彩陶有所不同,因此在名字中加了一個:繪,用來區別跟之前陶藝的不同之處,原來的彩陶是在陶胎上畫花後再進行燒製的,而這種彩繪陶則是在燒成了的陶坯上畫花,所以花紋比較易於脫落。這種彩繪陶是開始於春秋時期,一直到戰國得到發展延續到了兩漢時代。

彩繪陶最早發展於中原,後來擴展到了長江以南的湖南、江西、廣東,以及西北和東北。相較於暗紋陶的流行地區要廣泛得多。從建國以來,洛陽燒溝、中州路,湖南長沙、常德,河南輝縣、陝縣等各地的戰國墓穴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這種彩繪陶。

彩繪陶主要是用來陪葬的,當時戰國兩漢時期厚葬之風盛行,是這種彩繪陶興盛的主要原因。彩繪陶一般是採用輪制製作方法,也有用模製的。

中國陶瓷器的歷史非常久遠,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哪些特點? 第3張

燒製的火溫度一般都很低,彩繪陶系泥質陶,陶胎有灰色和褐色兩種。灰胎一般敷以黑色陶衣,在黑色陶衣上再敷一層白粉,然後加以彩繪,用黑線和紅彩的比較多。褐胎一般是刷上白粉,也有的是黃粉,然後再進行彩繪,用紅色花紋比較多。彩繪陶也有用金銀繪線的,但是比較罕見。

彩繪陶的造形,幾乎包括了戰國時期所有的生活器皿。一般是較多的是二方連續的帶狀紋樣作爲裝飾。這些紋樣的穿插連結,疏密虛實,都處理得十分巧妙自然。在紋樣的採用上,不同的位置運用了不同的形式。

器蓋上一般是用規則對稱或者旋轉的形式,像柿蒂紋等,而三角形的一般是用在器物的頸部或腳部,用來適應器體面積收縮或者擴展的需要。

在色彩上,主要是紅、黃和黑、白、灰交替使用,形成了對比又統一的藝術效果。彩繪陶的藝術成就,是因爲它的豐富多彩的彩繪圖案,而這些圖案在應用的形式和色彩配合的方面,都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