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官渡之戰:袁紹的英雄氣概“都跑到哪兒去了”

官渡之戰:袁紹的英雄氣概“都跑到哪兒去了”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名聲顯赫。到了袁紹,同樣位居三公之上。借祖上陰德,袁紹從來不失名聲地位。只不過,漢室衰微,政治腐敗,袁紹還是位列大將軍何進之後。儘管如此,在那個十分看重門第的時代,袁紹仍是一呼百應,具有很強的號召力。袁紹的失敗很令人惋惜,也讓人有些不可思議。因爲早年的袁紹還是很有些英雄氣概的,並非如大家想象的那般優柔寡斷,剛愎自用。想當年,大將軍何進一再受十常侍陷害,好幾次差點丟了性命。事關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是袁紹挺身而出:“願借精兵五千,斬關入內,冊立新君,盡誅閹豎,掃清朝廷,以安天下。”

人就是這樣,沒有拖累,行爲做事也就無所掛礙。袁紹雖然名氣不小,卻沒有自己的兵馬,誅殺十常侍還要向何進借兵。手頭拮据,內心豐富。袁紹此時,意氣風發,英雄蓋世,敢說敢做,絲毫看不出後來“色厲內荏”的跡象。問題在於:何進屠夫出身,從來胸無定見,幾經輾轉,最終還是被十常侍誘殺。何進已死,權力盡歸十常侍所有。袁紹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奮不顧身,與曹操一起,殺入宮中,將以張讓爲首的十常侍盡皆誅殺。不幸的是,殺死了一羣狼,又引來了一隻虎。董卓借勤王之機,順利進入朝堂,很快權傾朝野。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董卓就想廢掉漢少帝,另立陳留王爲帝。結果丁原仗呂布之勇,堅決反對。後來董卓用計,策反呂布,刺殺丁原,從此一手遮天,再無顧忌。

官渡之戰:袁紹的英雄氣概“都跑到哪兒去了”

按說在這個節骨眼上,董卓權勢如日中天,更兼其恐怖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朝堂之上誰還再敢說半個不字。但袁紹就是袁紹,從來不失英雄本色。當董卓再次提出廢立之事時,別人都不敢說話,唯獨袁紹應聲而出:“汝欲廢嫡立庶,欲爲反耶。”見還有人反對,董卓不禁大怒:“汝視我劍不利也?”見此,袁紹毫不想讓,拔劍說道:“汝劍雖利,吾劍豈不利也?”情勢危急之際,幸虧蔡邕從中相勸,雙方纔各自罷手。袁紹經此力爭,不能得手,只能匹馬奔冀州而去。想袁紹此時,雖有四世三公之名,終究實力太弱。而董卓把持朝政,又有呂布等人助紂爲虐,真要撕破臉皮打起來,袁紹肯定賺不到半點便宜。但也正是因爲身處如此險境,猶能慷慨激昂,才恰恰表現出袁紹的勇敢和無畏。誅殺宦官,抗衡董卓,都絕非等閒之輩能做得出來的。後來就不一樣了,回到地方之後,因爲祖上有名,四方仰慕,隊伍很快壯大,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前,袁紹手下已經有田豐、沮授、許攸、審配、郭圖、顏良、文丑等一班文臣武將,兵馬錢糧更是不計其數,陣勢之大,影響之廣,天下獨此一家。

事業做大了是好事,但由此帶來的負擔也越發沉重。隨着這個集團的不斷強盛,圈子內部越來越難以平衡,內部鬥爭開始了。面對日益顯現的內部矛盾,袁紹的內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到了十八路諸侯會師洛陽的時候,大家因爲“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就理所當然地推舉袁紹做了盟主。俗話說:買賣好做夥難搭。按說袁紹號令諸侯,機會千載難逢。運籌好了,不僅可以消滅董卓,收編隊伍,壯大實力。而且還可藉此縱橫天下,入主朝廷,把持朝政。到那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就不是曹操,而是袁紹了。但袁紹面對天下精銳之師,卻顯得無所適從,難以決斷。十八路諸侯的各懷異志,讓袁紹傷透了腦筋。最後,隊伍解散,各奔東西。

官渡之戰:袁紹的英雄氣概“都跑到哪兒去了” 第2張

回到河北,袁紹繼續做他的諸侯王,內部矛盾更加突出。袁紹當然不會明白,從來樹大招風,在那個羣雄競起的當口,佔據這麼大的地盤,別人哪能不眼紅。但這時的袁紹,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威武雄壯的袁紹了。內部關係理不順,鬥爭日趨白熱化。手下人才不少,卻各打各的算盤,總是尿不到一個壺裏去。尤其面對生死抉擇的時候,往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對此袁紹不僅不能乾綱獨斷,反而聽之任之,沒有任何解決的辦法。內部不團結,人才越多越麻煩。更要命的是,袁紹養尊處優,未老先衰。袁紹不比曹操,處處充滿危機,既要親自率兵東征西戰,又要時時提放來自朝內不時射來的暗箭。袁紹更不比劉備,四處奔波,寄人籬下,久走江湖,內心已經打磨的極爲堅韌和光滑了。

或許是長時期和平環境的緣故,袁紹雖正值壯年,卻早已暮氣沉沉。別的不說,僅僅因爲最心疼的小兒子有病,就搞得自己精神恍惚,“形容憔悴,衣冠不整”,甚至要死要活,以至於田豐勸其趁許昌空虛、襲擊曹操的時候,袁紹卻以兒子有病爲由一口回絕,從此失去了問鼎天下的大好時機。這種典型的“老人心態”,讓袁紹集團一步步走向了下坡路。後來的官渡之戰,袁紹本想奮起,但養尊處優形成的思維定勢,在“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曹操面前終究顯得無能爲力,不堪一擊。而讓袁紹無盡煩惱的是:以前沒做大的時候尚能威加四海,如今家大業大怎麼反而不如當初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