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奮血戰史 > 古代戰役 >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發生在公元前260年戰國時代的秦趙長平之戰,秦勝趙敗,趙卒被斬殺活埋者達四十五萬人,趙國元氣大傷,從此衰敗。

發生在公元前260年戰國時代的秦趙長平之戰,秦勝趙敗,趙卒被斬殺活埋者達四十五萬人,趙國元氣大傷,從此衰敗。其導火線是趙孝成王聽信平原君接納韓國上黨太守馮亭的投降,趙國虎口奪食,佔有秦國的勝利果實,被司馬遷批評爲“利令智昏”。實質上,趙韓脣齒相依,趙救韓,實爲自保。趙王接受馮亭之降,原因有三:其一,從地理態勢增強邯鄲西部的防務,上黨入秦,邯鄲的門戶洞開,此所謂脣亡齒寒,趙不可不保。其二,秦兵東進,意在吞併各國,東方各國都清楚,與其坐等秦國各個擊破,不如聯合一拼。東方各國又想聯合,又不敢聯合,因爲誰先聯合,秦又會先攻誰,於是各國處於兩難選擇。如今秦兵到了家門口,韓國又入地,入地增趙形勝,於是趙不惜一戰受韓地。其三,趙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秦二十萬大軍攻韓,趙援救,秦趙閼於之戰,趙勝秦敗。此時趙國爲三晉之首,有與秦抗爭的能力。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綜上所述,平原君主張接納馮亭是正確的決策。司馬遷批評平原君“利令智昏”,是警惕人們,不要無故受益,天上不會掉餡餅,這也是對的。

1、天降餡餅

趙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韓國上黨太守馮亭上書趙王說:“韓國無力守上黨,(韓王通知)投降秦國。但上黨的官民都願歸附趙國,不願做秦國的臣民。今馮亭獻上上黨郡十七座城邑的地圖、人口數額,全體官民向趙王叩頭,再叩頭,請趙王賜福上黨人民,聽候趙王的裁奪。”

趙王大喜,立即宣召平陽君趙豹入宮,通報這件事,徵詢趙豹意見,是否接納馮亭。

趙豹說:“ 聖人甚禍無故之利。意思是說聖人把無故發橫財看做最大的禍害。這塊燙手的山芋拿不得,一定有禍患。”

趙王說:“馮亭感念我趙國的德澤,怎麼能說成是無故呢?”——趙王自認他的德澤遠播,聖人所謂徠遠人也!

趙豹說:“秦國蠶食韓國土地,切斷了上黨的通道,認爲上黨已是囊中之物。秦國攻韓付出了很大代價,這不明擺着是秦國出力、趙國得利嗎?這種便宜事,即便是大國欺負小國,小國也會反抗的。如今秦強趙弱,是弱國去奪強國的口中食,這怎麼不是無功受祿、無故得利呢?再說秦國,攻韓國三年,把灌溉耕地的水都用來在運輸渠中運送軍糧,秦國政令暢通,軍力強大,急紅了眼要奪韓地,趙國插一槓子,難道不是招禍嗎?”

趙王說:“就按你說的,不就是要打一仗嗎?即使是用百萬之軍,攻城略地,窮年累月,還攻不下一座城池。這不費一兵一卒,坐享十七座城,又是送上門來的,是多麼大一筆財富啊!”

當時的形勢是,秦國是超級大國,不斷向東擴張,志在統一天下。往遠處說:

——在十六年前的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打楚國,奪取大片地方,攻破楚國都城郢都,迫使楚國向東遷都到陳(今河南淮陽),楚國破碎。

——在十二年前的公元前274年,秦攻魏大梁,殺死魏兵四萬。

——在十一年前的公元前273年,秦將白起打敗趙魏聯軍,殺魏兵十三萬,活捉趙兵兩萬,全部沉入黃河。

——在三年前的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元年,秦軍大規模攻趙,奪走三城,齊兵來救,秦國退兵。

——就拿這次戰爭來說:秦國在三年前就發動了攻韓之役。先是,白起攻韓,拿下陘城等五座城池,殺韓卒五萬,史稱秦韓陘之戰(陘在今山西曲沃境內),第二年,秦兵攻打南陽(今河南濟源,原魏地,當時由韓、趙掌管)太行道(羊腸阪道)。第三年,秦兵攻下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了韓都與上黨的太行道。馮亭降趙,其目的是引趙爲援,韓、趙共同抗秦。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第2張

