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晉朝時期朝廷不鑄幣是因爲什麼?人們是如何解決缺錢現象的?

晉朝時期朝廷不鑄幣是因爲什麼?人們是如何解決缺錢現象的?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3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晉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266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政權,國號爲晉,定都洛陽,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晉朝這個王朝,名聲有點不好,比較散漫,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後來終於惹出了大麻煩。

一:第一次拜金主義高潮

晉朝時期朝廷不鑄幣是因爲什麼?人們是如何解決缺錢現象的?

司馬炎做了27年開國皇帝,天下安然無事,可是晉惠帝上臺不到兩年,就出了大亂子。

他一個癡傻之人坐了皇位,哪裏能執政?大政方針還不是一羣小人說了算。社會上也亂了,“綱紀大壞,賄賂公行”,“忠賢路絕,讒邪得志”。

有權有勢的人仗勢欺人,小人們互相援引舉薦。老百姓把官場行爲叫做“互市”,也就是“交易”。

那是古代中國的第一次拜金主義高潮,從官到民,全民都爲錢而狂。

西晉著名的“竹林七賢”裏年紀最小的一位,叫王戎。他做了官後,極其貪婪,到處收購田地、水磨,產業遍佈天下。

這位竹林先生經常手拿籌碼,計算自己的財產,日夜不停,以此爲人生最大樂趣。

同時,他又是出了名的小摳,家裏有棵極好的李子樹,他經常摘下李子去市場賣,每次都能賣上大價錢。

可是又怕別人得到種子,他就把李子一個一個鑽開,把核拿掉。

南陽人魯褒有感而發,作了一篇論文《錢神論》諷刺時世,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篇關於錢的論文。

實際上,魯褒纔是“孔方兄”一詞的發明者。

《錢神論》把錢的“功能”說的活靈活現, 錢這東西,“親之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後,處前者爲君長,在後者爲臣僕。君長者豐衍而有餘,臣僕者窮竭而不足。”

他以“有錢可使鬼”的諺語爲例,說只要有錢,“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貴可使賤,生可使殺。”

二:兩晉,不鑄造貨幣的朝代

西晉、東晉,史家習慣上合稱“兩晉”。這個兩晉,在中國貨幣史上很特別,是唯一的一個沒有鑄造貨幣的朝代。

晉朝流行玄學之風,主流意識形態很虛無,士大夫也都荒誕不經。不鑄錢,究竟是因爲懶,還是國事紛亂顧不上,不清楚了,反正是給中國貨幣史留下了100多年的空白。

那老百姓用錢怎麼辦?有啊,就用前朝的老貨幣。

晉朝時期朝廷不鑄幣是因爲什麼?人們是如何解決缺錢現象的? 第2張

西晉因爲繼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國的五銖錢。到了東晉,因爲地盤在當年的東吳一帶,所以就用東吳舊錢。

