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建安二十四年到底發什麼了事情?爲何成爲“多事之秋”?

建安二十四年到底發什麼了事情?爲何成爲“多事之秋”?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農業生產出現嚴重的土地兼併現象,直接導致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這是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說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了曹魏政權,而這也標誌着東漢的滅亡,以及三國時期的正式到來。

令人感到奇妙的是,就在曹丕篡漢的前一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時,一系列重大變故的相繼發生直接改變了歷史的走向。在特殊的建安二十四年,以關羽、呂蒙爲首的一批歷史名人紛紛去世,天下局勢也發生劇變。那麼,當時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一個看似普通的年份爲何會成爲毫無疑問的“多事之秋”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初,劉備率領的大軍已經與駐守漢中的曹魏名將夏侯淵、張郃等人相持許久。爲了儘早結束戰鬥,劉備先是派兵襲擾張郃所部,引得夏侯淵分兵一半前去救援,又焚燒守城鹿角,迫使夏侯淵親自率軍救火。正當此時,大將黃忠率兵衝出,一鼓作氣將防備不及的夏侯淵輕鬆斬殺。

建安二十四年到底發什麼了事情?爲何成爲“多事之秋”?

五月,曹操見大勢已去,只得放棄了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漢中,劉備順勢於七月正式自稱漢中王。同樣是在七月,早已厲兵秣馬多時的關羽趁着劉備稱王的氣勢揮師北伐,將曹魏大將曹仁圍困在了樊城。八月,曹操派遣大將於禁率領三萬大軍救援曹仁,但選擇駐紮在低窪處的于禁正好趕上初秋雨季,漢水暴漲,於是促成了關羽“水淹七軍”的輝煌戰績,自己也慘遭俘虜,選擇了投降。

在這場大戰中,和曹操相識三十餘年的于禁迫於形勢選擇投降,而歸降曹操不過四年,且堂兄正在劉備麾下任職的龐德卻寧死不屈,最終被關羽所殺。英勇忠貞的龐德,成爲了建安二十四年繼夏侯淵之後又一位馬革裹屍的名將。

關羽的強勢表現讓曹操一度萌生遷都躲避的想法,但沒過多久,來自盟友東吳的背叛卻導致一代武聖落寞退場。十月,東吳大將呂蒙趁着關羽與曹仁對峙的機會發動偷襲,並在叛將麋芳、士仁的裏應外合之下順利佔領了關羽的大本營江陵及周邊各地。等到關羽聽聞消息匆忙回撤時,東吳早已嚴陣以待,最終,數月之前才“威震華夏”的關羽就這樣被潘璋部下的無名小卒馬忠所擒殺。

令人感到詭異的是,就在收復荊州、誅殺關羽後不久,呂蒙便突然染上重病,沒過多久便撒手人寰。由於去世的時間緊鄰着關羽,民間有一種流行甚廣的說法認爲這是呂蒙背信棄義招來了報應。值得一提的是,和呂蒙一起參與了襲取荊州作戰的孫皎、蔣欽等將領也在同一年因病去世,這讓人不禁懷疑或許當時爆發了嚴重的傳染病,這才導致了接觸較爲密切的數位大將在很短時間內相繼病逝。值得一提的是,有着“醫聖”之稱的漢末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也被認爲大約死於建安二十四年。

就在彷彿被厄運籠罩的建安二十四年剛剛過去的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一代梟雄曹操也病逝在了洛陽,享年六十六歲。同年四月,曹操身邊元老級的名將夏侯惇去世,八月,曾在定軍山一戰斬殺夏侯淵而名震天下的黃忠駕鶴西去。同樣死於這一年的,還有法正、程昱等著名謀士。

建安二十四年到底發什麼了事情?爲何成爲“多事之秋”? 第2張

綜合上述的這些事件,建安二十四年去世的歷史名人包括關羽、夏侯淵、龐德、呂蒙、蔣欽、張仲景等等,而第二年曹操、夏侯惇、黃忠、法正、程昱等重量級人物也相繼去世。這些人物都曾經在東漢末年的舞臺上閃耀光芒,但終究是在相近的一段時間裏退出了舞臺。

其實,建安二十四年去世的名人中,關羽、夏侯淵、龐德無不是死於戰爭。如果不是漢中爭奪戰,夏侯淵便不會被名不見經傳的黃忠斬殺;如果不是關羽發動北伐,龐德也不會因寧死不降而遇害;如果不是呂蒙撕毀盟約襲取荊州,關羽也就不會走上窮途末路,被擒獲斬殺。因此,一言以蔽之,皆戰之罪。

至於呂蒙、蔣欽等人的離奇病逝,瘟疫確實是一個很有可能的原因。據《三國志》記載,早在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時,曹操就曾經因爲遭遇瘟疫導致大敗,最後不得不燒掉自己的戰船以避免疫情擴散。荊楚之地本就溫暖潮溼,加上人口流動頻繁、古時衛生條件落後,因此古來便被視爲瘟疫流行之地。呂蒙率領衆多兵馬踏足荊土,沿路不免有所殺傷,而屍體正是瘟疫的溫牀。如此說來,建安二十四年之所以成爲“多事之秋”,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戰事連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