如上所述:秦、韓已經攻戰三年,眼看口中食爲趙所取,秦國當然不答應,趙國接受馮亭之降,就一定要與秦大戰,趙豹說:無故貪利是大禍。趙王說:得十七座城池增強趙國力量,不惜與秦戰。

趙豹出宮,趙王宣召平原君趙勝(趙王之弟,任相國)、宗室趙禹進宮商議此事。平原君、趙禹兩人說:“動員百萬大軍,經年累月攻不下一座城,一下能得十七座城,這是大利,機不可失。”於是趙王下定決心,接納馮亭。趙王爲了表示極爲看重,派最高國務大臣平原君趙勝到上黨受降。以三萬戶封太守馮亭,以三千戶封各縣城縣令,世世爲侯。其他官吏加爵三級,人民每人賜金六鎰。上黨爲趙地後,趙國派廉頗爲大將入援上黨。

馮亭辭封說:“我馮亭受封有三不義:我爲封疆大臣,無力守上黨,不能死難殉國,一不義也;韓王命我降秦,我違背主命降趙,二不義也;我受封等於是出賣國家土地,個人得利,三不義也。”——馮亭預料秦、趙之間將有一場惡戰,是他將給趙國帶來重大災難,所以辭封。

2、老將持重

秦將白起是秦國名將,諸侯聞之膽寒。白起作戰非常野蠻,他大規模殺降,或活埋,或斬首,或沉入黃河。秦國東進從公元前364年的石門之戰起,到公元前234年的平陽之戰止,一百三十年中,共斬殺六國士卒一百六十七萬人,單是白起率衆人斬首坑殺的即達九十萬人。史稱秦國爲“虎狼之國”,稱白起、王翦爲“豺狼之徒”。由此可見,那時戰爭之酷,秦軍之野蠻。

秦軍野蠻作戰有以下原因:

(1)秦崛起於狄戎之地,遺遊牧搶掠殘殺之風。

(2)商鞅變法後,以殺敵首級論功,勇戰者獎,怯敵者罰,要求人人爭死疆場。

(3)以野蠻殺戮震懾敵人。這同時也增加了戰爭成本,迫使敵人拼死抵抗。這種野蠻戰法是一把雙刃劍。

由上所述,秦人作戰拼的就是實力。趙得上黨,增強國境的安全係數;秦要東進,更要復仇,打擊搶奪者。雙方都將拼全力。公元前262年雙方調兵遣將,沉寂了兩年對峙終將有所動作。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第3張

公元前260年四月,秦趙兩軍對陣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秦軍前線統帥爲王齕。

——四月前鋒接戰,秦軍陣斬趙軍裨將趙茄。

——六月,秦軍攻破趙軍兩座哨卡城堡,殺了四個趙軍尉官。

——七月趙軍堅壁固守,秦軍又攻破趙軍營寨,奪取了西壘壁,又殺了兩個尉官。

趙軍連敗數陣,廉頗避其鋒芒。趙將廉頗是一位沉穩持重的大將,秦人很怕他。秦軍多次挑戰,趙軍巋然不動。趙王多次下達出戰令,廉頗仍然不出,秦軍無可奈何。

3、秦施反間計

秦軍遠道進攻,持久不利,強行進攻打不破趙軍堅壁。雙方對陣軍隊超過百萬。雙方持久都是巨大的消耗,趙王也急於求戰,秦軍更急。但持久戰對趙軍有利,廉頗堅壁以待,無疑是正確的戰略。秦軍如何打破僵局呢?

秦相范雎,展開外交攻勢,他派出大批間諜到趙都邯鄲,用千金厚幣行賄趙王左右及用事大臣,說廉頗的壞話,又散佈流言,說秦軍最害怕“馬服子”爲將。馬服子,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十年前(公元前270年)的閼於之戰,就是趙奢爲將打敗秦軍的,當時趙將廉頗、樂乘都不敢爲帥,趙奢一戰成名。他的兒子趙括好讀兵書,好騎馬射箭,又好誇誇其談,認爲天下善於用兵的人都不如他。趙括和父親趙奢辯論兵法、戰略,趙奢都說不過他。但趙奢評論,趙括是紙上談兵,斷言趙括爲將必敗。但在社會上趙括卻有很大的名聲。秦人抓住趙王急戰和趙括的虛名,反間計得以成功。趙王下令召回廉頗,用趙括爲全軍統帥。

