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學文史 >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是誰?對燕國有何影響?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是誰?對燕國有何影響?

來源:風趣史記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國伐齊,也被稱之爲樂毅伐齊,是戰國時期的歷史事件。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三十二年),燕昭王拜樂毅爲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秦、韓、趙、魏五國伐齊,獲得大勝,五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此役後,齊國疆土只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都。在很多人看來,五國伐齊後,燕國可謂獲得最大勝利,不僅向齊國報了仇,還從齊國奪取了無數的珍寶財物。

當時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因此,按照常理來說,自五國伐齊後,齊國走向衰落,那是沒有什麼懸念的事情。與此相對應的是,燕國則應該從這場戰役後崛起,甚至就此稱霸天下。那麼,問題來了,五國伐齊後,收穫最大的燕國,爲何還是弱國呢?

在五國伐齊後,燕國並沒有繼續在戰國七雄中脫穎而出,反而一下子就失去了聲音。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燕國趁機攻打趙國,結果奄奄一息的趙國卻差一點反殺了燕國。如果不是燕國主動求和,廉頗很可能就要攻破燕國都城。此戰過後,趙國屢次攻打燕國,基本上是勝多敗少。由此,非常明顯的是,五國伐齊後的燕國,不僅沒能稱霸天下,還要繼續被趙國追着打,可謂十分狼狽。對此,在筆者看來,五國伐齊後,獲得最大勝利的燕國之所以還是弱國,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

一、燕國底子薄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是誰?對燕國有何影響?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爲燕召公。燕國國祚八百二十二年,在諸侯列國中始終處於中下游地位。比如在春秋時期,當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稱霸天下的時候,燕國就幾乎沒有什麼聲音。當然,這並不是因爲燕國低調,而是作爲戰國七雄中最偏北的諸侯國,燕國不僅地廣人稀,在商業、農業上都遠遠落戶於中原地區。更爲關鍵的是,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還經常襲擾燕國邊境,這導致燕國自保都比較困難,也就更沒有精力來和中原諸侯國爭霸了。

二、燕國在五國伐齊中的收穫,實際上是比較有限的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結果,在齊國的反間計下,燕惠王用騎劫取代了樂毅。在此基礎上,田單成功復國,從燕國手中收復了失地。因此,五國伐齊中,燕國從齊國手中攻佔的城池,基本上都得而復失的。更爲關鍵的是,在這數年時間,燕國投入了較大的人力和物力來佔領齊國,最終還是遭到了失敗。從這一角度來看,燕國從攻佔齊國這一行動中獲得的收穫,在減掉前後的投入,實際也就沒有多少了。而且,燕國和齊國的徹底結怨,也導致趙國攻打燕國時,後者幾乎是孤立無援。

三、燕昭王之後,燕國未能再次出現明君

前279年(燕昭王三十三年),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就燕惠王來說,不僅水平有限,還逼走了名將樂毅。在戰國時期,名將對於各個諸侯國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比如戰國四大名將,就分別來自於秦國和趙國這兩個強國。因此,燕惠王不會識人用人,導致本就缺乏人才的燕國更加雪上加霜了。一定程度上,在戰國時期,燕國只出現了燕昭王這一位比較有作爲的君主,等到燕昭王去世後,燕國持續衰落,最終被秦國所滅。

四、燕國缺乏一場徹底的變法

戰國時期五國伐齊的最大贏家是誰?對燕國有何影響? 第2張

燕昭王繼位後,在易水築武陽城,勵精圖治,決心興復燕國,報仇雪恥。誠然,燕國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個:樂毅、鄒衍、劇辛。但是,燕國沒有進行一場徹底的變法,這些人才的聚集,主要是靠燕昭王禮賢下士、求賢若渴得來的。與此相對應的是,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齊國有鄒忌變法、趙國有胡服騎射、秦國有商鞅變法。

戰國七雄中,也就只有燕國沒有進行變法。而且,光變法還不行,必須徹底和堅定執行,才能走向強大,比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比較徹底的變法,而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不過是小修小補。但是,就燕國來說,連這樣小修小補的變法都沒有,等到燕昭王去世後,之後的君主不會識人用人,乃至於燕太子丹只能想到荊軻刺秦這樣的計劃來延緩燕國滅亡的進程。