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奮血戰史 > 戰史祕聞 > 揭祕:三國“官渡之戰”袁紹到底輸在哪兒?

揭祕:三國“官渡之戰”袁紹到底輸在哪兒?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官渡之戰袁紹之敗: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各有各的歷史價值:官渡之戰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統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戰則徹底碾碎了這種可能,初步架構了三國鼎立之格局;隨着夷陵之戰(或叫猇亭之戰)劉備的慘敗,三方均元氣大傷,誰也奈何不了誰,三國博弈的歷史才真正開始。

正史上,官渡之戰爆發於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在這之前的199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袁紹兼併公孫瓚,得了幽、冀、青、並四州,雄踞河北,意欲南向以爭天下。斯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序幕由此拉開。

次年正月,雙方在官渡一帶展開了長達八九個月你死我活的大會戰。結果,曹操以區區兩萬疲憊之師(一說三萬)力克袁紹,“乘勝席捲,將清河朔”,將北方之地盡收囊中,完成了地區統一。就《三國演義》的敘述而言,官渡之戰這個橋段並不如赤壁之戰寫得精彩,但其中的勝敗原因,特別是雙方主要領導人的馭臣之術及其產生的迥異後果,足以讓我們不必親歷刀光劍影,也能從中汲取前人的經驗教訓。儘管當時後世學人多有總結,唯其“多有總結”,才更值得我們去重視。

那麼,袁紹爲何會輸?他到底輸在哪兒?

揭祕:三國“官渡之戰”袁紹到底輸在哪兒?

不懂因時乘勢,錯失良機。在權術設計中,應當充分考慮社會、政治、經濟、人文等諸多環境因素,也只有這樣,權術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施。這個不難理解吧?好比百姓深受洪澇之苦,政府乘機啓動水利項目,民衆自然不會反對。這就叫因時乘勢。

袁紹的敗因,正始於不懂得這一點。官渡之戰前,曹操兵發徐州攻劉備,田豐建議袁紹偷襲許昌(“舉軍而襲其後”),這無疑是個非常正確的策略,但袁紹以兒子生病爲由加以拒絕。等曹操回師,奇襲許都的時機已失,袁紹卻開始興師動衆討伐曹操了。田豐通過分析雙方兵力部署優劣,認爲曹軍糧食不足,建議用持久戰跟曹操拼消耗,袁紹又不予採納,還把田豐關了起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