4、臨陣易將

臨陣易將,犯兵家之大忌。但事實證明主帥連打敗仗,必須易將才能扭轉敗局時,應及時換將。如第二次世界大戰,英軍在北非戰場,連連敗北,丘吉爾改任蒙哥馬利後,扭轉戰局。蘇德戰場,蘇軍連連敗退,到斯大林格勒戰役這一生死關頭,斯大林改派朱可夫,轉敗爲勝。如何易將,關鍵是分析勝敗原因。如果優勢戰敗,這個將必須換;如果即將全線崩潰,或主將一籌莫展,此時也須換將,打開新局面。長平之戰,秦強趙弱,秦軍又挾乘勝之威,硬拼打陣地戰,趙軍不敵是正常現象。況且廉頗沒有敗,只是前沿接觸,試探性戰鬥,不成即改變戰略,堅守疲敵,秦軍強勢一籌莫展。因爲攻守形勢,兵力懸殊。攻方三倍於敵,纔是平手,五倍於敵纔有必勝把握。秦軍沒有這麼大的優勢。趙軍在第一線四十五萬人,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了。秦軍作爲攻方,第一線差不多隻能與趙軍相當,約五十萬人,只是氣勢更勝,戰力更強,但優勢有限。後勤供應,秦軍不如趙軍,秦軍戰線長,久拖不利。廉頗的堅守不戰,消耗秦軍士氣,待其疲,克敵制勝,無疑是正確的戰略。再說廉頗已經遏制了秦軍的攻勢,趙王換將,實屬不妥。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第4張

這時換將意味着改變廉頗的正確戰略,是絕對錯誤的。改堅壁爲進攻,也就是以短擊長,藺相如正是看到了這一點,他上書趙王說:“趙括徒有虛名,他只會讀兵書,不懂得臨場變化,打仗按書本,好比彈奏琴瑟,用膠把弦柱粘牢,只能彈出一個聲音,哪成樂曲。”(《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彈琴拉二胡,音調的高低要靠調節弦柱的鬆緊來轉換。琴柱將弦轉緊,則音急調高,琴柱將弦調鬆,則音緩調低。如果調絃的柱被膠粘牢,不能調絃鬆緊,只能彈奏一個聲調,就不成樂章了。比喻趙括帶兵,只懂一味進攻、蠻幹,改變廉頗的戰法,必然要失敗。由於當時藺相如生病,沒有人可以強諫趙王,他的一紙上奏,沒起作用。

這時,趙括的母親也上奏說:“趙括從小就喜歡誇誇其談,他的父親曾說,‘我這兒子只會紙上談兵,根本不會打仗,他若爲將,兵敗國亡的禍就要發生’。”趙王仍然不聽。

5、兵敗長平

七月底,趙括來到軍中。他立刻改變廉頗的部署,發出挑戰書與秦軍決戰,下令全軍出擊。老成持重的軍官全部罷免,只知提拔那些喜歡蠻幹的“愣頭青”爲軍官。

且看秦軍如何動作。

秦軍得知趙括爲將,知道兩軍即將決戰。秦昭王命令善戰的全軍統帥白起直接任前敵總指揮,到第一線取代王齕。但表面上仍以王齕爲將,而且封鎖消息,敢於泄漏白起到第一線的人,斬立決。王齕名聲小,才能不如白起,故意示敵以弱,麻痹趙括。白起親臨前線,更加鼓舞了秦軍士氣。

白起做了如下部署:把大軍埋伏在有利地形,引誘趙軍離開堅固的營寨。兩軍交戰,秦軍正面迎戰的軍隊,激戰一番後佯裝敗退,趙括出動大軍追擊,等到趙軍進入秦軍的口袋後,秦軍事先埋伏的兩萬五千騎兵從兩側同時衝出,把趙軍一分爲二。趙軍大部分被秦軍包圍,一部分退回趙營的軍隊,也被預先埋伏的五千騎兵擋在營內。趙軍被秦軍分割包圍,大部脫離原有陣地,來到不利的新地域。趙括趕緊收縮,在不利的新地域築壘固守待援。秦軍也不急於進攻,用預先築好的堅固營壘,包圍趙軍。原來是秦軍攻堅,現在轉爲趙軍攻堅。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第5張

