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侯景之亂奠定了南北朝末期的形勢,爲什麼這麼說?

侯景之亂奠定了南北朝末期的形勢,爲什麼這麼說?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指的是南北朝時期爆發於東魏南樑之間的一次大規模武裝叛亂事件。此次叛亂影響了南北朝的走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這次叛亂之後,南朝貴族門閥統治徹底崩潰,所轄領土嚴重縮水, 北強南弱局面再度加劇,而趁亂吞併大片南朝土地的西魏,則趁機崛起。可以說,“侯景之亂”一定程度奠定了南北朝末期的形勢,對於隋朝後來一統天下奠定了一定基礎。

侯景之亂奠定了南北朝末期的形勢,爲什麼這麼說?

01.東魏權臣高歡病逝,侯景叛亂轉投南樑

侯景出身朔州羯族,北魏時爲抵禦北方柔然,於邊地設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等六鎮,受邊鎮好武風習影響,侯景自幼便善於騎射、驍勇好鬥,曾任懷朔鎮功曹史。北魏末年,“六鎮起義”爆發,侯景亦率部起兵,後投靠爾朱榮,並師從慕容紹宗學習兵法。

侯景之亂奠定了南北朝末期的形勢,爲什麼這麼說? 第2張

侯景在爾朱榮麾下迅速成長,後因在“滏口之戰”中俘獲葛榮,因功升任定州刺史。後來,高歡消滅爾朱氏,扶立孝武帝元修,並以大丞相、渤海王的身份控制北魏朝政,侯景便又率部投降高歡。

彼時,由於北魏統治已經衰弱,西有宇文泰集團割據關隴,南有南樑虎視眈眈,因此高歡雖然對侯景頗爲猜忌,但卻仍委以重任,拜其爲南道大行臺,鎮守河南之地。

在孝武帝元修逃奔關中,北魏正式分裂爲東魏、西魏後,由於雙方衝突加劇,高歡又升任侯景爲河南道大行臺,使其“擁兵十萬,專制河南”。

由於常年手握重兵、割據一方,侯景雖然野心急速膨脹,但出於對高歡的畏懼,在東魏初期倒也還算安穩。不過,侯景雖然畏懼高歡,但卻不將高歡之子高澄放在眼裏,其曾揚言,“王(高歡)在,吾不敢有異;王無,吾不能與鮮卑小兒(高澄)共事!”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五月,在探知到高歡病重的消息後,侯景便開始在荊州等河南之地擁兵自固。高歡病逝後,雖然早有防範的高澄選擇祕不發喪,試圖迅速接管父親留下的勢力、穩定內部,但侯景還是成功探知消息,並在高歡去世五天後迅速起兵叛亂。

侯景起兵反叛後,自知僅憑自己的力量難以抵禦東魏的反撲,於是先是聯繫了西魏,請求以河南六州歸附。宇文泰得知消息,雖然授予侯景太傅河南道行臺、上谷郡公的官爵,但卻對其心懷戒備,並不出兵相助。

侯景之亂奠定了南北朝末期的形勢,爲什麼這麼說? 第3張

眼見西魏態度不明確,侯景便又轉而聯繫南方的樑朝,表示願以十三州歸附。南樑朝堂對於是否接納侯景,產生了激烈的爭論,不過雖有尚書僕射謝舉等人的堅決反對,但在寵臣朱異的建議下,加之梁武帝蕭衍一心想要克復中原,因此最終還是摒棄廷議,決心接納侯景,並下詔授予其大將軍,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諸軍事、大行臺。

02.南樑相助卻仍被擊敗,侯景率領殘兵南逃

南樑在決定接納侯景後,不僅對其大肆封賞,而且不久便拿出誠意,派司州刺史羊鴉仁等率軍北上接應。不過,侯景雖然已經歸附了南樑,但卻仍然跟西魏眉來眼去,從而確保給自己留足退路。

當初,高歡臨終之際,爲了防止侯景叛亂,曾遺命重用慕容紹宗。不過,高澄認爲慕容紹宗乃是爾朱氏遺黨,因此在得知侯景叛亂後,並未予以起用,而是派韓軌、元柱、高嶽等率兵圍剿,結果在潁川被侯景擊敗。

與此同時,宇文泰眼見侯景與南樑眉來眼去,則派荊州刺史王思政率兵接收侯景所獻土地,又派李弼、趙貴等增援王思政,同時派韋法保、賀蘭願德等率兵增援侯景,並要求侯景入朝長安,想要藉機削其兵權,進而全盤接收侯景佔領的地區。

侯景不是傻瓜,對於宇文泰提出的條件斷然拒絕,雙方徹底翻臉,宇文泰於是召還所有增援侯景的軍隊,但卻讓王思政駐守已經拿到手的潁川之地,而侯景則開始一心投靠南樑。

侯景之亂奠定了南北朝末期的形勢,爲什麼這麼說? 第4張

東魏武定五年(547年)七月,南樑援軍進駐侯景控制的懸瓠城,高澄則被迫起用慕容紹宗,命其率軍討伐侯景、南樑聯軍。

得知消息,梁武帝派侄子蕭淵明率兵北上,以牽制東魏軍隊,蕭淵明率軍北上後,於同年十一月在寒山(今江蘇銅山)被慕容紹宗率軍擊潰,蕭淵明亦被俘。

同年十二月,慕容紹宗率領十萬精兵與侯景決戰於渦陽(今安徽蒙城),慕容紹宗先敗後勝,侯景部將司馬世雲被迫投降。次年正月,侯景欲率部突圍南渡,結果遭到慕容紹宗的騎兵夾擊,最終暴顯將領率部投降,侯景僅率八百殘兵南渡淮河。

