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如何產生的呢?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如何產生的呢?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治時代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佔政府經費的30%~45%,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

1882年發佈《軍人敕諭》,鼓吹武士道。

說到日本的武家文化,不得不提到武士道,武士道的“道”,指的是道德規範和行爲準則,操守,品行等等。

作爲日本歷史特殊產物的武士道,乃是日本世紀作爲封建統治階級的武士階級賴以調整、規範人們之間(主要是主君和家臣)以及武士個人與整個武家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爲準則的總和。可以說,武士道是武家社會所創立的一種獨特的日本倫理文化。

日本武士作爲一個封建統治階級採取一套獨特的統治體制來治理國家前後竟達700年之久,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日本的武士道雖然產生於日本中世紀,但是它並沒有在中世紀就打上了休止符,而是以其獨特的歷史特性一直髮展演變至今。

自19世紀中葉幕末維新時期社會大變革之後,日本進入近代,由於以下級武士爲主體的倒幕運動推開了明治維新的大門。

日本近代歷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新渡戶稻造博士,在1889年撰寫的《武士道》一書就明確的指出“:舊日本的建設者而且是其產物的武士道,現在仍然是過渡的日本(指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指導原則;而且必將實際證明它還是形成新時代的力量。”又說“:在王政復古的風暴和國民維新的旋風中掌握着我國船舵的大政治家們,就是除了武士道之外不知還有什麼道德教誨的人們。”

1882年以天皇名義頒佈《軍人敕語》,要求日本的臣民走上戰場以“輔佐天壤無窮之皇運”,規定軍人應遵循盡忠節,正禮儀,尚無勇等項規範,把武士道進一步發展爲近代軍人的信條,最後爲了使武士道全民化。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如何產生的呢?

1890年又以天皇名義頒佈《教育敕語》,把國民道德規範總結爲“孝悌忠信”和“,共同愛過”兩大綱目,這樣就使臣民對於天皇的“忠誠”賦予了“愛國”的意義,使武士道精神披上“愛國主義”的軀殼,作爲全體日本國民的道德規範,統治着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限制人們的言論行動。

武士道已深深的紮根於日本民族精神之中,武士道的最大特點是一種必須身體力行的實踐道德,武士道之所以在日本的國民心中有如此大的影響,關鍵在於其核心是無條件效忠君主,對君主的忠誠觀念凌駕於其他所有倫理之上,將無私獻身的精神作爲武士的最高義務和最終行。

在明治維新以後,變成臣民皆兵。這也就不難理解,在二戰時期武士道被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戰爭政策所利用,爲法西斯軍國主義服務,武士道精神也沿着爲戰爭和法西斯服務的道路越陷越深,使日本國民把對外戰爭看作是爲“皇國”的“聖戰”,以充當炮灰爲榮,自願做“神風”的隊員,當肉彈進行自殺性進攻。

武士道精神把日本民族引向戰爭災難,吞噬了數以百萬計的無辜日本青年,儘管這當中有很多的年輕人是被逼着走向“不歸路”的,與此同時,也給亞洲人民帶來了巨大和深重的災難。

所以,武士道的精神與作風對於日本在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成立及其近代天皇制的發展都起着很重要的推動作用,再加上官方一直灌輸有關天皇神話、國體精神、忠君愛國的思想,宣揚天皇統治是日本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天皇的統治地位和統治大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就更發揚了武士道所崇尚的“尚武”,“忠君愛國”精神。

武士道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成爲了日本社會倫理的基本支柱,對近代日本天皇制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