秦軍完成對趙軍包圍後,派出支軍切斷趙軍後勤糧餉供應。秦昭王立刻在全國發起總動員,年十五歲的男子全部動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後期也徵召十五歲少年入伍。原本是二十三歲爲戍卒,一下子降低八歲。秦國男子,掃境以赴前線,成絕對優勢殲滅趙軍。

秦昭王從首都咸陽趕到前線河內坐鎮,鼓舞士氣,並對參軍的家庭賜民爵一級。

再看趙軍。趙國全部精壯四十五萬都到了前線,後面沒有強大的機動部隊作支援,趙軍糧餉供不上,向齊國借糧。齊國宣稱中立,不給趙軍一粒糧食。

到了九月,趙軍已經斷糧四十六日,戰馬吃光了,就把生病瘦弱的軍人殺來吃。趙軍山窮水盡,做垂死掙扎。被圍的全軍分爲四個梯隊,輪番衝鋒突圍,趙括帶頭衝鋒在全軍的前面,戰死。主將戰死,軍無鬥志,趙軍全軍投降。

數十萬降軍需要糧餉,秦軍遂將趙軍全部活埋,只選了二百四十個趙國青年士兵回趙國報信,趙國全國震恐。

秦一貫是戰場全殲敵軍,投降了全部殺掉。秦軍殺降,有兩大原因:一是節省軍糧,二是消滅敵方有生力量。秦趙長平之戰的決戰階段,在公元前260年四月到九月,歷時半年,雙方作戰兵力一百萬,趙軍四十五萬全軍覆沒,秦軍約五十萬,也死了一半,只剩下二十餘萬。雙方總計死亡七十餘萬人,在中國戰爭史上,此戰是駭人聽聞的。由此可見,兩國生死存亡決戰之殘酷。

6、邯鄲保衛戰

長平之戰,秦國沒有乘勝追擊,喪失了一次滅趙的大好時機。公元前259年九月,秦軍經過休整,決定大舉伐趙,兵圍邯鄲。白起稱病不出,上書秦昭王說:“滅趙的時機已經喪失,邯鄲的防務得到加強,秦兵難以攻破”。秦昭王不聽,派五大夫王陵爲將,兵圍邯鄲。

邯鄲之戰一開始,秦趙雙方都展開了外交戰,趙國使者對楚、魏、齊、燕講脣亡齒寒,要它們相救。秦昭王也派出使者要求各國中立,威脅說,誰敢救趙國,誰就要步趙國的後塵,下一個目標就全力攻擊他。長平之戰,邯鄲被圍,就是趙國救韓國自找的,列國害怕秦國都不敢動。齊國鐵定了心保持中立。燕國偏遠,又弱小,不願惹火燒身。韓國已與趙國並肩作戰。趙國指望的,只是楚、魏兩國。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第6張

魏國相國信陵君,是平原君的小舅子,利用這一層關係,魏王答應相救。魏王派出大將晉鄙率領十萬大軍,揚言救趙國,但魏王暗中命令晉鄙不出國境,駐軍於鄴城(今河北臨漳)。魏王遣使對秦王說,魏軍只爲聲援,並提出從中斡旋,說趙王尊秦爲帝,秦國退兵。於是有魏使辛垣衍遊說趙王,魯仲連入趙與辛垣衍進行了一場辯論。魏軍屯於邊境,名爲救趙,實爲兩端,暗中與秦勾結,想從中漁利。秦勝,魏軍搶奪趙地;趙勝,名義已救。魏軍觀望,楚國救兵也不出。

平原君只有催逼信陵君,甚至發出狠話,說:“我趙勝之所以與你聯姻,我敬慕你的高義,能夠急人之難。如今邯鄲危急,公子袖手旁觀,這叫急人之難嗎?即便是公子看不起我趙勝,難道公子也忍心你的姐姐陪着我做亡國奴嗎?”