深知“鳥盡弓藏”道理的慕容紹宗,並未繼續渡河追擊,使得侯景順利率領殘兵逃至南樑境內的壽陽(今安徽壽縣),羊鴉仁等也不得不棄懸瓠南撤。結果,東魏成功收復了侯景獻給南樑的土地,而南樑只是收穫了侯景這顆定時炸彈。

03.兩國議和侯景復叛,南樑遭遇毀滅性打擊

收復失地後,鑑於內部仍不穩定的情況,高澄便派蕭淵明寫信給梁武帝,表示願與南樑重歸於好,並願意釋放蕭淵明。梁武帝蕭衍眼見戰敗,便也有心求和,再加上近臣朱異、張綰等人的支持,梁武帝遂不顧傅岐和侯景的反對,下定決心議和。

侯景之亂奠定了南北朝末期的形勢,爲什麼這麼說? 第5張

侯景投降南樑後,本欲求婚於王、謝名門,但卻被梁武帝以其門第不夠而拒,侯景本就因此而心懷怨念,得知梁武帝決心議和後,侯景擔心東魏會要求以自己交換蕭淵明,因此堅決反對,並表示願意率兵北伐,但皆被梁武帝駁回,這令侯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憂慮。

侯景爲了試探朝廷梁武帝心意,便僞造了一封高澄的書信,提出以蕭淵明交換侯景,梁武帝看過之後,直接回信,“貞陽侯(蕭淵明)早上回來,侯景晚上就可以給你們送過去”。侯景看到信後大怒,在心腹王偉的建議下,決定以壽陽爲根基再度反叛。

爲了積蓄力量,侯景充分利用了樑朝的各種矛盾,他廢除了市場稅和田稅,贏得民心使百姓積極參軍,又積極聯繫久有異志的臨賀王蕭正德,同時又多次向梁武帝求取錢財武器,即便多有大臣反應侯景反意,但梁武帝爲了穩住侯景,也從未予以拒絕,結果使得侯景迅速壯大。

武定六年(南樑太清元年,548年)八月,經過數月準備後,侯景再度率兵反叛,梁武帝則派邵陵王蕭綸統率諸軍征討,侯景自知僅憑手中的萬餘人馬根本不敵,遂主動放棄淮南,以王顯貴留守壽陽,自己則以遊獵爲名率領輕騎突襲建康城。

得知消息,都官尚書羊侃本建議派人據守採石磯,另派軍隊攻打壽陽,但朱異卻稱侯景無渡江之志,導致梁武帝未予以採納。

侯景之亂奠定了南北朝末期的形勢,爲什麼這麼說? 第6張

梁武帝本命蕭正德屯守丹陽,然而早與侯景有勾結的蕭正德,卻暗中接濟侯景輜重,使得侯景順利自橫江渡江,搶佔採石磯,進而分兵奪取姑孰城(今安徽當塗),俘淮南太守蕭寧,主力則直抵慈湖,建康頓時大亂,梁武帝連忙將軍務託付給太子蕭綱,讓其部署建康防務。

在蕭正德的策應下,侯景很快便進抵建康城下,並迅速攻破朱雀門,之後蕭正德打開宣陽門,迎接侯景入城,梁武帝只得困守臺城(即宮城)。由於有羊侃的堅守,侯景久攻臺城不破,只好切斷臺城內外聯絡,並於十一月初一推舉蕭正德即位稱帝。

得知建康危急,湘東王蕭繹等連忙率領大軍勤王,侯景雖然歷經數月征戰兵力已經發展至十多萬,但面對南樑精兵仍然多次戰敗,不過外圍雖然多有戰敗,但他還是在武定七年(南樑太清三年,549年)三月攻破臺城,梁武帝蕭衍最終活活被餓死,侯景又改立太子蕭綱爲帝,這讓蕭正德極爲不滿,叛軍內部隨即分裂。

在叛軍分裂的同時,由於梁武帝蕭衍去世,南樑諸王爲爭奪皇位,亦發生內訌,蕭繹殺死蕭慥、蕭譽,他的世子蕭方等亦死於內戰中,蕭詧投奔西魏,蕭綸、蕭範、蕭大心諸王也相互攻擊,南樑各地叛亂更是此起彼伏,結果反而使得侯景得以蹂躪三吳,擴充勢力。

南樑承聖元年(552年)二月,蕭繹再度起兵攻打侯景,在王僧辯、陳霸先等人的協助下,最終於同年四月擊敗侯景軍隊,侯景被部將羊鵾所殺,侯景的謀臣王偉等亦被處死,“侯景之亂”至此方被平定。

侯景之亂奠定了南北朝末期的形勢,爲什麼這麼說? 第7張

從侯景背叛東魏到身死,雖然僅僅五年,但南北朝的形勢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南樑歷經這次內亂,徹底分崩離析,此後蕭紀割據蜀地稱帝,荊襄的蕭詧依附西魏,湘州的王琳依附北齊,蕭勃固守嶺南,且相互攻伐不斷,雖然最終陳霸先取代南樑一統江南,但經此內亂南朝徹底衰弱,就此一蹶不振。

北朝方面則趁南方戰亂獲利甚大,其中西魏(北周)不僅奪取了荊州一帶,之後更是連奪巴蜀、江陵等地,領土擴充一倍以上;東魏(北齊)則趁着南朝內亂,奪取了南樑的江淮地區。此後,北周、北齊的爭奪開始成爲統一天下的關鍵,南朝則徹底退出了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