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孫權比起曹操、劉備都有所不足,爲何卻成爲了東吳之主?

孫權比起曹操、劉備都有所不足,爲何卻成爲了東吳之主?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5.7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在文才武略上,孫權都不是曹操和劉備的對手,他靠什麼對抗雙雄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三位開國君主曹操、劉備和孫權各有所長。曹操下筆成章,運籌帷幄,在戰場上無人可敵。劉備也是文武雙全,劍法如龍,率領關羽張飛趙雲戰場爭先。在得到諸葛亮前,劉備集團的政務都是他自己親力親爲。可是回過頭來看孫權,在文武之道上,似乎他比起曹操、劉備都有所不足。那麼,孫權究竟憑什麼成爲東吳的主人呢?

孫權比起曹操、劉備都有所不足,爲何卻成爲了東吳之主?

一、謀略能力出衆的孫權。

我們從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字就能夠看到三人的區別,曹操字孟德,劉備字玄德,而孫權則字仲謀。曹操和劉備爭奪天下,走的是正統的路子。他們以德爲先,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個以漢室宗親身份匡扶漢室,都是先取得大義的名分,然後再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

而孫權則不同,他採取的是以謀爲先的主張。他對於那些所謂的大義名分沒有過多的興趣。這是因爲他沒有曹操、劉備那樣的條件,只是一個地方割據的勢力。因此魯肅爲他謀劃大計的時候,認爲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迅速消滅,讓他採取壯大自己勢力,依靠武力奪取天下的方針。

所以孫權從一開始就走的是武力奪取天下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孫權依靠的是自己的實力,採取的是謀略的手段。因此,孫權纔會用仲謀作爲自己的字,而他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爲,讓我們看到他也確實沒有辜負這個“謀”字。

我們看孫權在幾個關鍵的時刻,都純熟地運用了謀略的力量,讓他的戰略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孫權不顧曹操大兵壓境,劉備遭受慘敗的現狀,他毅然和劉備結盟,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孫權的選擇完全出乎曹操君臣的意外,使得他猝不及防遭受了慘敗。

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自己得以集中力量在淮南發起攻勢。面對劉備集團的歧視和挑釁,孫權能夠隱忍不發,維持孫劉聯盟的穩定。但是,在劉備集團的勢力逐漸壯大,東吳的局勢越來越不利的情況下,孫權又採取了武力奪回荊州的行動。

在和劉備翻臉之前,孫權首先祕密投降了曹操。在奪取荊州之後,孫權向曹魏稱臣,改善自己的戰略形勢。這使得孫權在面臨劉備進攻的時候,免去了自己的後顧之憂。在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後,孫權再次與曹丕翻臉,阻止了曹軍的南下。

孫權比起曹操、劉備都有所不足,爲何卻成爲了東吳之主? 第2張

在此之後,孫權又和蜀漢結盟,兩者共同對抗曹魏,兩國的戰略重新走回到正確的道路上來。孫權採取卓越的外交手段,使得東吳從一個偏處江東一隅的勢力,發展成爲擁有牢固防禦圈的勢力。如果公正的來看,孫權的縱橫捭闔的謀略手段在三國君主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知人善任的孫權。

孫權除了在謀略方面力壓羣雄,他知人善任方面的能力也與曹操、劉備不相上下。孫權是在兄長孫策去世後接管的東吳。當時的東吳並不穩定,孫權年紀又輕,形勢十分嚴峻。不過孫策對孫權卻是充滿信心,他對孫權說,“舉江東之衆,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策對孫權的評價是十分中肯的。在孫權剛剛接管政權的時候,孫策還託孤了張昭。他對張昭說的話與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如出一轍,那就是如果孫權不能支撐東吳,張昭可以自取。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孫權走出了一條和劉禪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孫權發揮了他知人善任的長處,逐步收羅了大批人才,組建了自己的團隊。這個團隊中英才輩出,有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周瑜、呂蒙等人。正是在這些人的輔佐下,孫權才穩定了江東的局勢,開創了東吳的事業。

孫權的軍事能力平常,雖然在前期他急於展現自己的軍事能力,親自率軍在淮南征戰。但是面對曹軍精銳,孫權勝少敗多。尤其是在逍遙津之戰中,他率領的十萬大軍被張遼率領的七千多曹軍擊敗,在心中留下了陰影。

不過,孫權雖然軍事能力平常,他能夠正視自己的短處,舉賢任能,選拔任用了一批將才來統領東吳的軍隊。這些人中,最出色的當屬東吳的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他們在關鍵的時刻,爲挽救東吳的命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孫權比起曹操、劉備都有所不足,爲何卻成爲了東吳之主? 第3張

周瑜是東吳取得赤壁之戰勝利的統帥,他的軍事才能讓曹操和劉備都忌憚三分。魯肅具有高明的戰略眼光,爲維持孫劉聯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文武雙全,治軍嚴明,他指揮的吳軍令行禁止,路不拾遺。

呂蒙則是孫權親自培養的名將,他作戰勇敢,原本文化程度很低。在孫權的督促下,呂蒙刻苦學習文化知識,他的變化被魯肅發現後,不復視爲吳下阿蒙。在魯肅去世後,呂蒙接替魯肅的職務,策劃並實施了武力奪回荊州的戰役。東吳幾乎兵不血刃奪回了荊州,不可一世的關羽也被東吳擒殺。

陸遜的選拔更是孫權獨具慧眼的體現。原本呂蒙去世的時候,推薦的接班人是朱然。但是孫權從荊州之戰中陸遜的表現,認定他是出色的將才。因此在夷陵之戰時,孫權力排衆議,任用當時還沒有多少名氣,書生出身的陸遜來指揮吳軍抵抗劉備。

事實證明,陸遜沒有辜負孫權的期望,用火攻擊敗劉備。在這場戰役中,劉備率領的軍隊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多年糾合的精銳被毀於一旦。劉備在遭受慘敗後,十分憤懣地說,自己遭受陸遜的折辱,這難道是天意如此嗎?正是孫權的知人善任,使得東吳君臣和諧,讓東吳的事業得以發展。

結語:

孫權在接管東吳的時候,孫策對他的評價是能夠舉賢任能,團結東吳上下,各盡其心,保住江東。事實證明,孫策的這個評價是中肯的。孫權選拔任用賢能,創建自己的團隊。在孫權和他的團隊的努力下,東吳不但保住了江東,還大力發展,創建了全據長江的版圖。

孫權與曹操、劉備相比,他的謀略水平要高出一籌。他有着明確的大局觀,能夠依照自己的戰略隨時進行調整。在赤壁之戰時,他聯合劉備共抗曹操。在荊州之戰和夷陵之戰時,他向曹魏稱臣,免除後顧之憂。在與曹魏翻臉後,他又重新與蜀漢結盟。正是孫權的高超的謀略水平,他才縱橫捭闔,把另外兩方玩弄於股掌之上,將東吳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