信陵君感到事態嚴重,他沒有辦法說服魏王出戰,於是鋌而走險,採納賓客侯嬴的辦法,“竊符救趙”,殺了晉鄙,奪了十萬魏軍的指揮權。然後下令整編軍隊,兄弟都在軍中,或父子俱在軍中,留軍一人,回家一人,老弱也裁減回家。這一舉措使全軍振奮,共得八萬精兵,士氣高昂,立即向邯鄲挺進。

平原君得知魏軍出動的消息,他親自出使楚國求救。平原君需要找二十位隨從,他在三千賓客中挑出了十九位,還缺一人挑不出來。這時有一個下等賓客毛遂,他自薦於平原君前,平原君接受了。

平原君一行來到楚國,與楚王商議合縱,從早上太陽一出就談起,過了中午還沒結果。

這時毛遂臨場發揮,按劍登壇數落楚王說:“我聽說古代的商湯王只有七十里地,周文王只有百里之地,他們都成就了統治天下的偉業。如今楚國地方五千裏,雄兵一百萬,秦將白起,不過是一個粗鄙的傢伙,只帶了幾萬人,興兵來犯楚國,一戰攻下了楚國都城郢,再戰燒了楚國發祥地夷陵,三戰羞辱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世不解的仇怨,連我們趙國人都感到恥辱,大王你很厲害,卻不知道羞辱。合縱是爲楚國,現在是替你楚國報仇雪恨的機會。我們既是請救兵,也是來幫楚國的。”

楚王認爲毛遂說得有道理,再看眼前形勢,來者不善,擺出一副拼命的架勢。楚王順水推舟,連聲說:“對,對,先生說得對,我要用全國之力與趙國配合抗秦。”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第7張

定盟後,楚國起十萬大軍,由相國春申君率領,浩浩蕩蕩來救趙國。

邯鄲保衛戰到了緊要關頭,平原君拿出全部家產募軍,共徵得了三千人組成敢死隊,在邯鄲傳舍愛國志士李同率領下衝向秦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秦軍被殺得丟盔棄甲,後退了三十里。

平原君輸財助軍的故事,表明邯鄲最高層的官員、貴族全都動員起來出人出力。趙國萬衆一心,誓死衛國,士氣蓋過了秦軍。

秦軍包圍邯鄲一年多,雙方殊死搏戰,秦軍攻不下邯鄲,而趙軍也只能防守。公元前258年十月,楚、魏救兵抵達邯鄲,秦軍圍攻邯鄲近三年,早已疲睏,在三國聯軍的打擊下,大敗而歸。秦昭王一怒之下,將白起賜死。

7、如何評價長平之戰

從統一戰爭的角度看長平之戰,此役是秦與東方六國的一次大決戰,是促使歷史轉折的關鍵之戰,秦勝趙敗,基本奠定了統一的格局,反之,歷史進程則不可估計。司馬遷評論說:“平原君風度翩翩,是亂世中的一位佳公子,然而不識大體,俗話說‘利令智昏’,他誤聽馮亭邪說,讓趙國在長平損兵40餘萬,邯鄲差點不守。”司馬遷“利令智昏”的批評是就事論事,單從利與害角度評說,做人不要貪無妄之利,天上不會掉餡餅。無故受益是要遭報應的。但從當時天下大勢來看,這場統一戰爭的大決戰不可避免。從戰爭進程來看,長平之戰並不是秦、趙兩國事先謀劃的一場大戰,而是秦國統一戰爭必然要發生的一場大決戰,是形勢的發展使然。公元前264年秦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是秦、韓兩國的一場大戰。公元前263年白起斷韓太行道。公元前262年又攻拔野王,上黨危急。韓上黨太守馮亭對官民說:“上黨與韓國都城的聯繫已經斷絕,韓國保不住上黨了。秦兵天天進逼,韓國無力反擊,我們不如投降趙國。趙國如果接納了上黨,秦國必然大怒,一定攻趙。趙國遭到攻擊,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合爲一,那就可以抵擋秦國了。”趙國接受了上黨,局勢果然按照馮亭的預想發展,秦、韓之戰演變成了韓、趙聯合抗秦的大戰。秦國不惜傾全國之兵,連續三年攻韓,其戰略目標是一定要拿下上黨,上黨入秦,不僅韓國遭到極大的削弱,而且趙國的門戶洞開,邯鄲就暴露在秦軍的視野之下。趙國接納上黨,也是爲邯鄲的安全保有一道屏障。趙王與平原君,當然知道馮亭的打算,也明白接納上黨必然受禍。如果不願坐等待斃,眼看秦國各個擊破,趙國必須冒險一戰,這樣既得上黨,又得到韓國的同盟。趙國不接納上黨,可以免去長平之禍,得到一段時間的安寧,但秦國緩過勁來,下一個目標必然是攻打趙國。形勢逼使韓、趙聯合,長平之戰勢不可免。秦攻韓之戰,與秦圍邯鄲之戰,都可視爲長平之戰的組成部分,前後共八年。這一場持久的八年大戰,絕不是偶然的。在這一背景上評價長平之戰,有如下幾個意義: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第8張

