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春秋時期諸侯國出兵都是幾十萬的 明朝爲何十二萬軍隊都拿不出來

春秋時期諸侯國出兵都是幾十萬的 明朝爲何十二萬軍隊都拿不出來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3.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古代軍隊數量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春秋時期諸侯動輒出兵幾十萬,爲何到明朝,十二萬人都拿不出來?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大動盪、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其“變”的最主要表現就是戰爭,從秦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到宋襄公、楚莊王,無一不是靠戰爭稱霸中原。軍事實力成爲一國是否具有爭霸能力的重要指標,故在各國變法之中,軍事改革成了重中之重。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商鞅變法,其規定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獎勵軍功。這項政策可大大激發了平民老百姓的作戰積極性,不僅參戰人數增多,軍隊戰鬥力也大大提升,爲之後秦合縱連橫,橫掃六國奠定了堅實軍事基礎。

春秋時期諸侯國出兵都是幾十萬的 明朝爲何十二萬軍隊都拿不出來

除此之外,管仲“做內政而寄軍令”爲後來的大規模作戰作了準備;吳起變法對立有軍功和其他有功人員授予爵祿,以解決分配不公,提高將士和新興封建勢力的積極性,並將整頓吏治節省下來的經費用來訓練戰士。所以春秋戰國時各國正應了孟子那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致力於變法圖強。在時代動盪、諸侯爭霸大背景下,存留下來的必定是實力強大的國家。

同時,春秋時代在社會變革與戰爭發展的交相推動下,軍事制度伴隨時代的前進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西魏至唐中期以均田制爲基礎形成了府兵制。西魏宇文泰以六鎮鮮卑人爲骨幹, 收編關隴豪右鄉兵部曲組建而成,共二十四軍,分屬六柱國。隋朝變爲兵農合一,還將府兵統率權集中在中央。唐朝共有六百餘兵府,分屬中央十六衛統領。大部分集中於關中。府兵從當地有財力民戶中揀選,農閒時軍訓,服役時輪流番上宿衛或接受徵調作戰。本人不承擔國家賦役,但服役時的資裝自備。戰時臨時命將配兵,戰畢兵散於府,將歸於朝。

春秋時期諸侯國出兵都是幾十萬的 明朝爲何十二萬軍隊都拿不出來 第2張

府兵制爲隋唐的邊疆開拓發揮了很大作用。到了明代形成了以衛、 所爲骨幹的法定軍事制度。洪武初年,各地皆立衛、所。通常每衛五千餘人,置衛指揮使,各轄五個千戶所。衛隸屬於各省都指揮司,都指揮司又分隸於五軍都督府。每千戶所有兵千餘人,長官稱千戶。每百戶所百餘人,長官稱百戶;每百戶所下轄總旗、小旗。京師駐軍較密集。衛所軍士皆另立戶籍,稱軍戶,父子、兄弟相繼,世代爲軍。衛所是駐防體系,平時軍訓,戰時抽調精銳出征,事罷散歸衛所。以軍屯爲經濟支柱,具有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色彩。

春秋時期諸侯國出兵都是幾十萬的 明朝爲何十二萬軍隊都拿不出來 第3張

由於軍士社會地位低,應役負擔重,明朝中期已出現瓦解的趨勢,後爲募兵制取代。在明代內亂相較其他朝代少的情況下,明代士兵更注重於農事而不是軍隊戰鬥力的提升,故明代軍事制度弊病和宋代差不多,國家在養着一羣閒散之事,什麼街頭混混、烏合之衆都在軍隊之中,造成國家“冗兵”的困境,導致到真正作戰時,能出來戰鬥的士兵少之又少,根本湊不夠那麼多的軍隊。

到明朝中後期實行募兵制,養兵耗費大,募兵愈衆,國庫日絀,於是頻繁地向民衆勒索,激化了階級矛盾。至明末,募集之兵訓練廢弛,戰鬥力轉弱,並相繼逃亡,終於無法挽救明朝的滅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