東吳舊錢大的特別大,一當千、一當五千的都有,重量起碼在10多克以上。

東晉人也很幽默,把這種大錢叫做“比輪”,人人拿着車輪子去買東西。

國家雖然沒鑄錢,地方上卻鑄過一種五銖錢,是由一個叫沈充的人主持鑄造的,民間都叫“沈郎錢”。

這沈充是何許人也,竟然能有權鑄? 史書上說,這個沈充出身江南大族,“少習兵書”,有軍事謀略,深得東晉權臣王敦的器重,被推薦做了官。

沈充官職最高時做到了大都督,統率東吳一帶的軍事,跟周瑜差不多了。他是在東晉建立的第三年鑄的錢,民間把他鑄的錢又叫做“小五銖”。

這個錢質量很差,銅色發白(摻的錫太多),極薄極小,每枚只重1克。

這種“沈郎錢”,到了唐代,詩人們還經常挖苦它,李賀有詩說:“榆莢相催不知數,沈郎青錢夾城路”,李商隱有諍說:“謝家輕絮沈郎錢”,這都是說它太不夠分量了。

三:關於銅錢的怪現象

貨幣史發展到這個時候,就有點不健康了,有幾個現象值得一說。

首先是私毀私鑄,民間有一些豪強和不法分子,喜歡把錢毀了重新鑄。這可不是爲了增加 GDP,而是有利可圖。

這裏又要普及一下鑄造知識了,銅錢的主要材質,有紅銅、青銅、黃銅、白銅等等。

紅銅是純銅,青銅是銅錫鉛合金,黃銅是銅鋅合金,白銅是銅錫合金。

把好好的足值銅錢融化了,多摻進鉛和錫,再縮小一點重新鑄,錢就平白無故生出另外許多錢了。

這是明目張膽的摻假兌水,可是那時候沒有質監局,沒人管,三國時候的國家領導人劉備、孫權還帶頭鑄不足值的錢。

如此一來,官錢的減重減值和民間的私鑄,兩下里就真成了“朋比爲奸”。

鑄劣錢有利可圖,誰還傻乎乎地鑄好錢?這就是貨幣領域裏“劣幣驅逐良幣”的定律。

晉朝時期朝廷不鑄幣是因爲什麼?人們是如何解決缺錢現象的? 第3張

這樣日子一久,劣錢必然充斥市場,沒法再流通了,因爲大家都不認。

於是官方只好出面整頓,一番整頓下來,掃除了一些劣幣,騰出了一定的空間,於是民間私鑄又見機而起,興起新一輪的造假高潮。

劣幣就這樣生生不息,越整頓越厲害。

再一個現象是,兩晉的君臣太懶散,只顧着用前朝的舊錢方便,可是舊錢,一是有外流、損耗的,二是大款們存錢越來越多,國家老是不鑄錢,貨幣供應量就會嚴重不足,流通領域怎麼辦?

這老百姓也有法子。從晉朝時起,民間用錢有時候約定可以缺斤短兩,學名叫做“短陌”,也就是不到一百文,可以當成一百文用。

第三個現象是,貨幣不夠用,就學習三國,朝廷的賞賜和俸祿都不用錢,一律用布帛。

發年薪時,大官小官都用車往家裏運布匹。兩晉皇帝賞賜給臣下的布帛,一般數量都 很驚人,動不動幾千幾萬匹。

權臣桓溫一次就曾得賞30萬匹,那時候誰家富、誰家貪,一眼就能看出來,他總得造個倉庫來裝這些布啊。

晉朝的西北地區和當時的北方政權更是徹底,連老百姓都不用錢,就用布匹。

好好的一段布,買糧食剪去一塊兒,買肉剪去一塊兒,基本就不能用於做衣服了。

這種浪費,連有的官員看了也心疼。北方政權後來也先後鑄過銅錢,企圖取代布帛,但是推廣不開。

四:白銀時代開始

過去在西漢的時候,黃金曾經是重要貨幣,一般作爲賞賜或者大宗支付使用,用量很大。

但在兩晉時期,黃金在流通領域就不常見了。這是因爲社會上奢靡之風漸起,富豪人家都用金子來打造器物首飾,黃金在流通中的數量越來越少,後來在一些地區乾脆就退出了貨幣序列。

黃金一減少,白銀的地位便急劇上升。在兩晉時期的典冊上,經常會出現以白銀來標明物價的情況。

白銀雖然從春秋戰國時起,就已進入貨幣序列,但早先的地位並不高。

秦始皇還曾經規定過,白銀只能作爲器飾收藏,不能作爲貨幣使用。

晉朝時期朝廷不鑄幣是因爲什麼?人們是如何解決缺錢現象的? 第4張

到了晉代,貨幣大哥黃金悄然退市,小兄弟白銀嶄露頭角的時候就到了。

白銀大量進入日常流通之後,老百姓稱銀子,使用大單位的“斤”不太方便,以“兩”爲單位的就多了起來。

《十六國春秋》裏就記載過,當時“一斗米值銀半斤”、“一斤肉值銀一兩”。

這個時期的白銀貨幣,形式上是銀餅或者銀鋌(銀片),都是需要稱重量使用的,一塊銀子從幾兩到幾十兩不等。

至於後來,那白銀的風光就更大了,在唐、 宋、明、清都是主要貨幣,且是硬通貨,國際上都認可。

從明朝的萬曆年間起,連外國的銀元都前赴後繼地到華夏來助威,那都是後話了。

當然,黃金再怎麼說也是大哥,在國內流通中雖然基本退休了,在外貿上人家外商還是蠻歡迎。

從東漢起,咱們老祖宗與大宛、大秦、安 息、龜茲等國做貿易,進口馬匹、珠寶、琉璃什麼的,還是黃金大哥一人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