(1)長平之戰是秦國統一戰爭中劃時代的一場大戰役,它既是秦、趙之間的一場主力決戰,也是秦國與東方諸侯各國之間的一場主力大決戰。東方諸侯韓、趙、魏、楚四國參戰,秦國爲一方,五國決戰,歷經八年。戰役上,東方諸侯列國最終勝利,趕走了秦兵,韓國也收回了上黨;戰略上,秦國大勝,韓趙被徹底削弱,趙國損失巨大,太原等廣大地區喪失,從此一蹶不振。

(2)長平之戰中,趙國傾全力而失敗,說明東方列國單獨一國不能抗秦,邯鄲之戰的勝利,說明秦國不能戰勝東方列國的合縱。這場大戰生動地證明:合縱存,則東方列國存;合縱亡,東方列國亡。秦要統一,必須打破合縱,各個擊破纔可能統一。蘇秦合縱、張儀連橫在長平之戰半個世紀之前,秦國力量還不十分強大,東方列國單個可以對陣秦國,所以合縱不堅,被秦國連橫打破。長平之戰形勢明朗,秦國野心暴露無遺,單個國家又無力對抗秦國,因此長平之戰後,東方列國沒有形式上的合縱,而互相依存的實際合縱更加堅定。公元前247年和公元前232年,魏、楚、燕、韓、趙五國兩次聯合打敗秦兵就是證明。齊國則徹底中立。秦始皇親政後,採納尉繚的建議,用重金和間諜戰破壞合縱,還假東方列國昏庸國君之手自毀長城,屠殺良將。因此秦始皇只用十年工夫就滅了六國,統一天下。長平之戰爲雙方提供了經驗,最終秦國取得了勝利。

(3)長平之戰從秦伐韓起,其後趙國捲入,再後楚、魏捲入,局勢愈來愈失控,拖了八年,因此絕不是“利令智昏”四個字就可以了結的,它只不過是一個導火索。(李雲龍打平安縣城,攪動了整個中日華北戰場,牽一髮而動全身,恰恰是中日兩國生死決戰這個大局決定的。)趙國接收上黨也只是一個導火索,秦、趙決戰,秦與東方諸侯的大決戰遲早要發生。公元前270年的閼於之戰,也是趙救韓。秦欲吞上黨,打開攻趙的門戶,早就虎視眈眈。趙救韓,保守門戶,並上黨,無疑是正確的。但“利令智昏”的批評,也有道理,趙國不納上黨,可以暫時免禍。從這一角度,不要貪無妄之財,也有警示意義。

長平之戰 :秦與六國的一次大決戰 歷史的轉折點 第9張

(4)戰爭最終是國力、軍力、財力、政治力的綜合較量。當時三晉韓、趙、魏三國土地近一半已被秦國攻佔,三國的地盤加起來也只有秦國的一半,三國力量的總和也只能與秦國打個平手。秦國動員十五歲以上男子出征,可以說掃境以戰,才勉強贏得勝利。長平之戰,如果齊國加盟,用糧食支援趙兵,秦軍就要失敗。趙國救韓國,秦國使者四出,警告列國不要參戰,而趙國是在長平戰敗後才緊急求救。長平之戰,來得突然,趙國準備不足,其落敗不但是軍力上的失敗,也是外交上的失敗。在外交上,趙國落後了秦國一步,付出了沉重代價。

(5)秦國的野蠻戰法,殺降,報復平民,也增加了統一進程的難度。東方之民,不願爲秦民。如上黨地區民衆自救,秦國在長平之戰後又經過了十二年,直到公元前248年才徹底平定上黨的反抗,再次從韓國手中奪取,就是生動的明證。公元前227年,秦始皇破趙邯鄲,趙公子嘉在代地一彈丸之地抗秦,經過了五年,到公元前222年才最終滅亡,也是生動的明證。但秦軍的戰法,可以徹底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在軍事角逐上也有一定意義。

長平之戰產生了許多故事,留下許多成語,如:利令智昏、紙上談兵、竊符救趙、脫穎而出、一言九鼎等。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